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移动医疗,剃头挑子一头热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4-12-07 文汇报 赞(2)
分享: 
导读
导读:一方面,狂飙突进的企业和“未开化”的用户之间的不平衡,让移动医疗的爆发依然只在“梦想之中”;另一方面,过热的资本与滞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矛盾,也让人依稀感受到当年团购网站的那种疯狂。此外,与金融领域相似,严谨的医疗行业对互联网企业能开放多少、有多少未知的“红线”?也是埋在地下看不见的“隐形炸弹”。
      如果把2014年称为是“移动医疗元年”,似乎一点不过分。在这一年,互联网巨头、资本市场、创业者、医药企业快速进入行业,一条完整的移动医疗产业链已然形成,虎视眈眈盯上了国内移动医疗诱人的市场空间—根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预计,由刚需产生的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今年将达23.4亿元人民币,2017年底将突破125亿元。

  前景自然是美好的,但热潮背后,许多基本问题却被忽略了。一方面,狂飙突进的企业和“未开化”的用户之间的不平衡,让移动医疗的爆发依然只在“梦想之中”;另一方面,过热的资本与滞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矛盾,也让人依稀感受到当年团购网站的那种疯狂。此外,与金融领域相似,严谨的医疗行业对互联网企业能开放多少、有多少未知的“红线”?也是埋在地下看不见的“隐形炸弹”。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移动医疗经历了一轮疯狂的膨胀,其程度只有3年前的团购热可以媲美—

  7月,华康全景网获得了云锋基金的B轮千万级别融资;8月,春雨医生宣布获得C轮5000万美元融资,成为当时移动医疗领域最大一笔单笔融资;9月,丁香园获得了腾讯7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10月,挂号网再次刷新了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融资金额纪录,宣布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

  急速膨胀的新行业

  泰安路10弄甲支弄1号,在这栋靠近华山路的老洋房里,徐嘉这几天正筹划着将青苹果健康的业务从上海推向全国。“在上海,青苹果健康已经覆盖了所有三甲医院几千名主治医生,是时候向全国拓展了。”这位移动医疗应用创业企业创始人自信满满。

  “移动医疗”是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统称,大致可以分为可穿戴健康设备、医疗App、医疗健康大数据和医疗O2O几大类。青苹果健康属于O2O范畴,主要专注的是医患关系中的诊前咨询和熟人医患。在徐嘉看来,患者与医生接触的时间太少了,而且相当一部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咨询上,“诊前咨询可以帮助病人找到能对症下药的医生,帮助医生提早熟悉病患;而熟人医患则可帮助已经产生交集的医生和病患更方便地沟通。”

  这栋三层楼的老洋房里,3个月前记者造访时还略显空旷,只有十几名员工;3个月后,已经发展到了40多名员工的规模,座位之间显得有些拥挤。尽管如此,公司还在不断招兵买马,以满足业务拓展的需求。

  短时间内的迅速成长,与充沛的资金支持不无关系。今年8月,青苹果健康刚刚获得了金沙江创投千万元级别的A轮投资。徐嘉透露,B轮融资也已经在紧密洽谈过程中,而且估值又高了很多。

  事实上,过去的这几个月,整个移动医疗行业都处于疯狂的膨胀过程中。7月,华康全景网获得了云锋基金的B轮千万级别融资;8月,春雨医生宣布获得C轮5000万美元融资,成为当时移动医疗领域最大一笔单笔融资;9月,丁香园获得了腾讯7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10月,挂号网再次刷新了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融资金额纪录,宣布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而那些获得了天使轮、A轮融资的移动医疗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今年年初开始,很多创投公司甚至成立了移动医疗项目组,足见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本人士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移动医疗的投资案例还屈指可数,而且主要是由TMT部门或者传统医疗投资项目来负责的,但显然,各种评估指标都并不适合这一新领域,比如,TMT的A轮评估一般要求用户数达到500万人,但移动医疗应用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资本疯狂追捧的同时,数量更为庞大的新生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徐嘉记得,青苹果健康去年年初筹备的时候,能叫得上名字的移动医疗应用十个手指就能数过来。而不到两年的时间,涉足移动医疗的初创型企业已经多达几千家。沪上24小时创业咖啡馆IPOClub创始人王俊透露,这几个月来,他接触到的上海创业企业就有近30家,基本都诞生于去年底今年初,主要瞄准医疗服务和硬件智能设备,“很多企业的产品还未上线,正在接触投资人。”

  头重脚轻的产业链

  在决定做移动医疗之前,徐嘉是做足了准备的。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期间,她见证了美国移动医疗起步与大发展的黄金周期,同班的朋友都去创业了,做得风生水起,这让她有幸接触到了行业最前沿的动向。哈佛毕业回国后,徐嘉在医疗行业做了几年,这让她积累了足够的医生资源和人脉资源。

  不过,在开始创业之后,徐嘉才意识到,国内移动医疗行业的爆发,远比美国来得疯狂。

  这种爆发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千军万马都在往里面冲。第一种是以BBAT为代表的行业大佬,比如腾讯、阿里,不仅自身在布局智慧医院、未来医院,试图下沉到医院的基础体系中,而且也在频繁投资有潜力的创业型企业。

  第二种是传统行业的转型。代表企业是东软,根据IDC报告显示,这家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在医疗IT领域市场份额已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今年,东软熙康快速向移动医疗转型,不仅推出了全球首款针对老人关爱和健康管理的智能腕表,同时还推出了“熙康瘦瘦”等一系列应用端产品,野心不小。

  而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则在垂直领域“见缝插针”,比如专业做整形美容、母婴、皮肤科、糖尿病等等,可谓“无孔不入”。

