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二日精彩继续 第七届分子诊断技术大会精彩落幕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6-10-24 转化医学网 赞(4)
分享: 
导读
10月22日,延续第一日的火爆气氛,第七届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持续奉上精彩内容。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聚焦遗传及出生缺陷分子诊断、肿瘤分子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两大主题进行交流和互动。
10月22日,延续第一日的火爆气氛,第七届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持续奉上精彩内容。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聚焦遗传及出生缺陷分子诊断、肿瘤分子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两大主题进行交流和互动。

主题报告

出生缺陷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健康的大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前,我国平均每年有90万的新生儿有缺陷性疾病,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这一数据将呈上升趋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教授以单细胞遗传表观遗传分析在生殖医学研究中的进展和临床转化应用为题,讲述了在目前严峻的低生育率情势下,辅助生殖,特别是植入前诊断技术的进展对人类社会延续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为例,乔杰教授强调了新型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应用与普及的重要性。在报告中,她特别介绍了MALBAC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植入前遗传诊断中的应用与转化意义。另外,还阐述了采用最新的单细胞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等关键技术,深度解析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多个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系列关键特征。目前,各种单一的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都存在自身的局限,乔杰教授强调多种技术应与NGS技术充分结合,促进PGS/PG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所所长张康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所所长张康教授从中国人常见的眼疾入手,讨论了基因组学和胚胎干细胞技术在精准医学方面的应用。他的科研团队通过基因组学、遗传学和细胞学,尤其是胚胎干细胞技术相结合,找到了与黄斑变性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相关的致病基因,不但能应用在疾病检测方面,在疾病的治疗与干预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对于白内障的治疗,若在早期发现并使用羊毛甾醇眼药水,就能改善晶状体浑浊;又如,通过保留晶状体干细胞,使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再生,对其视力的恢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教授的这些功能性的研究为眼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新的策略。最后,张教授指出,眼疾是干细胞技术应用非常理想的一个疾病。此外,干细胞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心脏的临床康复上。

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正林教授

延续关于眼疾治疗方面的话题,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正林教授与在场各位探讨了视网膜疾病的分子诊断。杨教授从视网膜结构出发,指出视网膜受损将造成眼盲的严重后果。针对“一老一小”常见的视网膜病变,杨教授讲述了导致这些视网膜病变的基因特征。首先,对老年人常见的视网膜黄斑变性(AMD),杨教授解释了在中国这一疾病的发病特征、发病机制(遗传和环境因素)。至今发现导致AMD的遗传基因有40多个,且中外不同人群的致病基因位点也全然不同。通过对中国人群的研究,杨教授及团队发现,HTRA1基因与AMD有着很大相关性,甚至大于CFH基因的影响。此外,他还介绍了其他一些与亚洲人AMD相关性较大的基因位点。对于青少年更容易患的单基因视网膜疾病,杨教授描述了该类疾病的不同特征、基因诊断的重要手段,并指出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

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杨焕明院士

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杨焕明院士作了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分子诊断的报告。杨院士从遗传密码的发现、遗传学应用的历史谈起,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的重要意义——即影响和促进了全世界的合作文化,形成了新的学科、产业领域,促进了测序技术的发展。此外,杨院士以美国提出的精准医疗计划和癌症登月计划为例说起,指出美国在癌症防治方面的重要决心和战略布局。最后,他还介绍了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的五大领域,包括肠道菌群、单基因病、罕见病等方面,尤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对病毒感染、工业环境、糖尿病、肿瘤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相比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我国也已启动精准医学计划,但仍需业界不断努力和超越。最后,杨院士阐述了“生命3.0”的概念以及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多个里程碑事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林东昕院士

