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生物产业重在布局
导读 | <div id="region-column1and2-layout2">近些年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数量显著增多,国内研发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我国生物产业仍面临着产、学、研、资对接不畅,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div>
<div id="region-column1and2-layout2"&... |
<div id="region-column1and2-layout2">近些年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数量显著增多,国内研发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我国生物产业仍面临着产、学、研、资对接不畅,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div>
<div id="region-column1and2-layout2">
<div id="ztload"> </div>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UploadFiles/201205/2012051609165321.jpg" alt="" width="259" height="194" border="0" /></p>
由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于本月发布。《规划》的最终版本正在开会审定中。
与去年11月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不同,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上述规划不侧重于产业发展数据,而是将重点放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方面。
<!--more-->
如何培育生物产业链,促进生物产业朝向系统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br/><strong>生物产业链亟待培育</strong><br/>
国家发改委曾表示,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这为实现国家的“十二五”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另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从6000亿元跃升至16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
而与快速的生物产业发展相左的是,每提及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现状,生物产业业内人士则忧心忡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杨胜利表示,我国生物产业面临着产、学、研、资对接不畅,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比如说现在好多省市,因为生物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点一哄而上,没有根据各个省市的基础优势来怎么制定。”杨胜利指出。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亦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尽管近些年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数量显著增多,国内研发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生物产业的发展卡在产业链不完备,市场不规范、技术标准往往偏低,然而审批门槛又很高,导致研发成果难以转化,大部分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br/><strong>政府应侧重辅助和协调</strong><br/>
在我国生物产业的现状下,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把侧重点放在产业链上,自然是好事。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界更为关心的是如何让政府的布局落到实处。
在从事生物技术科研的同时,韩忠朝十分关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规划》若要较好地得到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
他认为,对于生物产业而言,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领域以外,政府不应一味强调主导作用,更应加强辅助和协调的职能。
“加大资金投入还不如完善法规,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韩忠朝表示,国家通过更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更强有力的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似乎更为重要。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国内一些大型药业公司。据我感受,他们对广告的宣传重于对质量的关注。”他呼吁,如果市场环境不能得到改善,就会出现更多的这样靠广告宣传而不是靠过硬质量的企业,而真正注重品质和创新的企业反而容易被恶性竞争所淘汰。
此外,据他观察,政府在组织项目评审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尽管是某一科研领域的专家,但大部分缺乏产业化经验,往往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这也是影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效率的重要问题。
韩忠朝还认为,生物产业的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使政策制定落实和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系统性,发挥合力,更有效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br/><strong>生物医药是重头戏</strong><br/>
据介绍,该规划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重点领域,更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
资料显示:近些年,生物技术药物高速发展,市场增速高于小分子药物。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的产值已达到1380亿美元,在医药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9.2%升至16.1%。现有900多个生物制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治疗领域与产品类别大大拓展。
然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韩忠朝还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企业即便研发出新产品也很容易被抄袭仿制,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地方保护主义也依然存在,企业没有得到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然而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的条件下,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专家欧阳平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新药研发投入尽管非常关键,但在国外重磅药物专利陆续到期的情况下,我国不妨借鉴以色列和印度的成功经验,大力提高仿制药生产水平。
他表示,生物医药创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新药研发能力,我们应更加重视提升生物仿制药制药水平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国外搞得好的新药,中国人也可以拿来制造,在医药制造方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药做得更便宜、质量做得更好。”他说。
此外,欧阳平凯认为,在制药领域,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对化学合成技术的替代作用:“以前很多药用化学合成技术可能需要十几步反应,而利用生物技术只需三四步,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应开发出更好的生物技术药物的剂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div><br/>来源:科学时报 </div>
</div>
<div id="region-column1and2-layout2">
<div id="ztload"> </div>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UploadFiles/201205/2012051609165321.jpg" alt="" width="259" height="194" border="0" /></p>
由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于本月发布。《规划》的最终版本正在开会审定中。
与去年11月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不同,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上述规划不侧重于产业发展数据,而是将重点放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方面。
<!--more-->
如何培育生物产业链,促进生物产业朝向系统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br/><strong>生物产业链亟待培育</strong><br/>
国家发改委曾表示,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这为实现国家的“十二五”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另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从6000亿元跃升至16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
而与快速的生物产业发展相左的是,每提及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现状,生物产业业内人士则忧心忡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杨胜利表示,我国生物产业面临着产、学、研、资对接不畅,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比如说现在好多省市,因为生物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点一哄而上,没有根据各个省市的基础优势来怎么制定。”杨胜利指出。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亦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尽管近些年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数量显著增多,国内研发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生物产业的发展卡在产业链不完备,市场不规范、技术标准往往偏低,然而审批门槛又很高,导致研发成果难以转化,大部分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br/><strong>政府应侧重辅助和协调</strong><br/>
在我国生物产业的现状下,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把侧重点放在产业链上,自然是好事。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界更为关心的是如何让政府的布局落到实处。
在从事生物技术科研的同时,韩忠朝十分关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规划》若要较好地得到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
他认为,对于生物产业而言,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领域以外,政府不应一味强调主导作用,更应加强辅助和协调的职能。
“加大资金投入还不如完善法规,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韩忠朝表示,国家通过更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更强有力的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似乎更为重要。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国内一些大型药业公司。据我感受,他们对广告的宣传重于对质量的关注。”他呼吁,如果市场环境不能得到改善,就会出现更多的这样靠广告宣传而不是靠过硬质量的企业,而真正注重品质和创新的企业反而容易被恶性竞争所淘汰。
此外,据他观察,政府在组织项目评审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尽管是某一科研领域的专家,但大部分缺乏产业化经验,往往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这也是影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效率的重要问题。
韩忠朝还认为,生物产业的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使政策制定落实和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系统性,发挥合力,更有效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br/><strong>生物医药是重头戏</strong><br/>
据介绍,该规划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重点领域,更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
资料显示:近些年,生物技术药物高速发展,市场增速高于小分子药物。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的产值已达到1380亿美元,在医药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9.2%升至16.1%。现有900多个生物制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治疗领域与产品类别大大拓展。
然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韩忠朝还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企业即便研发出新产品也很容易被抄袭仿制,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地方保护主义也依然存在,企业没有得到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然而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的条件下,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专家欧阳平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新药研发投入尽管非常关键,但在国外重磅药物专利陆续到期的情况下,我国不妨借鉴以色列和印度的成功经验,大力提高仿制药生产水平。
他表示,生物医药创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新药研发能力,我们应更加重视提升生物仿制药制药水平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国外搞得好的新药,中国人也可以拿来制造,在医药制造方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药做得更便宜、质量做得更好。”他说。
此外,欧阳平凯认为,在制药领域,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对化学合成技术的替代作用:“以前很多药用化学合成技术可能需要十几步反应,而利用生物技术只需三四步,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应开发出更好的生物技术药物的剂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div><br/>来源:科学时报 </div>
</div>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