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访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博士:远程医疗,三米之外即为“远程”

首页 » 《转》访 2016-12-13 转化医学网 赞(3)
分享: 
导读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改变未来临床诊疗和大健康领域,以及影响我们每个人健康和福祉的三件大事是:转化医学、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时占祥博士


12月3日-4日2016全球精准医疗峰会在上海徐汇隆重召开,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博士围绕“转化医学、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三个方面作了精彩报告,转化医学网作为特邀媒体有幸在会议期间邀请到时博士接受访谈,以下是具体访谈内容。

转化医学网:时占祥博士,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转化医学网的访谈。您是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这样一个国际医学机构在推动转化医学领域发展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中国医生不缺乏临床机能和经验,但缺乏临床研究规范和准则

时博士:全球医生组织作为一个非盈利国际机构,我们致力于为中国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国际合作平台和环境,为临床医生、科研人员提供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新知识和成熟前沿技能,并为他们引进了相关协作资源,这是它最大的职责和义务。

在最初定位全球医生组织中国项目时,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医生缺什么?”,结果发现中国医生缺少“知识”,而且是临床研究知识和规范。中国的医生守着如此巨大的临床诊疗资源,却无法对疾病机理的研究和药物等疗效的认知有所贡献。因此,我们投入的第一项工作重点就是临床研究培训项目,即提供国际共识的临床与转化研究知识,即中国的医生或许娴熟如何治疗一种疾病,但是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诊疗疗效差异等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研究和诠释。当向医生提问为什么自己的临床研究成果不能被很好地发表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研究的设计就没有按照公认的规范和准则准备,这也是我国临床研究所存在普遍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我们邀请国际著名临床研究顶级专家为医护人员们提供陪训项目。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对1万名医生和5千名临床护士进行了系统化临床研究知识和机能的培训,特别是各个医院急需的临床研究型护士。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我们领悟并把握发展大方向。全球医生组织希望发挥自身高瞻远瞩和国际独特资源优势,从全球视野上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之后根据国内现实情况,针对所需要和欠缺的进行引荐。举例讲,在临床研究方面,对于受试者保护与伦理规范基本仍停留在侠义概念上。他们认为这是伦理委员会的事情,和医生没关系,这是一个错误观点。在美国,很多非常出色大学附属临床研究就都有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但临床试验依然会出现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致死现象,我们知道无法追究伦理委员会的责任,因为科学研究本身总是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那么,如何防范这些不可预知风险而保护患者或参与者的安全其实是建立完整的受试者保护机制问题,我们将这些规范引进国内。

2008年至2014年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第二个阶段的工作,我们考虑的在中国还需要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即: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公共卫生、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领域。这两方面的工作能够在今后五到十年真正改变并提高我国公共卫生环境和医疗服务质量。但是,目前,在转化医学、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这三个领域里,国内还并没有一家起引领作用的机构。比如说,远程医疗领域,2002年,我在西非地区就已经在采用最初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即通过手机和电脑。我国的医疗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建立国家级远程医疗协作网才是最终解决偏远地区缺医少药医疗的最佳方式。其次,随着现在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慢病患者群体越来越凸显,而慢病不仅仅是治疗问题,也是疾病和健康管理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功能架构是由社区卫生医疗中心和各级医院所承担,然而他们的职能简单地讲是治疗,而疏于疾病的管理。到2020年,中国大约有超过3亿慢病患者,而慢病患者在社区卫生医疗中心和各级医院很难获得如何管理疾病的指导,因此,我认为应该在现行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增加慢病管理服务中心实体机构。总之,在未来五年,我们希望在国内把转化医学、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推动起来。

转化医学网:在您看来,转化医学和精准医疗是有区别的吗?

时博士:实际上转化医学本身就包含精准医疗,即Precision Medicine。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体化的诊疗为基础,通过前沿知识和成熟技术应用,最终实现个性化疾病的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和预防的效益,这也是一种临床转化过程。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宣布了美国政府资助的精准医疗计划。事实上,精准医疗并非是由奥巴马总统首先提出。在2011年,美国医学科学院鉴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学研究成果,已经预知仍然采用传统的疾病分类方法无法精准的分类所有疾病,比如说某些疾病是非常明确的基因病。因此,重新分类疾病命名就提出了精准医疗概念,在此之前还有另一种说法,即个性化医疗(Personal Medicine)。最后确定下来为“精准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它的临床与转化医学发展规划中一直把精准医疗纳入到其范畴内。

转化医学网:您除了是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还是NIH临床研究中国培训项目负责人。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工作是怎样的?这对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时博士:我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广应用NIH提出的临床研究规范准则。首先,《NIH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这套书是由我负责编译中文版,其次我们根据此教材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合作交流。我认为医生具备临床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我们的临床研究培训项目不仅在临床领域开展,也可以基于整个人口健康学领域去培养新一代年轻医生来从事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

另一方面,我认为精准医疗一定要把握精准垂直领域,真正做到从需要实现战略、战术以及应用上的精准。我认为通过精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和新研究一种药物所产生效果或许是一样的。基于这些,全球医生组织会针对如何进行精准医疗提供一些新概念和新实践。

转化医学网:在全球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您认为精准医疗存在泡沫问题吗?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是否就是一个海市蜃楼?