本次会议的最后一个议题是“肿瘤分子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林东昕院士为与会者讲述了食管癌的基因组变异情况,并以此为例进一步阐明癌症与基因组变异之间的关系。林院士先介绍了与食管鳞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过渡到基因组变异研究及其在癌症防治中的应用。通过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酒精代谢基因变异是食管癌的重要易患因素,而且酒精代谢酶基因变异与饮酒交互作用则会增加食管癌患病风险。林院士通过1万多个病例和对照组被试,通过遗传的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建立了食管癌高危人群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得出,乙肝基因加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超过70%的病例。此外,通过实验,揭示了SLC39A6遗传变异与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最后,林院士通过临床研究对比得出食管癌6种特征性突变与饮酒关系的分层分析,并对食管鳞癌与其他类型肿瘤基因突变谱做了比较。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以肺癌为切入点,讲述了肺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和转化应用。他认为,基因组学的研究技术的进步,驱动了肿瘤研究的进展,借助其团队建立的肺癌大样本多中心GWAS研究,通过两阶段的验证研究,GWAS全基因组研究发现的所有肺癌关联位点已经找到。接着,沈教授抛出“后GWAS时代我们该怎么办”的命题,认为需要找到位点的复杂性,发现更多风险因素,探索致病位点,从而筛查高危人群,尤其是GWAS较难发现的低频位点与肺癌风险的关系。他提出后GWAS时代的新方向——TWAS,即从基因组学走向多组学,并介绍了美国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法国肺癌靶基因突变筛查项目,而其所在团队也以100个样本为基础,正在做南京肺癌的全基因组研究,目前已经对中国人群肺癌突变谱取得一些初步的结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马丁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马丁教授以宫颈癌为主题,探索了该癌症精准防治的新理念。马教授从某名人因为宫颈癌英年早逝等案例入手,主要描述了三个方面的话题:一是宫颈癌的早期预警,他提出如何甄别宫颈癌易感人群的现实问题。通过中国人群宫颈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宫颈癌易感基因,并对易感宫颈癌的高危人群推广疫苗,从而实现精准预防。二是宫颈癌的筛查,通过宫颈癌筛查的国际现状和研究,首次确定了HPV感染人类特定整合位点。三是宫颈癌的早期治疗,HPV感染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癌一般会有5年的窗口期,需要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进行分子干预,马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努力获得了很大成果,包括首次应用分子剪辑促使宫颈癌前病变逆转,应用ZFN分子剪辑能特异切割肿瘤细胞,应用TALEN分子剪辑能更有效清除HPV基因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以肝癌分子标志物及转化研究为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肝癌精准医疗所面临的两大难题——肺癌的早期诊断与复发转移防治。针对这些难题,樊教授领导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于近年在肝癌的早期分子诊断、复发转移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识别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并实现了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在肝癌复发转移方面,樊嘉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提出EpCAM+ CTC(循环肿瘤细胞)预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并进一步应用CTC检测技术动态监测手术、放疗和介入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情况,构建了CTC阴性富集与qRT-PCR检测平台和基于微流控芯片的CTC分析平台。在肝癌药物疗效评价方面,樊嘉教授团队开发了新的肝癌术后抗转移预防评估体系,并针对肝癌靶向药索拉菲尼有效率较低的难题,发现MAP3K1表达与索拉非尼疗效响应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以上克服了瘤异质性等肝癌治疗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都为肝癌的防治与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武器。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季加孚教授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季加孚教授以中国的登月航天机会和美国癌症登月计划为出发点,描述了针对我国胃癌防、诊、治的登月计划。首先,季教授展示了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指出从病期来看,局部进展期胃癌占据70%以上。其次,对胃癌精准医疗的临床进展,他表示精准医疗时代已经到来,并围绕胃癌的精准干预所包括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遗传筛查与诊断、复发等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家庭性/遗传性肿瘤的诊断,季教授团队通过很多研究,提出了遗传性胃癌分子筛查与诊断标准,并指出液体活检、循环肿瘤DNAs用于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那么,对于进展期的肿瘤有没有一个很好的突破?通过对传统治疗方式,胃癌靶向药物研究历程和现状分析,季教授对成功的靶向研究和失败的靶向研究设计进行对比,得出mRNA水平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季教授还对针对中国人的基于精准医疗的胃癌登月计划做了展望。

