推荐活动

一线医生眼中的伤医事件根源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10-14 医学界杂志微信 赞(2)
分享: 
导读
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中国组建医疗队援非,媒体报道“义之所在,慷慨赴险”,本该弘扬正气,宣传医护人员舍我奉献精神的时候,国内医疗界却如江湖乱战——“广西现特大医闹:谁出声就打谁”、“复旦儿科医院再现医闹”、“不满医生值夜班睡觉 孕妇家属掌掴还亮刀”、“岳阳医暴再演续集 急诊科主任呼吁全市拒诊”、“因拒绝患者无理要求 广州中山急诊主任遭打”等等,当然还有媒体没有曝光的,一个同行就告诉我:他所在医院急诊科被人泼汽油点着了!各地伤医事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风起云涌,闹个不亦乐乎。
  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中国组建医疗队援非,媒体报道“义之所在,慷慨赴险”,本该弘扬正气,宣传医护人员舍我奉献精神的时候,国内医疗界却如江湖乱战——“广西现特大医闹:谁出声就打谁”、“复旦儿科医院再现医闹”、“不满医生值夜班睡觉 孕妇家属掌掴还亮刀”、“岳阳医暴再演续集 急诊科主任呼吁全市拒诊”、“因拒绝患者无理要求 广州中山急诊主任遭打”等等,当然还有媒体没有曝光的,一个同行就告诉我:他所在医院急诊科被人泼汽油点着了!各地伤医事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风起云涌,闹个不亦乐乎。

  笔者在医疗一线也呆了十几年,尤其是在医院最风口浪尖、纠纷最多的地方——急诊科呆了多年,出过120,管过急诊ICU,以弱小身躯承受过辱骂,被八九个壮汉围攻过,策划过逃跑路线,差点被武斗过,经历了伤医事件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全过程。我认为伤医不仅仅是指对医护人员肉体上的伤害,还包括言语上的辱骂和造谣中伤,无论是面对面发生还是在网络上进行的。

  虽然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伤医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13年卫计委联合公安部、司法部进行了“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但伤医事件仍然屡屡发生,原因何在?我从激愤、无奈、到深思……

  首先,伤医者几乎不需要支付道德成本。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更愿意做道德的评判者,而不是道德的执行者!他们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指责别人,而很不幸的是:医护人员是当今被妖魔化的群体之一,仿若老鼠过街,人人可喊打!故伤医者打人时,他全然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没有想到被打者可能是妈妈心爱的女儿,孩子仰慕的妈妈,父母宠溺的儿子,甚至连孕妇也不放过!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湘潭产妇事件,家属打砸手术室、在网络上掀起对医务人员轰轰烈烈的围攻、指责、谩骂,真相大白后,整个社会却诡异的沉静了,没有人去谴责打砸的人和不实报道的记者,造谣生事者仍优哉游哉的享受他无道德的人生,围观者依然快乐的准备搅浑下一潭清水,他们玩的不亦乐乎,不会反思他们的行为是否给别人带来了伤害,也没有人会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指责。人人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围观行刑的看客,甚至准备有机会时拿块带血的馒头回家补补身体!真正动手的人和围观看热闹的人一同构成了伤医事件的大而广泛的群体,出演了一出又一出的伤医闹剧!如崔永元所说,现在网络上的人一半是没头脑,一半是不高兴,现实生活也是这样,遇到什么事件,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蜂拥而上,批评、指责、辱骂、讥讽,而很少有人能理性思考事实的真相,缝肛门事件、八毛钱治肠梗阻都是典型的例子。

  知名时评家石述思说,在这个欲火焚身的年代,要想保持理性,不仅靠法律,还靠人人自律。“不要盲目拿道德去绑架别人,而要时时反观自己。你有光明,中国才不会黑暗。”——这是2014年8月《环球人物》谈郭美美事件的一段话,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医疗界。在事件发生时,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理性,时时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医护人员是,群众也应该是,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序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狂热、迷乱的社会!

