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访傅启华教授:分子诊断助力精准医疗的实施

首页 » 《转》访 2016-03-14 转化医学网 赞(5)
分享: 
导读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导语:“两会”的召开代表着“民生”问题不断的被重视。去年国家对二胎政策的开放,生育年龄势必延后,遗传因素连同环境、社会危险因素的增加不可避免会造成出生缺陷率上升的风险,分子诊断技术尤其是无创产前诊断技术在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人口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上海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之际,转化医学网有幸邀请到专委会主任委员傅启华教授,听听他是怎么说分子诊断的重要性的。

  转化医学网:傅启华教授您好!首先恭喜您就任“上海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上海市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分子诊断行业有着怎样的意义?
 傅启华教授:上海市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意义深远。据我了解,这是国内第一个学会层面的分子诊断学术性组织。遗传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侧重于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临床推广等。上海市遗传学会有许多遗传学领域的大牌专家,因此,在遗传学会下成立遗传与分子诊断专委会,可以作为一个合作和交流平台,搭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推进遗传与分子诊断知识及技术的普及,促进我国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新的分子检测技术的转化。同时,这一平台也可以为学术界、医疗界、产业界搭建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桥梁,推动我国分子诊断行业与国际接轨。
  转化医学网: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分子诊断在精准医疗中的作用吗?
  傅启华教授: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了《迈向精准医学:建立生物医学与疾病新分类学的知识网络》,首次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30日白宫发布文件正式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美国之所以启动精准医学计划,其重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的成本越来越低,一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分子基础越来越清晰,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美国的精准医学计划迅速做出反应,并提出了我国的精准医疗计划。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3月,国家科技部召开了首次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2016年3月8日,科技部颁布了“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我个人认为,精确诊断是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前提。因为没有疾病的精确诊断,谈何精准治疗?而分子诊断,是精确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肿瘤 、疑难病、遗传性疾病等的精确诊断中,分子诊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认为,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发展迅速的肿瘤“液体活检”、产前无创诊断等,应用的均是分子诊断方法。因此,分子诊断一定会助力我国精准医疗计划的实施。
  转化医学网:您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的执行副所长,给我们介绍下分子诊断对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有着怎样的意义?
  傅启华教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儿童的健康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快乐,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重要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以儿童健康事业为己任,研究成果不仅是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对儿童重大疾病的认识和为研究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关键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从而有助于儿童重大疾病和重要健康问题的规范化综合防治体系的研究和建立。分子诊断在儿科转化医学研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精确诊断,为疾病的早期治疗、临床预后等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所的出生缺陷研究室,已经利用基因芯片、下一代测序等分子诊断技术,为出生缺陷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一些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转化医学网:傅教授,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给我们简单介绍下。
  傅启华教授:我的团队主要聚焦于重大出生缺陷的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如先天性心脏病、重症智障、多发畸形等。先天性心脏病在我国出生缺陷中位居首位,每年约15万例先心病患儿出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年手术量居世界首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也给我们提出了分子诊断的临床问题。近年来,我们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发现10%左右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致病性基因拷贝数变异;我们也与上海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CNVPlex技术的22q11.2 微缺失综合征检测方法。近期我们自己也开发了操作更方便、成本更低的基于高分辨溶解曲线(HRM)平台的22q11.2 微缺失综合征、脊髓性肌肉萎缩(SMA)等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对于重症智障、多发畸形,我们应用染色体芯片技术,使其诊断率达到35%以上,而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率仅为5%左右。在对这些疾病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将对疾病致病机制的阐明及分子诊断方法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转化医学网:分子诊断在出生缺陷及罕见病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傅启华教授: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生育年龄势必延后,遗传因素连同环境及社会危险因素的增加不可避免会造成出生缺陷上升的风险。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携带者检测、产前筛查、出生缺陷儿童的产后遗传诊断等。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无创产前诊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主要针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异常等进行检测,没有覆盖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组失衡,因此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期发布的科技部“生殖健康与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其中有一个专项将聚焦于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等的无创产前诊断新技术的开发。相信不久的将来,分子诊断特别是无创产前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出生缺陷率的有效降低产生重大影响。
  罕见病由于发病率较低,患者相对局限或稀少,且病种繁多;厂商因投入产出比过低造成没有或很少有商品化的试剂盒供应。80%左右的罕见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分子诊断在罕见病的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子诊断是罕见病临床精准诊断的有效手段。我们研究团队,近2年来在王剑副研究员等的努力下,建立了基于PCR、MLPA、一代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下一代测序技术等平台的罕见病分子诊断方法,为1000多例儿童罕见病患者进行了诊断,其中50%左右的疑难罕见病患者,获得了明确诊断,给患者家庭解决了疲于就医的困境,更为罕见病的及时、早期、准确诊断开辟了道路。
  分子诊断是出生缺陷遗传学筛查、诊断及罕见疑难病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傅启华教授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执行副所长、中心实验室主任、出生缺陷研究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助理、科研部主任、医学检验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检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生化学组委员、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遗传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血栓与止血学》杂志编委。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和“新一轮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新百人计划)”入选者。(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本文是转化医学网原创内容,转载请点击获取授权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