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我国基因检测产业正遭遇“欣慰”与“尴尬”并存时代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6-08-24 一财网 赞(2)
分享: 
导读
对于基因产业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时代。欣慰的是,各路资本对于基因技术的发展十分买账,争先恐后进行布局,这从华大基因的招股书就能看出,过去4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为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而其他初创公司也不断获得融资。

      对于基因产业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时代。欣慰的是,各路资本对于基因技术的发展十分买账,争先恐后进行布局,这从华大基因的招股书就能看出,过去4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为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而其他初创公司也不断获得融资。

  尴尬的是,尽管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创造应用场景,但市场对于基因技术似懂非懂,买单意愿并不强烈。于是,基因测序行业的泡沫似乎正在形成,至于是否会像互联网泡沫破裂那样给行业带来震动,在于市场销售能否追上资本的脚步,行业的参与者们能否找到基因技术“杀手级应用”的产品。

  华大基因成行业黄埔军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基因相关的创业公司不下百家,90%是初创期公司,更多聚焦于行业中下游的基因测序服务。

  华大基因无疑基因检测行业的黄埔军校。作为基因行业的引领者,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疯狂劲儿,2007年带领团队脱离中科院体系南下深圳,在七八年时间里,硬生生把华大基因打造成了这个行业的航空母舰和黄埔军校。

  华大从科技服务起家,科技服务也成为华大重要收入来源,到2015年上半年,在华大基因总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超过40%。随后,华大医学成立,进军医疗测序领域。根据招股书披露,华大基因已经与国内8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合作,其中三甲医院100家。尤其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一产品上,华大基因毫无悬念成为行业老大。

  凭着在国内外基因界的威望以及市场占有率,资本对于华大的追逐可想而知。2014年2月,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合并,以华大医学为主体谋求IPO,更名为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股份”)。统计显示,包含中途退出者,投资华大的机构投资者不少于50家,这超过50家投资人通过关联、非关联的方式,为入股华大股份,投资高达72.15亿元。

  另一家业内知名的基因检测公司是贝瑞和康,创始人周代星曾经在2007年以Illumina公司(美国基因测序仪公司)亚太区测序市场销售总监的身份把二代测序仪卖给华大基因。

  周代星通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出现的带来的机遇成功转型。1997年,香港教授卢煜明首次正面母体血浆中存在胎儿游离DNA,并持续致力于这一发现在唐氏综合征等产前诊断领域的应用。周代星受此影响进入相关研究领域。2010年其所在的lifeTechnologies公司利用其测序平台参与了卢煜明早期NIPT技术的开发。

  为在国内发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2010年,周代星回国筹备创办了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资本很快看到这一技术的市场前景,2011年贝瑞和康获得君联资本A轮融资1780万美元,2013年年中,又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在资本帮助下,贝瑞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商业化的契机,产品获得监管部门的审批,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华小系崛起

  随着华大基因在基因产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很多人从华大离开创业,这批公司甚至被称为“华小系”。

  2012年,安诺优达的CEO梁峻彬从工作两年的华大基因辞职,和几位同学在北京开始创业生涯。2014年,张勇也离开华大加入创业型公司基因猫,他曾在华大基因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分析工作,同时也曾是国家基因库的负责人。同样在2014年,曾在华大科技负责科技和科研业务的陈钢,和郑强一起创办了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微基因,这家公司被称为国内最像美国“23andme”(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前妻安妮·沃西基创办)的公司。

  2015年是华大基因极为动荡的一年。曾任华大基因CEO的王俊带领华大原首席科学家李英睿等人联合创办了碳云智能,获得资本市场热捧,2016年4月完成A轮融资,金额将近10亿人民币,融资后估值近10亿美元。

  Illumina中国区前产品经理郝向稳在2014年创办基云惠康(一脉基因),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出来创业是因为当年1月,Illumina发布新款高通量测序仪把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当时在发布现场,他觉得把基因测序用于个人健康管理的时机到来了。

  看好基因产业发展机遇的还有互联网的从业人员。2012年,赵伟从奇虎360公司离职,创办了直接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互联网基因检测公司360基因;2014年,李厦戎、王乐珩离开阿里巴巴,从杭州转战北京创办了GeneDock(北京聚道科技),提供基因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平台。

  生物医学互助平台创始人徐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基因检测领域的很多创业者都是从华大成长起来,然后离开创业,现在除了华小系,甚至还有“华孙系”,华大对整个行业的烙印非常深。

  同样,基因领域的创业和投资非常火热。除了上述公司相继拿到风投外,很多基因检测公司都相继拿到投资。

  只要通过简单搜索就能找到十几家基因检测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的融资情况,比如,2016年5月,海普洛斯A轮融资5000万人民币,天昊基因在2015年7月,完成首轮融资8000万人民币,和壹基因在2015年6月完成A轮5000万人民币融资……

  与创业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基因检测领域的公司似乎并不那么热情。基因检测在临床领域的应用也是在最近五年才逐渐兴起,但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以最先实现商业化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例,中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覆盖率仅10%,其他检测产品市场化率更小,不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消费者市场,进入的难度都非同一般。

  在国内民营体检龙头的美年达健康深圳一家分店采访发现,基因检测作为体检的补充方式之一,购买或询问者并不多,宣传资料虽然在店内展示,但店内服务人员对于基因检测产品也不熟悉。

  资本的热情与市场的落差使得基因测序行业的泡沫正在形成,何时到达顶峰,是否会出现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局面,现在还有待观察。

  一位业内人士说,一旦监管收紧,就可能成为压垮该领域创业公司的稻草。一些烧完投资人的钱又没有融到下一轮的公司已经悄悄离场。整个行业都在等待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以及“杀手级”应用的产品出现。(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