  其次,伤医者往往不需要支付法制成本。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当医闹事件发生时,法制的力量常常是缺失的,笔者在急诊遇到伤医时打报警电话,110常常很久不来,有一次一个接警人员明确地说:“这是你们医院内部的事情,我们不参与!”还有一次,出诊110的一个警察“贴心”的劝说:“咱们都是服务行业,能凑合就凑合吧!”目前中国社会更追求的是稳定团结,当伤医事件发生时常常是省市卫生系统的领导安抚看望医护人员,希望他们以大局为重、息事宁人。而群众们历来同情弱者,谁让医院“财大气粗”呢,所以常常被当作冤大头。曾有一个尿毒症患者做透析前到医院的自动取款机提钱,由于操作不当,钱没出来,激愤之下,她出门找了块砖头,向取款机砸去,结果是保安人员对她进行安抚,医护人员现场捐款让她做透析,生病故然不幸,但是生病能作为维法乱纪的理由吗?医闹们在医院打、砸,最终也不必接受法律的制裁,法制成本如此之低,伤医者才会肆无忌惮。同样引用石述思的话,有好的制度才可以谈是与非。如果在一个制度环境里,作恶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行善的成本,这个环境就是比较坏的环境。

  最后一点,是国人对整个医疗行业和医生的期望值过高。中国有句老话:医者只医可医之人。医疗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在疾病面前永远渺小,医生的力量有时很弱小。作家毕淑敏在《预约死亡》里说:“死亡,并不是什么哲学命题,而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但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的确,中国人是最不能坦然面对生死的人群,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历来如此,从秦朝开始人们就热衷于找寻长生不老仙丹,期盼即使不得道成仙,也要长命百岁。中国老百姓最禁讳谈论的就是死亡,年长者的死亡不能接受,年纪轻的死亡更不能接受!一旦发生死亡事件,老百姓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医院用错药了,发生医疗事故了!他们常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好好的人,为什么就说死就死了呢?”曾有一个肿瘤晚期患者的家属质问医生:“好好的人走进医院的,为什么越治越重,躺在床上动不了了?”很多年前,我同事七岁的儿子,听到病人家属质问:“为什么到医院还治不好?人还是不在了?”于是天真无邪的问:“妈妈,人们不在医院死,那还要到哪儿死呢?”不能面对死亡,也就不能接受患者的离世,所以会闹事伤医,湘潭产妇事件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病患对医生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希望医生医术高超、态度和蔼、不能犯任何错误,有些人甚至希望医生不吃喝、不拉撒、不睡觉的时时陪在身边。我听到过无数奇葩的问话,比如:“难道你们大夫还休息吗?”2014年的除夕,我彻夜站立在床边抢救危重病人,家属们进来站了一小会儿就说:“好累呀!”于是,他们坐在门外的沙发上边休息边吃着夜宵,而我和同事们从新年钟声敲响一直站到凌晨五点多……当时我有点寒心,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理解和一句感谢的话,而不是冷漠的旁观和理所应当的认为,说白了,我们要的只是人间的一点点真情!我同事们的工作常态是出门诊一上午不上厕所,从早晨九点钟上手术台到凌晨三点才下台。但现实的医疗制度也确实导致了分配到每个病患的时间寥寥无几,导致医生很辛苦、病患很气愤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国家对医院投入不足等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反省医疗体制的差错,而将体制凸显的问题全部归之于医院和医生确实有失公允。电影《海角七号》里男主人公曾悲伤地问:“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和朋友们无数次讨论过如何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内容太多,无法一一论述,但我特别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卫生行政部门不能挺身而出,跟进医院运行、追踪医生的工作,进行一些正面的、开放的宣传报道,让公众更了解医改的艰辛、中国医疗的困境,而不是任由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做出不实报道。在每一个事件发生时能得体有据的应对,而不要象红十字会一样,错过最佳的应变时间,导致公众对红会的信任一落千丈,至今难以恢复?

  伤医事件更多的是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问题: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道德缺失、行为失范、制度不完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样的价值观承载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也是全体医护人员追逐的医疗梦!(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