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儿科医生的缺口该怎么补?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8-07 新闻晨报/王泠一 赞(2)
分享: 
导读
每年七、八两月的高温季节,都是上海各级医院收治患病幼儿的高峰时段,而且门诊量也在逐年攀升。以我调研的徐汇区为例:三年前,门诊量就接近35万人次;今年将逼近40万人次。

  每年七、八两月的高温季节,都是上海各级医院收治患病幼儿的高峰时段,而且门诊量也在逐年攀升。以我调研的徐汇区为例:三年前,门诊量就接近35万人次;今年将逼近40万人次。但与此同时,儿科医生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这一专业队伍还有面临缩减的挑战。这是为什么?我专门请教了金瑶娥医生。
  年近八十的金瑶娥,早年毕业于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之后到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并担任儿科主任。退休后,她还到天平社区医院工作了近十年。她对儿科面临的情况,既熟悉又感到有些困惑。她最担心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青年才俊愿意献身儿科?而她当年几乎把精力都投入业务,同事间也一直互相切磋、互相提高,所在团队获得过全国先进集体的荣誉,这份工作一直让她感到很有成就感。
  那么,一个儿科医生大致的成长周期是怎样的呢?金瑶娥告诉我:医学院培养阶段结束后,需经过5-6年住院医生的磨练,再加2-3年主治医生的历练,即在医疗实践中捶打至少7-9年,才能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儿科医生。除了专业要求,儿科医生往往还会承担很重的社会责任。比如从2005年起,八院儿科就被安排为徐汇区弃婴收治定点单位,已收治弃婴500余例,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不过在我的调研中也发现社会效应目前和儿科医生的收入没有关联,即使和医院其他科室相比,儿科也代表着强度大、风险高、收入低,所以青年才俊从业意愿明显不如金瑶娥当医生的年代。她的晚辈――阮善医生则告诉我:医学院儿科专业停止招生已好些年,即使儿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不愿从事本专业,规培结束的儿科医生连三甲医院也供不应求,二级医院则一员难求,社区医院更是面临接班断层。
  然而,儿科是无法实践互联网+的行业,需要医生面对面地观察“不善开口的对象”。同时,随着单独二胎时代的到来,上海儿科医生的缺口将越发明显。对此,金瑶娥和阮善都希望我能够从第三方角度加以破题研究,我答应了她们庄重的嘱托。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