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文化建设的基因基础

首页 » 研究 » 组学 2017-02-17 转化医学网 赞(20)
分享: 
导读
“二十一”世纪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基因的,而作为生命世界的主体-人类的基因无时无刻不与社会的文化相互沟通、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可以形容文化就是社会各种形态赖以生存的“主效基因”,并一代代影响群体及其内部个体的生产、生活行为。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通过对生物进化论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探讨提出了一门新的科学——社会生物学,这一科学认为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形成都以基因为生物物质基础,受到其影响制约,但又受到人类行为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共同引导,而文化在基因的留存上起到了选择作用,筛选适应文化发展的基因进行保留,文化与基因的进化相互交织,即“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


从人类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一假设具有科学性,因为人类的生存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使得人类在繁衍过程中虽然形貌上并未出现太大变化,但思维与认知却随时间不断变化,这使得人类后代在幼时大脑发育与心理机制的成熟与时俱进,这些非遗传物质的信息的流传逐渐形成人类的文化系统,以此影响人类心理并指导人类的行为,进而推动人类意识形态发展,最终表现为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可以使人类改变自然从而更好地生存,因此具备更多科学技术的人在人群中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并具有更多的机会将自身基因传递下去,通过这种方式,文化改变了基因的自然选择方向,使基因的选择朝向有利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前进。虽然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社会文化与基因变异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但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受不良文化影响的人的行为(包括运动、饮食等),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基因变异一起共同参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另外,新近的大量证据表明:文化可以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包括运动、饮食等)及观念(如饮食观念、优生优育观念等)等间接地通过表观遗传的改变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基因表达情况,从而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生存和发展状况,这种通过表观遗传的方式影响基因的表达具有遗传性和可逆性。此外,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受文化影响程度和时间等的不同,也是造成群体和个体间矛盾存在和个人心理问题产生的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十一”世纪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基因的,而作为生命世界的主体-人类的基因无时无刻不与社会的文化相互沟通、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可以形容文化就是社会各种形态赖以生存的“主效基因”,并一代代影响群体及其内部个体的生产、生活行为。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基因组导向下的健康管理,如果缺少了健康文化的改良和创新,不改良我们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文化土壤,所有的健康监测、评估和干预都是相对的治标不治本。因此,本质上讲:为了个体和群体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创建先进的文化至关重要,这是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在长期形成的“文明、健康发展”主效基因驱动下的必然选择。科学、文明、进步的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公民意识形态向积极健康的一面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民的行为,使个体乃至群体基因的表达更加适应外界环境,降低环境风险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使个体、群体的基因表达更具有“正能量”,引导个人和群体间和谐、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从而提升公民及社会的文明、健康水平。但新的文化体系一定是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应该是具有普世意义、适合良性个性化发展、在先进文明和开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健康生存和健康发展需求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一种伟大实践和壮举,为了实现这一壮举,我们不能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和智慧,而忽略了对世界上各种先进文化和智慧的学习和吸收;要做到科学严谨,以大量的科学证据作为指导基础,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科学带动文化,以文化引导行为,以行为影响基因,以基因为本促进基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现今社会个人、群体、民族间的矛盾看似不可调和,是有它的基因基础的,如民族和国家间的矛盾是经过长期战争流血的洗礼、掠夺与反掠夺等的长期斗争实践形成的,这种影响已深刻在各民族的基因里,短期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要高瞻远瞩,具有远大志向,保持和发扬历史赋予我们的大国基因基础上的大国情怀,要具备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气魄,坚持改革开放为长期国策,以个体、民族的共同发展为目标,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和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长此以往形成利于社会和谐、世界大同的基因基础,减少个体间、群体间的矛盾和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从而保障个体、民族和世界健康生存和发展。

西北大学预防基因组医学研究所  杨进、刘瑞涛

感谢杨进教授对转化医学网的关注和投稿。(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