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发现与炎症性肠病共有麻风易感基因
导读 |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www.bjwc120.com/uploads/allimg/110406/1_110406195704_1.jpg" alt="" width="437" height="261" />
新华网济南10月2... |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www.bjwc120.com/uploads/allimg/110406/1_110406195704_1.jpg" alt="" width="437" height="261" />
新华网济南10月27日电(记者王海鹰)中国学者近日发现2个与炎症性肠病共有的新的麻风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和IL12B)。26日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麻风易感基因研究的原创性成果。
<!--more-->
这一研究由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课题组完成。自2009年首次发现7个麻风易感基因以来,这个课题组已发现11个麻风易感基因位点。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选择性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致残的慢性传染病。炎症性肠病也叫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
在此前发现的8个麻风易感基因中,课题组偶然发现有5个也是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位点,由此推测麻风和炎症性肠病可能还有更多共有易感基因。于是选取业已发现的133个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进行验证,证实IL18RAP/IL18R1和IL12B也是麻风的易感基因。
课题组负责人、山东省皮防所所长张福仁说,在麻风易感者中,这两个易感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导致机体某些方面的免疫缺陷,从而增加麻风的患病风险;而在炎症性肠病中,这两个基因则可能导致机体在某些方面的免疫亢进,从而增加炎症性肠病的患病风险。
“也就是说,这两个基因在麻风和炎症性肠病中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反,一个人如果得了炎症性肠病,就绝对不会得麻风;同理,如果患了麻风,也绝对不会患炎症性肠病。”张福仁说。
这一研究为推测未来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谱变化提供了线索。
课题组发现,曾经在欧洲发病很高的麻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发病逐渐减少,20世纪初最终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欧洲国家的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在万分之300左右,而中国这一数字仅为万分之0.848。
近几年,中国的麻风发病率也在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未来由于自然进化和自然选择,机体免疫应答的增强使得感染性疾病(如麻风)发生率减少,但是发生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则会增加。”张福仁说。
<br/>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10月27日电(记者王海鹰)中国学者近日发现2个与炎症性肠病共有的新的麻风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和IL12B)。26日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麻风易感基因研究的原创性成果。
<!--more-->
这一研究由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课题组完成。自2009年首次发现7个麻风易感基因以来,这个课题组已发现11个麻风易感基因位点。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选择性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致残的慢性传染病。炎症性肠病也叫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
在此前发现的8个麻风易感基因中,课题组偶然发现有5个也是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位点,由此推测麻风和炎症性肠病可能还有更多共有易感基因。于是选取业已发现的133个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进行验证,证实IL18RAP/IL18R1和IL12B也是麻风的易感基因。
课题组负责人、山东省皮防所所长张福仁说,在麻风易感者中,这两个易感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导致机体某些方面的免疫缺陷,从而增加麻风的患病风险;而在炎症性肠病中,这两个基因则可能导致机体在某些方面的免疫亢进,从而增加炎症性肠病的患病风险。
“也就是说,这两个基因在麻风和炎症性肠病中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反,一个人如果得了炎症性肠病,就绝对不会得麻风;同理,如果患了麻风,也绝对不会患炎症性肠病。”张福仁说。
这一研究为推测未来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谱变化提供了线索。
课题组发现,曾经在欧洲发病很高的麻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发病逐渐减少,20世纪初最终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欧洲国家的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在万分之300左右,而中国这一数字仅为万分之0.848。
近几年,中国的麻风发病率也在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未来由于自然进化和自然选择,机体免疫应答的增强使得感染性疾病(如麻风)发生率减少,但是发生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则会增加。”张福仁说。
<br/>来源:新华网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