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rpsL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4)
分享: 
导读
概述     结核杆菌(TB)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病原体之一。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可引起结核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虽然有大量抗结核药物已用于临床,但是大量出现的耐药菌...
概述

    结核杆菌(TB)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病原体之一。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可引起结核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虽然有大量抗结核药物已用于临床,但是大量出现的耐药菌株、甚至多耐药菌株对结核病的治疗提出了挑战。因此,能够及时诊断出耐药菌株的检测手段已成为迫切需要。

    硫酸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同为抗结核的一线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链霉素(SM)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一般为0.5mg/L,细菌与其接触后极易产生耐药性,从而严重削弱其抗菌效果。SM主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上S12蛋白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编码S12蛋白的是rpsL基因,有研究显示该基因突变会使SM无法正常结合,与菌株的耐药性有关。

图1 硫酸链霉素的结构式


基因结构

    核糖体30S亚单位S12蛋白由rpsL基因编码,位于细菌染色体上的结构基因处,全长375bp,编码2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在TB标准敏感菌株——H37Rv的基因组中,它位于781,558-781,932bp处。

基因分子生物学功能


    核糖体30S亚单位S12蛋白位于核糖体30S和50S亚基的交界处,主要功能为稳定16S rRNA的碱基,维持16S rRNA与mRNA相互作用。

    16S rRNA的530环是整个16S rRNA上最保守的序列,它参与A2位tRNA核糖体的译码过程,在RNA转译中起重要作用。它的这种作用与530区域发夹环上的514~ 516位的碱基和毗邻510区域凸出环上的495-497位的碱基配对所产生的假节结构有关。

Finken等人[1]发现结核分支杆菌SM敏感株16S rRNA 495-497位的碱基序列为5’-GGC,514-516位为5’-GCC,该结构位于RNA的重要功能区,是许多功能的辅助信号,如mRNA表达的自动调节、移码译读和终止密码的阅读通过等。化学保护试验表明核糖体蛋白S12保护530干和环上的特异碱基,并使假节结构稳定。若S12蛋白突变,假节结构改变,在碱基514/497和515/496之间产生G-U变偶配对即会产生SM耐药。

基因与药物的关系

    链霉素(SM)的杀菌机制是SM能够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上的一个位点(位于30S亚基和50S亚基交界面附近)结合,导致氨酰tRNA位点(A位点)的破坏,阻止了氨酰tRNA的正确定位,尤其是妨碍了氨酰tRNA与30S亚基的结合,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2]。体外实验中,这种破坏诱导了tRNA与mRNA三联密码子的错误匹配,进而合成了结构或功能异常的蛋白质,最终导致细菌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障碍,起到杀菌作用[3]。在发挥这些作用机制中,SM首先要与结构正常的核糖体蛋白S12结合,并且在核糖体蛋白S12的介导下,SM与16S rRNA特定位点紧密结合[4],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任何导致核糖体蛋白S12结构异常的原因,都可以降低SM与之进行结合的亲和力,使SM失去药物作用的靶部位,其结果就是表现为细菌对SM的耐药。在导致核糖体蛋白S12 结构异常的诸多原因中,其编码基因的碱基突变是其最主要的原因[5, 6]。编码药物作用靶蛋白的基因如发生了缺失或突变,往往引起编码蛋白的合成障碍、功能结构改变或过度表达,使药物失去作用位点而失效。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