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科学通报》:谁来投入罕见病研究和药物研发?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5-08-05 生物通 赞(2)
分享: 
导读
三位学者分析了我国罕见病的需求和研究现状, 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罕见病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并发挥政府的市场引导作用, 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我国罕见病的诊疗水平, 推动罕见病医药产业的发展.

2014年西非暴发了历年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虽然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已有近40年, 但目前却还没有批准上市的有效药物和疫苗. 直至2014年, 在本次疫情的威胁下, 少数国家才启动了埃博拉病毒病(EVD)药物和疫苗的临床试验,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证明. 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EVD作为一种罕见病, 市场需求小, 研发投入得不到回报, 很少有制药公司涉足, 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罕见病.

为此在最新一期《科学通报》上,三位学者分析了我国罕见病的需求和研究现状, 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罕见病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并发挥政府的市场引导作用, 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我国罕见病的诊疗水平, 推动罕见病医药产业的发展.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高达9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埃博拉病毒属、马尔堡病毒属(Marburg virus, MARV)和Cuevavirus属同归为丝状病毒科(Flaviviridae). EBOV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有囊膜的RNA病毒, 于1976年被首次分离. EVD一直被认为是动物源性传染病, 但其在自然界确切的传播和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现有证据支持的假说认为, EBOV通过其自然储存宿主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传给大猩猩(G. beringei)、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等非人灵长类动物, 果蝠和这些灵长类动物均可将埃博拉病毒传给人(Homo sapiens), 然后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最终在人群中暴发流行.

这篇文章指出,科研机构以及医药公司也很清楚非洲埃博拉疫区对于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强烈需求, 但是他们更清楚, 埃博拉只是偶然发生在非洲最贫穷的地区, 这些地区也承担不起高昂的治疗费用. 研发埃博拉药物和疫苗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不但难以获利, 而且很有可能亏损. 医药公司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更愿意投入具有较大市场的药物. 目前, 虽然有少数公司投入到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并且部分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但是这些研发工作并不是出于对市场利润的预期, 也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 而是出于一些国家自身安全的考虑, 用于应对输入型病例或者生物武器袭击等.

例如, 本次埃博拉疫情中挽救了2名美国医务人员的实验药物ZMapp是由美国Mapp生物制药公司、美国政府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合作研制的. ZMapp包含3种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的研制工作是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资助完成的(http://en.wikipedia.org/wiki/Mapp_Biopharmaceutical). 与EVD类似的罕见病还有很多, 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又称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症、渐冻人症)、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等等。

为此,作者建议在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罕见病研究专项, 对罕见病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培养一支从事罕见病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 同时, 也可以吸引许多相关学科的人才投入罕见病研究, 例如, 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的遗传学、基因诊断与治疗等学科, 将能有力推动罕见病研究的发展, 加深对罕见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罕见病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 将为罕见病的诊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也将为罕见病药品供应、医保政策等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同时由于罕见病患者单种病例数量少且分散居住在各地, 造成无论是针对罕见病发病机制研究或者药物靶点分析, 还是针对疾病遗传家系分析或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探索均很难形成系统性研究, 对罕见病研究造成了现实的困难. 针对罕见病的特殊性, 欧盟一直重视共同体层面的统一行动, 并着眼于更好地协调在欧盟层面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最大限度地挖掘在欧盟各国的罕见病资源.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1 条评论
  •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