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精准医疗是泡沫?临床医生这么看……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6-11-26 医学界肿瘤频道 赞(7)
分享: 
导读
精准医疗本身肯定是个方向,但是现在这么多公司,就像当年美国西部一样,大家都在荒蛮地区跑马圈地。

前阵子,《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发表了2篇文章,将“精准医疗”推上了风口浪尖,直指精准医疗是“大泡沫”,是“一个吸引人的热门概念,但玩概念者,自己不能被玩弄,更不能去玩弄病人。”

这场争论,也引起了国内医生的广泛热议。

最近,记者就这一话题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文治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纪元聊了聊。

精准医疗目前在临床上开展并不成熟

无论是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将“精准医疗”概念提得十分重要,还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对这一概念接连出现反对声,郭文治觉得,对临床医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永远是能否运用于临床,能否让患者受益。

“测序技术对肿瘤的治疗可能是一个划时代的改变,为我们各种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郭文治说。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基因和表观的改变,找到特异性靶点,然后去改变或阻断它,以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仅是想想,就令医生很是兴奋。

但郭文治也表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肝胆胰腺肿瘤对传统的放化疗并不敏感,有效的治疗手段相对单一,“就切,切完要么好了,要不就复发。”

同样的困扰在其他类型肿瘤中同样存在。纪元补充道,目前只有少数比较成熟的癌种,如肺癌、乳腺癌,分子分型较为明确,通过高通量的测序能够找到相对确定的驱动基因,病人能够较有针对性地得到靶向治疗,甚至是免疫治疗。

“更多的肿瘤,就包括郭主任说的肝胆胰腺肿瘤,对化疗不是很敏感,病人很多都是到进展或者晚期,再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然后进行相应检测。”纪元说,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

即使是研究相对成熟的癌种,也面临诸多挑战

“检测不是最困难的,检测以后的解读更困难。”纪元说。密密麻麻的报告莫说对病人,对大多数医生来说,都摸不着头脑。

国外肿瘤分子的报告是有一定的遗传分析的资质,还要有具备临床肿瘤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员签发。

国内目前也有遗传咨询师的培训,但起步晚,专业人员少,培训也并不成熟,当前的检测有的在公司做,有的在实验室做,而数据分析需要生物信息知识的分析,可能还需要病理参与……“多学科一起讨论才可能形成一个比较正式的报告,现在国内这方面还是相对空白。”

解读出了报告,如何用药也是大问题。“尽管有些知道是驱动基因,但是没有药物。”

纪元举例道,像KRAS、P53等基因,80%都测得到,但并没有相应的药物,还有一些也检测到的基因,研发药物没有相应的临床指征告诉病人在这种肿瘤的这种突变中是否可用,用不用还是取决于病人自己是否愿意来冒险承担这种靶向药物--而这些药物往往价格不菲。

“对二代测序大家都是抱很高的希望,但是对于它数据的解读和数据的应用,可能还要经历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

那么,医生还该对精准医疗抱有希望吗?

对这个问题,郭文治和纪元一致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实际上,作为病理科主任医师的纪元并不太关注这一概念是否“过热”,早在“精准医疗”概念崛起之前,“精准”就一直是他们病理科医生“最基本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对病变性质的判断要精准;另一方面,后期对靶点的检测也要精确;再进一步,甚至对免疫治疗相应的一些预测指标要能做出准确的定量或定位诊断。”纪元说,“说到底,病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精确’。这应该也是整个‘精准医疗’的基础。”

“精准医疗本身肯定是个方向,但是现在这么多公司,就像当年美国西部一样,大家都在荒蛮地区跑马圈地。”郭文治说,“即使基因检测有所谓泡沫,这也是新生事物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早期大家这样一窝蜂上完以后,随着一些小的公司或者没有长远规划公司的被淘汰,大家可能更趋于理性,再加上一些国家政策的引导,未来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