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重磅】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盛典—医药卫生领域18人获奖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5-06-29 转化医学网 赞(4)
分享: 
导读
6月26日下午,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
  6月26日下午,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引用《科学中国人》总编辑张刚在致辞中的一段话,为本次年度人物评选做一个总结——我们希望做这样一件事:让更多的科学家走到台前,让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让他们的故事喜闻乐见。他们值得拥有这样的荣耀。以下是医药卫生领域的获奖名单:

  1、吴天一

  人物小传
  吴天一 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高原医学研究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6月生,新疆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获奖理由
  他是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开拓者,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医学专家。他扎根青藏高原50多年,在人类高原适应学科领域,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他在国内首次组织国际阿尼玛卿山学术登山队,获取大量高山生理学资料,获得国际贡献奖。他提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系统被国际高山医学会接纳为国际标准,并将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在全世界实施。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中,他提出的急救方案保护了在5年建设中14万余名建设工人零死亡,被国际上誉为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获2014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2、乔杰

  人物小传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1964年1月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博士。
  获奖理由
  她在发现调控人类胚胎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创建新型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和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她应用单个卵母细胞全基因测序技术,构建高精度重组定位的个人遗传表达谱,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成为我国生殖领域第一个在Cell杂志发表论文的临床医生。她建立人类女性的遗传图谱,将其应用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高试管婴儿活产率,揭示人类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过程的异质性,使不孕症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完成了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入选中国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3、蔡志明

  人物小传
  蔡志明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医院协会理事。1956年11月生,广东揭西人,中山大学泌尿外科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管理学博士。
  获奖理由
  他让泌尿系统疾病研究与实际应用无缝对接,实现产学研的完美链接。在研究中,他发现8个膀胱癌高频突变染色质重塑基因和2个姐妹染色体分离基因及膀胱癌靶标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以及12个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相关基因;研发靶向捕获深度测序的复合靶标芯片和超微量尿液癌细胞检测仪,提高了膀胱癌早期诊断准确率;建设储存样本超10万份、容量达300T的全球最大的黄种人恶性肿瘤多组学数据库,使我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遗传资源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地方联合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在国内外推广基因组技术指导下的肿瘤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鹏城杰出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金探针奖”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等荣誉。发表论文237篇,学术专著1部,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1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

  4、萧伟

  人物小传
  萧伟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1959年10月生,山东潍坊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
  获奖理由
  他在经方验方现代开发、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中药国际化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并全部实现产业化;他率先提出让中药回归药物属性的理念和“解码”中药的研究思路,研发成功新药46个,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他首次在产业化水平构建了基于功效成分的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成功应用于热毒宁注射液、桂枝茯苓胶囊等9个中成药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并在美国完成了桂枝茯苓胶囊460例Ⅱ期临床试验,为中药国际化研究进行了方法学探索和示范。他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70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

  5、刘丽梅

  人物小传
  刘丽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博导、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后。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获奖理由
  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分子机制、基因诊断与个体化药物靶向治疗研究20余年,成绩斐然。众所周知,中国青少年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患病人数已逾百万,居世界第一,致病基因一直未能得到确定,极易漏诊和误诊,难以辨因施治,从而成为临床诊疗的难点。2013年刘丽梅教授的研究团队率先世界发现了"第一个中国MODY致病基因" --KCNJ11基因,推动了中国和亚洲糖尿病的基因诊断和个体化药物靶向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2014年2月“揭秘中国MODY致病基因密码”荣登“2013年国际糖尿病十大热点”榜首;2014年11月荣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最具影响力研究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 2010年发现“PPARG基因突变与smoking促进中国人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与作用机理”; 2007年发现中国第一例、世界第三例MODY6/NeuroD1突变家系和致病机理。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于欧、美糖尿病权威杂志《Diabetologia》,《Diabetes Care》等。此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夏昭林

  人物小传
  夏昭林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与毒理学教研室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教授。1958年4月生,山东人。
  获奖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估与职业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保护广大职业人群健康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研究团队重点关注以苯、氯乙烯、丁二烯等化学致癌物接触工人健康危害的预防和干预,深入开展化学致癌物的职业接触评估,探索其致遗传损伤的早期标志,发展新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从前期预防、早期干预和早期侦测及健康监护开展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他还曾对职业伤害、铁矿矽肺、儿童白血病、老年人多维健康评价等进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均以中英文论著公开发表,积极促进了我国公众健康领域发展和传播。

