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医学生对就业前景无信心
导读 | 北京大学公布最新医学生职业意愿调查结果:半数医学生看好行业前景
<br/><strong> 信心是医疗行业前行的力量</strong><br/>
<br/><strong>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红漫 本报记者 武亚莉 陈惠 张雨</strong><br/>
又是一... |
北京大学公布最新医学生职业意愿调查结果:半数医学生看好行业前景
<br/><strong> 信心是医疗行业前行的力量</strong><br/>
<br/><strong>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红漫 本报记者 武亚莉 陈惠 张雨</strong><br/>
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候,当新生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兴奋地踏入校园时,意味着一批毕业生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迎接现实的挑战。
作为未来的医师,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医学生这个群体对职业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此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红漫教授给本报发来她近日潜心研究的一份针对北京市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调查正好能给出答案。
作为北京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医学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项调查是2年前关于“医学生赴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探究”的追踪调查。此次调查在京两所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着名高校(A校与B校)的5个专业医学生中展开,与2010年的调查相较在选择学校、调查内容及专业范围上更为宽广。
<!--more-->
除此之外,对比2012年与2010年的调查内容,结果有所不同,如: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职业认同感从两年前的38.5%的不满意上升到58.4%,仍有半数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在报酬方面,近30%的医学生理想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在工作环境的选择上,愿意毕业后去基层工作2年的医学生比例从93.5%下降到57.3%.
这样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医生这份职业在医学生心目中份量几何: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对医疗职业的看法、他们所作的职业选择和对未来的期许值得我们去反思。
此次调查是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北京A校与B校388名医学生作为样本,包括基础医学生98人(25%)、临床医学生85人(22%)、药学生71人(1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73人(19%)、护理学生61人(16%)5个专业。
<br/><strong>48.5%:对医生职业认同感不高</strong><br/>
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 58.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对医生的普遍看法不满意;且80%以上的人认为目前社会对医疗行业存在误解;学生自身对目前医生职业行为“满意”者48.5%.这与2010年的“38.5%学生对当下医生职业行为感到满意,49.3%的人认为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行为不满意”相比,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又有所下降。
此次调查中,认为医疗行业“工作压力大”者超过93.4%,而2010年的则为89.3%;但认为其“工作稳定性高”者77.8%,46.9%的人认为晋升空间较大,42.6%的人认为社会地位高,而在2010年调查中84.0%的人认为工作稳定,38.5%的人认为晋升空间较大,47.3%的人认为社会地位较高,说明医学毕业生对医疗工作前景仍抱有积极态度。
<br/><strong>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不容忽视</strong><br/>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改变医学毕业生价值观,及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心态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对此,医学院校应通过运用报告会、讲座、 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医学生开展职业认同感教育。如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告知医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毕业去向、工资待遇等,帮助其尽早思考并明确职业理想;在校期间,针对每个医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情况,教育其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提早做就业准备,并随时补充本专业最新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临近毕业时,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帮助确立符合现实的就业观念,并加强就业技巧的培训等。此外,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带进课堂。
另外,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提高医生工资待遇、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给予精神鼓励,帮助其建立职业自豪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可帮助其找到自身价值和优势,提高职业认同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红漫
<br/><strong> 起点低的医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处于劣势</strong><br/>
我能够体会医学毕业生压力高的状态。首先,在受教育过程中,授课内容安排很紧凑,学习过程与其他专业相较更加辛苦;其次,社会上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让他们对医生这一职业充满了紧迫感;再次,现实中,刚入职及入职几年的年轻医生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很大:接触患者最多的是他们,科室里的大部分基础工作也由他们承担,但待遇相对较低。尤其他们还要承担家庭、结婚、责任等重担,而低薄的收入只能支付自己的基本生活。
其中,那些有幸进入大医院的医学生,将随之得到他们期望的一些成就感、荣誉感、受尊重的待遇。而且,会得到更多的再教育机会,如出国留学、学术交流,其晋升空间也很大。但大多进入基层医院的毕业生却没那么幸运,由于医生工作的稳定性、荣誉程度、晋升空间和所工作的环境与毕业后再教育息息相关,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前沿技术的医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便处于劣势。