  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上,谁都发现价值体系或将有机会被重新分配,创业者、互联网巨头、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器械公司都可能是新产业链下的价值贡献者。因此所有关联方都在加速冲入,卖硬件、卖数据、卖内容、卖服务、卖系统的什么都有。当然,还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因素,比如今年开始,像中美施贵宝等许多医药企业都在大规模裁员,被裁的大多是市场营销人员,这些掌握了一定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从业者何去何从?进入移动医疗领域是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条产业链处于“头重脚轻”的严重失衡状态—一方面,所有关联方热情似火,另一方面,产业链的终端用户群体却远未到达“开化”的状态。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是做得比较好的,公司品牌总监徐妍妮告诉记者,去年底之前,春雨的在线医生大约有1.5万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增长了2.5万名,按照春雨医生App目前的日新增量估算,到明年年底,其用户量可以达到1亿,医生量超20万。

  不过,更多的移动医疗应用用户量少得可怜。不少投资人在评估时认为,用户量在几万这个层级,已经达到了A轮甚至是B轮融资的标准。这里面有很多个原因,一来,大量患者的年龄层次在40岁以上,并没有使用智能设备的习惯,难以有效匹配和导流;二来,如果仅在寻医问药的范畴上说,患者只有病了才会想到咨询,而这种情况并不会被频繁触发,所以激活性不强;再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的传统就医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而医患之间新的信任关系、人与智能设备之间的磨合,也同样需要时间。

  于是乎,火热的移动医疗产业链背后,出现了一种“怪诞”—有医生,没病患;有资源,没人理。这与线下的医疗行业完全相反,在线上,医生的耐心能消磨多久,还是未知之数。

  雾里看花的商业模式

  在完成C轮融资和医患资源的快速积累后,春雨医生开始试图将这些资源变现,并在多个层次上做了尝试,一种方式是卖药—在医生提出用药建议后,病患直接下单是自然而然的商业模式。因为没有网络销售药品的资质,今年9月,春雨与好药师展开了合作。好药师市场总监张丁丁告诉记者,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推荐药品和导流服务,他并没有透露运营至今的导流情况,但表示这是一个尝试方向,“目前除了挂号网和春雨医生已经接入好药师平台以外,还有多家移动医疗企业正在洽谈之中。”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光靠导流提成并无法支撑春雨庞大的业务。徐妍妮告诉记者,春雨正在尝试一种更有效的“商业模式”,12月10日,在6.0版本的春雨医生中将出现“用户电子健康档案”,这其中会囊括4类数据,可穿戴设备所导入的身体数据、平台上的问诊记录、与基因公司合作的基因数据以及天气数据。“我们在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它的商业模式更具想像性,无论是向前端的药厂、保险公司收费,还是向后端的用户群体收费,都是值得探索的。”徐妍妮说,在商业模式未成熟之前,还只能靠投资人的钱。

  在整个移动医疗领域,真正开始探索商业模式的企业为数极少,更多的企业正处于原始积累中,连门槛都没有摸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量初创型企业创始人认为,商业模式会在企业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形成,所以并不心急寻找。“医疗本就是一块大蛋糕,无论是插播广告模式,还是与医疗机构、药厂、私人诊所合作,都有想像空间。”沪上一家移动医疗初创型企业创始人这样认为。然而,也有冷静的投资者认为,绝大多数的移动医疗企业等不到用户量爆发,就会自我消亡,如果资本寒冰期提前到来,那些没有想好商业模式的企业,也都难逃一死。

  当然,目前的资本市场依然是疯狂的。龙腾资本董事总经理周璐认为,除了资本普遍看好医疗产业之外,背后还有医疗改革的利好信号,比如非OTC药物网络售卖的试点,以及正在推进的电子处方,医疗行业逐渐放开是大势所趋。

  但丁香园CEO李天天则认为,国内医疗健康仍然是高管制的,这里面依然有着诸多不可逾越的“红线”或者政策擦边球,比如很多移动医疗应用会涉及到的远程问诊业务。李天天对目前远程问诊的方式并不认同,“严格的医疗诊断包括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应该在医院里进行,网上简单问诊会出错误。”青苹果健康也在规避这样的“雷区”,徐嘉认为,用户咨询与远程问诊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移动医疗行业本身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监管部门很有可能在出现典型事故后,推出新的“红线”或者更严苛的“准入资质”。

 巨头布局移动医疗

  几个月前,苹果公司推出了HealthKi t平台,目前已先后与美国电子病历提供商EpicSystems和MayoCl i ni c、美国国内领先的医疗保险企业联合健康集团和婴幼儿食品生产商Humana开展合作,在HealthKi t平台上推出相关服务,同时苹果正在寻求更多的医疗合作伙伴。

  谷歌推出Google Fi t医疗和健身平台的时间在苹果之前。这个应用被用来收集和整合来自健身追踪设备和医疗类应用的数据,实现健身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的同步。此前,谷歌还开发出了一款隐形眼镜,该眼镜内有微小无线芯片和传感器,能够检测并传输糖尿病患者泪液中的血糖水平。

  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计划基于支付宝平台建立。支付宝目前已接入全国数十万家药店,并在部分医院支持在线挂号预约和医保实时结算。在上海,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长海医院等都已经能支持支付宝挂号缴费。

 百度与智能设备厂商、服务商联手推出“北京健康云”,用户通过这些健康感知设备,实时监测到自身健康数据。此前,百度已上线了dulife智能设备平台,并与硬件厂商合作,推出了健康手环、智能血压仪和智能体脂测量仪等多款移动健康设备。

  与阿里相似,腾讯借助微信平台搭建的“智慧医疗”计划,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00多家医院开始接入。此外,腾讯在投资上也是不惜血本,先后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邻家医生等,抢先布局在线医疗O2O。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