  7、静进

  人物小传
  静进,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主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二审专家等。1959年8月生,内蒙古人。
  获奖理由
  静进是我国当代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领域著名的学者。他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先后创建了中山大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硕士点与博士点,业绩考核十年来位居前茅,深受师生好评,获“十佳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称号。1999年在他主导和协助下,在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创建了全国首家集教学、科研和临床为一体的“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作为特聘专家诊疗各类发育和行为障碍儿童1万多人次,该机构被海内外媒体多次报道。主持修订的儿童发育测评工具在全国相关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自1996年以来每年主办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学习班”,迄今培训专业人员达4000多人次。曾获第五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教育部、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李先亮

  人物小传
  李先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1年3月生,辽宁人,香港大学外科学博士。
  获奖理由
  作为器官移植外科医生和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者,他长期致力于器官移植基础临床转化研究。他优化了传统器官保存液的配方,发现了新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拓展了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成理,并在临床上的到应用。他建立可传染性移植免疫耐受动物模型,发现脾脏和移植物本身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效应性细胞对调节性细胞信号通路的反向调节作用,明确了调节性细胞在移植器官局部和全身系统介导免疫耐受的不同机理。以此整理发表关于Tregs体内转移聚集,离体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等实验方案,成为该领域标准的实验方法。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免疫崁合性调节性细胞介导免疫耐受的概念,强调了免疫互噬作用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以此现象为基础,结合了免疫崁合理论和调节性细胞理论,开辟了临床免疫耐受研究的新途径。他发现诱导临床免疫耐受的药物,获得了国际专利保护,开拓了临床实践的可能。作为优秀的器官移植领域的创新者,他获得过世界器官移植协会和欧洲器官移植协会的奖励,并受邀为世界器官移植大会的分会场主席,目前发表论文交流63篇,总影响因子125分,他引超过280多次。

  9、李平亚

  人物小传
  李平亚 吉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人参创新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吉林)”主任。博士毕业于沈阳医科大学。1957年1月生,吉林人。
  获奖理由
  作为我国人参产业的资深专家,他一直致力于长白山人参、西洋参等名贵药材的研究及以天然药物为主的新药开发,在人参皂苷结构修饰和创新药物开发产业化应用上取得突出成就。他发现新人参皂苷(元)30余个,为发挥人参入血成分的疗效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他将达玛烷型人参皂苷转化为西洋参特有的奥科梯隆型人参皂苷,提高了人参的药用价值,实现了以人参为基源的系列新药工业化生产,领先国际水平。经他研发的伪人参皂苷GQ注射液等一批抗癌、降糖、心血管和促智等新药已广泛用于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省级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学术专著4部,发明专利20余项。

  10、陈国强

  人物小传
  陈国强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航医疗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63年3月生,湖南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博士。
  获奖理由
  他是我国著名的功能微创神经外科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开创了多项国内第一的手术和新技术。他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软性神经内镜治疗各种脑室疾病的专家,治疗患者超过100例/年,是中国脑室软镜第一人。他在国际首创神经内镜下钻孔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不放置引流);在国内最早开展立体定向微创显微切除脑功能区及脑深部病灶,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独立完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总量达到1.5万余例。目前年手术量超过1800余例,是国内外治疗此类疾病手术量最多、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最高的专家。

  11、孟元光

  人物小传
  孟元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山西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学博士。
  获奖理由
  该同志长期从事妇科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国家、省部级及院级课题10余项,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2项,获科技成果转化经费600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产前诊断及子宫内膜异位相关领域研究;与生物治疗病区合作,开展转化医学临床研究。曾在国际上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宫颈残端癌手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Medline及统计源期刊论文60余篇,SCI单篇最高IF8.151分,影响因子合计大于25。主编出版“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妇科腹腔镜系列手术》1套,即将出版中华医学会视听教材《中国当代医学名家经典手术》1部。2006年获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7年荣获解放军总医院“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内镜微创名医奖);2013年被列为解放军总医院“百位名医”培育对象。

  12、陈卫红

  人物小传
  陈卫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职业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1967年11月生,湖南人,德国埃森大学医学博士。
  获奖理由
  陈卫红针对严重危害健康的生产性粉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不仅用于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粉尘接触限值和粉尘作业分级等7项国家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且被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美国等指导各国预防粉尘危害官方文件大篇幅引用,是美国劳工部和德国修订《矽尘接触限值法规》的主要依据。研究成果阐明了生产性粉尘的致病规律,提出粉尘接触人群的疾病防控和健康监护的重点内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Alice Hamilton奖等。