精准医疗不是“海市蜃楼”,从科学探索角度应该允许失败,幻想

时博士:我觉得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分支诊疗技术究竟是不是泡沫,最后是否会发展成为怎样?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现在的探索就像是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探索一样,当人们有了船和更先进的航海能力时,就希望通过海洋找到新大陆。实际上,当人与整个社会的经验和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寻求拓展。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不成功的不确定性,目前存在很多探索性治疗手段,这些尝试可能会失败,甚至是完全错误,但是这些都是必需的。

精准医疗是一项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实现的治疗手段,目前对于如何开展精准医疗的国际合作,我们已经形成了规划和初步设想。今年六月底,我曾和几位美国大学院校长考察了西藏,我们在探讨精准医疗,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次。八月份,我又去了北极,在那个极简的环境中,我也在思考精准医疗问题。精准医疗到底是什么?最后,我们明确应当从人口健康学、临床治疗、分子基因三各层面来谈“精准医疗”。我希望用三年时间把精准医疗实践梳理好。因此,我不认为精准医疗是“泡沫”或“海市蜃楼”。任何科学探索应当允许失败,允许幻想。

转化医学网:相对于美国,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时博士: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精准医疗项目相关的功能机构,国家对于精准医疗领域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功能架构和研究发展的近期、中期乃至远期目标。这样会影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落实。其次,仍然没有动员社会参与,而是科研精英阶层,也就是科学家参与精准医疗研究实践,社会各界对精准医疗项目缺乏必要的协作支持。 

转化医学网:目前,医用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应用的不是很多,该技术推广起来是否有难度?难点在哪儿?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有何优势?

远程医疗:三米之外即是“远程”

时博士:我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相关人员没有找到刚性需求。通常讲,医用机器人可以分为五大类,包括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人工智能假肢和微型特种软体机器人。我认为,这五类机器人的商业化市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是远程医疗机器人、其次是康复护理机器人、第三才是各类微创手术机器人。

国内在微创手术机器人或辅助手术机器人领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原因之一在于技术专利的保护,第二也是成熟经验的积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研究开发其他智能化机器人系统,比如说,远程医疗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都需要投入。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心态,在推广应用的同时,考虑好自己的刚性需求,医生们关注的是智能机器人的用途,没有理解刚性需求应用就成了问题。例如,目前二胎政策,许多孕妇需要做产前健康检查,但很多健康孕妇并不愿意每次在医院和家之间的往返,这就是远程医疗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和市场,采用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孕妇在家可以监测胎心等指标,同时医生可以在医院给出保健建议。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一个远程医疗机器人项目。同时,我也提出来这样一个概念:三米之外为近距离“远程”。假如SARS等烈性传染病再次入侵,或埃博拉再次爆发,我们是否考虑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医护人员, 或是用医护人员的命去换患者的命?为什么我们不考虑和应用远程医疗机器人代替我们去巡诊和观察患者呢?所以,我们在国内传染病专科医院中推介应用远程医疗机器人。在2014年冬,上海的第一例禽流感疑似患者和后来的重症监护就是使用远程医疗机器人监护和管理。

转化医学网:近年来,国内暴力伤医事件频繁发生,您是否有了解过呢?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时博士:这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患者本身具有精神病或诸如醉酒等扰乱社会治安行为,这个必须从法律层面考虑和处理。还有一种是病人心智健全,却慢慢积累矛盾而演化最后酿成了这种局面,这种情况就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首先,医生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医生的第一职责是和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交流方式以及交流内容对患者而言是很重要的,想尽一切办法和患者解释清楚情况,是避免与患者发生过分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患者暴力伤医必须依法处治。而某些患者造成的暴力伤医,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因此,医务人员和执法机构也要考虑刀下留情。目前确实有些疾病尚未研究清楚,医生不是万能的。最后,公众媒体、患者以及医生也需要对此类事件有一个冷静分析,思考暴力伤医事件背后,我们应当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和不足。

转化医学网:最后针对转化医学您还有什么观点想法和我们分享?

时博士:我觉得转化医学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在医学院应当设立并讲授转化医学课程。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在这个领域就会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十年、二十年。2006年,当我参与美国NIH转化医学项目时,观察到他们每年转化医学的项目资金投入至少有16%是投向教育和转化医学培训。从大学课程开始传输转化医学理念和经验,十年以后将有一大批人懂得转化医学是什么。作为长远发展考虑,我国需要有这样的教育体系。没有这样的体系把转化医学做好,做精很难,但现在如果不推动转化医学,对于未来人才培养而言,教育是最经济实惠、最长远的一种方法。

转化医学网: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时占祥博士简介: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NIH临床研究中国培训项目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中华国际医学基金会-临床转化医学专项基金主任委员

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秘书长

作为“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发起和策划人之一,协调美国62家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美国医学科学院以及阿尔伯特·拉斯克基金会、多尔斯·杜克基金会等国际基金会资源,推动中美在临床与转化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荐临床研究的国际规范与准则。目标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公信度。

自2008年以来,作为GlobalMD中国总代表负责NIH临床研究培训项目,组织NIH专家等授课完成了30多次临床研究规范与准则的培训活动并颁发NIH证书。参加培训人员达6500多人次,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专业培训系统。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中心临床审评专家高级管理培训项目;医学研究受试者保护机制国际认证咨询项目,生物/临床样本库国际标准化项目,国家GCP机构综合能力调研项目等。

? ? ? ?主编译了16本临床与转化医学、移动医疗以及远程医疗国际规范与准则等学术参考书。建立了与国际期刊Science、Nature、New England J Medicine等合作。与Science/AAAS合作,首次为中国医学研究进展出版特刊,向全球科学界宣传中国,让国际同行近距离了解中国和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举办各类全国性医疗专业领域的年会上先后做了十多场主题讲座,讲解“医用机器人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推动了医用机器人在微创手术机器人模拟培训,远程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康复护理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内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