广州市基准医疗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和CEO范建兵教授

广州市基准医疗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和CEO范建兵教授以精准医疗与无创肿瘤诊断为中心,探讨了在肿瘤无创诊断中更有效的方式和技术。范教授指出,基于游离核酸(cNA)可开展多种分子检测,同时抛出哪种液态活检样本会脱颖而出的问题。他认为,液态活检临床应用面临样本太小、问题回答存在局限性等方面的困境,从而向在场各位介绍了他们在液态活检临床应用方面的解决方案——ctDNA甲基化。范教授表示,ctDNA甲基化是辅助肿瘤治疗的有效利器,且具有检测肿瘤位点数量多、灵敏性高的特点,但是也面临亚硫酸氢盐建库转化效率较低等方面的挑战。

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任善成副教授

来自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任善成副教授代表孙颖浩院士与大家探讨了前列腺癌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临床医生眼中的分子诊断技术是怎样的?任教授从这个问题入手,认为好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应具备能够准确诊断点,并以前列腺癌这一最依赖肿瘤标志物诊断的泌尿系肿瘤为例,汇报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模型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他引用欧美PSA筛查数据,认为早期筛查对前列腺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筛查诊断也面临假阳性高的问题,且国内对欧美的早期筛查模式并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对比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指标,他指出这些指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因此,孙颖浩团队试图找出适合国人的前列腺癌分子诊断指标,并证实比PSA效果更好。此外,任教授还介绍了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融合基因等问题。接下来,对于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模型建立,任教授也作了详实的描述。他认为,只有指导临床和治疗的标志物才是最好的标志物,这方面基因测序、液体活检技术都能大有所为。

Thermo Fisher基因分析业务部资深临床顾问陈琦博士

期间,来自赛默飞公司基因分析业务部的资深临床顾问陈琦博士针对目前严峻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介绍了赛默飞公司的肿瘤基因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现场

在最后一位报告人任善成副教授完成演讲之后,本次大会进入了圆桌论坛环节。本次参加论坛的专家有乔杰教授、季加孚教授、范建兵教授以及任善成副教授。主持人表示,本次大会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交叉,不论是曾经从事工程研究后来引领生命科学领域的程京院士,还是会上诸位同时横跨临床与科研的诸位专家,多学科与多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团队的合作促进着我国医疗健康行业这几年来的飞速发展。

接着,乔杰教授通过她的工作实例,向与会观众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合作对于整个行业的重要意义。乔杰教授发言之后,任善成教授通过其团队的最近工作表达了医学领域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季加孚教授则从自己多年的从医经历出发,结合与病人和疾病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科学因素等诸多方面表达了医学研究对于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同时,季加孚教授也表达了跨学科研究可以从不同领域,更加确切且符合实际地实现包括癌症在内各种疾病的精准医疗。

观众提问之后,季加孚教授指出了隐藏在医疗健康行业之下的经济问题,指出不同于美国医疗市场体制与最新提出的癌症登月计划,我国更加重视癌症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的预防事业。程京院士则表达了工业界对于整个医疗行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同时,程京院士表达了对季加孚教授负责医院与乔杰教授负责医院以人为本服务患者的赞赏并强调了基于人性提供医疗服务,将人文关怀融入医院工作的重要性。程京院士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对于病人情智调理也将成为医疗交叉的重要组成,进一步提高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大会闭幕致辞

大会的最后,程京院士做了大会闭幕致辞,表达了对与会诸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克服灾害天气前来授课的感谢,也表达了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最后程京院士宣布第八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将在四川成都召开,热烈欢迎与会者明年继续相约成都。

卫星会与展会

卫星会报告嘉宾

与主会场同期进行的还有两场卫星会和企业展览,来自分子诊断行业的企业精英就新技术新平台与遗传学出生缺陷,医学微生物及肿瘤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两大主题进行了精彩交流和讨论。

展会现场

博奥生物、赛默飞、Illumina等近30家企业则在展会上亮相了各自在分子诊断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系列分子诊断解决方案。

自2010年,第一届大会成功召开之后,分子诊断技术大会一直受到业界的强烈响应和广泛关注。之后,大会在重庆、成都、沈阳、上海和贵阳等城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分子诊断领域的年度顶级盛会。今日,为期两天的第七届分子诊断大会已经圆满落幕,2017我们成都再见!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