  13、蒋忠民

  人物小传
  蒋忠民,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68年11月生,吉林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课程班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
  获奖理由
  蒋忠民从事皮肤专业24年,长期致力于皮肤病临床与病理研究,在免疫性皮肤病与早期皮肤肿瘤的诊治,复杂疑难不典型皮肤病的分析,皮肤病与系统性疾病的联系,以及皮肤病理学诊断等领域,有深入的观察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共诊治皮肤病患者15万人,发现和诊治国内外疑难罕见病100余病种,积累了数万病例500余万字的病情随访记录,发现了大量早期线索,创建了2000种皮肤病高效诊断路径,形成了基于病症关系与病理变化并结合临床随访的结构化诊疗经验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尤其重视临床思维创新,诊疗理念创新和医疗服务创新,设计了与患者互动的《皮肤临床思维路线图》,《疑难病诊断分析策略》,《个体化分析随访策略》及大量探索性临床思维模型,指导临床实践,加强了医患沟通,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疏导困惑,探查病因,减轻病症,提升了诊疗的质量和效率,以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增进了医患互信,改善了医患关系。

  14、朱献军

  人物小传
  朱献军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实验眼科学编委。1974年3月生,河南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细胞生物学博士。
  获奖理由
  作为我国医学遗传学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他始终致力于眼睛疾病的遗传学和动物疾病模型构建与疾病机理、治疗研究,并在眼睛病变研究方面取得成就。他克隆了神经退行性病变基因Atp8a2,首次证明了磷酸酰酯类内翻酶在退行性轴突病变和视网膜、内耳病变过程中的作用;他发现青光眼神经病变早期病变和病程发展标志物-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和侵袭。 发表论文13篇,影响因子99分,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6篇。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百人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5、唐仕波

  人物小传
  唐仕波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副主编,美国黄斑病学会及视网膜专家协会会员,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协会(APVRS)理事,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会长,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61年4月生,广西人,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
  获奖理由
  他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进行了近30年的潜心研究,是我国第一位应用VEGF药物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专家,也是我国最早引入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专家之一。每年诊治和挽救了大量的疑难重症患者,并以爱心致力于慈善医疗活动,对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关爱与帮助,深受国内外患者的尊敬和喜爱,很多海外病人慕名而来。他带领的团队在我国率先对视网膜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眼底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做了大量探索研究。由他发起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国际论坛”与“国际华人玻璃体视网膜专家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了六届,已经成为我国眼底病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眼科学与国外的交流。先后承担30多项国家及省部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近300篇。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德国洪堡基金、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卫生部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亚太眼科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以及2015年金博奖“创新突出贡献奖”等。作为我国眼底病领域的领军式人物,他为推动我国眼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6、吴传斌

  人物小传
  吴传斌 教授,博士导师,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药剂学博士。
  获奖理由
  他致力于药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和新型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在药物制剂的创新、产业化与国际化上做出了重要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广州市领军人才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在国内外获50余项有关制剂应用基础研究的授权专利及专利申请,负责研发的多个制剂产品已成功在美国、欧洲及中国上市,为打破我国医药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出口原料,进口制剂”的低端生存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全军医药卫生青年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17、魏启明

  人物小传
  魏启明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美国胸科学院院士、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院士、国际纳米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院长。1954年12月生,台湾人,日本三重大学医学博士。
  获奖理由
  他在纳米医学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C型多肽是一种特异的内源性静脉扩张剂,并将ANP和CNP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发明了具有强烈血管扩张和利尿效果,可治疗心肾衰竭和高血压的新型人工多肽,获得美国和国际专利授权。他发现脑钠素(BNP)是心力衰竭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论文《心脑钠素在心力衰竭的变化》被美国心脏学会评为“心力衰竭研究的关键论文”。他自主创立了纳米医学研究院研发公司,研究开发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和纳米抗肿瘤药物及纳米心血管药物等纳米医学产品,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攻关实力,能够为研究项目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他注重开展纳米技术对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药物靶向治疗研究,为纳米生物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18、周永宁

  人物小传
  周永宁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1961年11月出生,宁夏人。
  获奖理由
  他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和教学工作,主要擅长消化内镜、消化系肿瘤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主持的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甘肃省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首先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甘肃省胃癌高发区建立筛查队列,进一步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以及理化分析等手段,通过研究胃癌环境高危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发现和确定与胃癌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高发区幽门螺杆菌基因型、毒力分型等特征;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重要的胃癌关联基因和蛋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研发试剂盒并应用于临床;通过选择性COX-2 抑制剂对进展期胃癌临床治疗的前瞻性研究,为胃癌临床提供新的分子靶向药物;通过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疗效,使其作为可能适宜技术予以推广;探索中医药预防与治疗胃癌的疗效;进而基于上述工作,提出甘肃省胃癌防控策略及模式。201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后记:这些名单中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专家,转化医学网也对一些专家做了专访。未来我们将探寻更多科学家奋斗的故事。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2 条评论
  • 游客
  •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