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embB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概述     结核分枝杆(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结核病的元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且80%以上的患者都是15~49 岁的青、壮年。  ...
概述

    结核分枝杆(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病原体之一,是引起结核病的元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且80%以上的患者都是15~49 岁的青、壮年。

    乙胺丁醇(EMB)为一线抗结核药,可用于经其他抗结核药治疗无效的病人。但是该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耐药现象。研究发现,embB基因编码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在306位点的氨基酸错义替代会导致该酶与乙胺丁醇不能作用,从而使结核杆菌对乙胺丁醇产生抗性。

图1 乙胺丁醇的结构式



基因结构
   

embB基因位于embCAB操纵子,编码阿拉伯糖基转移酶。该基因的变异与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耐药相关。该操纵子由embC、embA和embB组成,是3个同源开放阅读框架(ORFs),长度约10.2kb,编码阿拉伯糖基转移酶。Telenti等人[1]认为embCAB编码的蛋白是完整的膜蛋白,包括12个穿膜蛋白和一个大约含有400个氨基酸残基的膜周蛋白球形区域。此结构发生变异,将会影响乙胺丁醇和embB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耐药性。

乙胺丁醇的作用机理

    乙胺丁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阿拉伯糖类似物,具有广谱的抗分枝杆菌活性,特别适合用于感染患者中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该药物只有右旋的化合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生化研究表明,乙胺丁醇可以阻止分枝杆菌重要细胞壁成分阿拉伯半乳糖的合成,因此分枝杆菌中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可能是其作用的主要靶位。

    大多数研究都提示,乙胺丁醇对分枝杆菌的细胞壁结构有损伤性改变[2-5]。1989年,Takayama等人[4]研究报道了乙胺丁醇能抑制阿拉伯半乳聚糖(AG)转入耻垢分枝杆菌细胞壁,导致培养基中海藻糖( trehalose) mono-和dimycolates的积聚;1993年,Silve等人[3]发现乙胺丁醇还能抑制[D-14C]葡萄糖转变成阿拉伯半乳糖的D-阿拉伯酸;1994年,Wolucka等人[5]的研究也支持Takayama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乙胺丁醇特异性抑制细胞壁阿拉伯糖的聚合,用乙胺丁醇治疗对乙胺丁醇敏感的耻垢分枝杆菌后发现,β-D-阿拉伯呋喃糖基-1-磷酸十聚异戊二烯醇(DPA)或十聚异戊二烯醇磷酸阿拉伯聚糖产生积聚,该化学物质在阿拉伯聚糖的生物合成中起中介作用,它提供阿拉伯糖基,而乙胺丁醇则会抑制阿拉伯糖基的转移;1995年,Mikusova等人[6]发现乙胺丁醇的作用靶分子是阿拉伯糖基转移酶,此酶调节阿拉伯半乳聚糖(AG)和甘露聚糖的生物合成,EMB通过抑制阿拉伯糖基转移酶而影响细菌细胞壁分支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肽聚糖复合物的形成,引起细菌细胞形态学变化,使靶分子在细胞内的药物(如利福平)更容易进入细胞,因而乙胺丁醇和利福平联合用于抗结核治疗时具有协同作用。

    2000年,Ramaswamy等人[7]对引起乙胺丁醇抗性的多个基因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虽然有68%的乙胺丁醇抗性菌株显示出与embB(306或406位点的氨基酸替换)上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但仍有1/4抗性菌株没有发现与乙胺丁醇抗性有关的突变。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