中山医学院 谢汝石
<br/><strong>50%:对就业前景无信心</strong><br/>
2012年调查中,对就业前景有信心和愿意从事对口职业者均在50%左右,这意味着仍有半数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无信心。而在2010年对就业前景有信心的达56.9%,信心不足的只占17.5%,只有近40%的人对于将来是否从事对口职业持否定或无所谓的态度。
相比之下,医学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信心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对今后愿意从事对口专业的仍有一半左右徘徊。
<br/><strong>医学生就业前景与信心来自医疗环境改善</strong><br/>
当前,医院对招聘医生的要求逐年升高,大多三甲医院招聘中博士甚至博士后成为首选,很少有硕士生涉足。激烈的竞争造成硕士学历、甚至本科学历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也使得他们对就业前景的信心降低。另外,媒体对于医患纠纷以及医疗环境的报道,在医学生心理被放大,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长远来看,医学生就业前景的信心从2010年近60%下降到2012年的50%是个危险的信号,甚至可能影响我国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医学人才减少了,临床医生更为艰辛,科研更加捉襟见肘,看到这种情况医学生会更加望而却步,如此一来即是恶性循环。因此,提升医学生对职业前景的信心,无论对于其个人还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而言都十分重要。而真正能改善这种现象,归根结底需要医疗环境的改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周子君
<br/><strong>社会应重视医学生的内心感受</strong><br/>
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影响深远,从长远看,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将承担一代人的健康重任,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前进与发展的重任也将落在他们身上。一旦他们信心不足,有可能直接导致医学人才的流失。如此,我们不得不担忧多年之后由谁来给我们看病,这将是全社会的危机和损失,因此,社会应重视医学生的内心感受,将悲剧扼杀在摇篮中。
无疑,医学生的就业前景低落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对医生职业的评价及医生的执业现状,如果他们看到的是这个行业阳光、积极的一面,看到医生受社会尊敬与爱戴的一面,自然会增强其信心;反之就可能导致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不足,从而影响医疗行业后备人才的储备。因此,建议社会在改善当前医生的执业环境和提高医生待遇的同时,多一些正面的报道,让医学生对整个行业的认识积极阳光起来。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 邓利强
<br/><strong>9万元:现实薪水不足期望一半</strong><br/>
薪酬作为职业的信号备受就业者关注。2012年被调查者中,对起点年薪期望值在“3-9万”者占75.1%,期望年薪期在“9万元以上”者占82.7%,甚至近30%的医学生理想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对比2010年调查结果“10.3%学生的起点期望年薪低于3万元,80.8%的期望水平在3~9万元之间,17.7%的理想工作年薪低于9万元,53.0%的理想年薪在9~20万,另有29.3%的理想年薪高于20万。”
对比发现,大多新一届医学毕业生期望年薪在9万以上,30%左右的医学生理想年薪达到20万。
<br/><strong>医学毕业生应更看重工作中的无形价值</strong><br/>
无疑,临床医生的培养周期长,但事业持续时间也比其他行业长。其他行业到一定年龄所提供的价值就会减少,而医生却相反,按俗话说“医生是越老越值钱”.
另外,在我国,医生待遇普遍较低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现象。医学毕业生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医院所提供的事业平台等。除此之外,临床工作中的无形价值也不容小觑:
首先,很多医学生选择从医初始并非被高收入所吸引,大多因为兴趣所致,包括由于家人生病产生学医念头,自己本身对医学感兴趣等。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无形的价值。
其次,医生是一个社会职业,社会关系容易构建。其中,患者中不乏一些其他行业的精英,与他们打交道可以学习很多不同行业的知识。他们信任医生,也愿意和医生深入交流,由此也可以建立很深入的关系,自己本身的人文修养也能得到提高。
再次,医生事业周期长,很多行业35~40岁开始走下坡,但医生职业很多人60、70岁还处于事业辉煌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张强
<br/><strong>医疗行业现状应引起国家关注</strong><br/>
从整个社会来看,毕业生工作待遇低是很正常的现象。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一个成长历练的过程,医生更是如此,俗话说“没有十年的临床积累磨练不出来一名好医生”,在这之前,毕业后3~5年的住院医培训和主治医的成长都是不能回避的。
但唯一不同的是,其他行业如金融、IT等从业人员有两年工作经验后,便可以享有比较合理的待遇,这是医疗行业不可比拟的。按照当前医院的工资制度,医生的薪水分为基本工资、科室奖金等,除此之外还和医生的职称挂钩。一名刚毕业与毕业3~5年的住院医生没有科室奖金、没有职称奖金,薪水只有一到两千元的基本工资,自然和其他行业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医疗行业整体情况如此,制度如此。我们理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但建议除了找准自身定位外,国家也应该关注医疗行业的整体情况。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陈育德
<br/><strong> 90%:选择留京而非到基层</strong><br/>
2012年所有被调查者中,就业地选择直辖市(87.5%)和沿海省会大城市(37.9%)者比例相对最高,而选择沿海、中、西部县乡等基层者均不足5%.其中,超过90%(A校92.9%、B校97.3%)的医学生选择北京。
另外,愿意前往基层工作两年的占57.3%,其中86.7%的人提出各种条件和要求,依次为:“两年后能回原籍地工作,住房等方面有优惠”占比最高(66.1%),提出“两年后能有出国交流继续学习的机会”(64.1%)和“在基层有学习机会如培训等”(45.3%)等。
对比2010年的调查: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占16.3%,如果要求毕业后去基层工作2年,则93.5%的学生愿意,其中74.0%学生提出要求。相比之下,愿意毕业后去基层工作两年的人少了近四成。
<br/><strong>学校应正确引导医学生职业认知</strong><br/>
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乐观,一方面可能与其对基层工作的内容与困难没有充分认识,对现有政策了解不多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学校宣传缺乏全面性、宣传形式普遍缺乏力度有关 .
针对就业,一方面学校应引导学生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理性择业,可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西部基层医疗工作,真正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医疗水平,开设基层工作技能的选修课程,传授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设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挂职等,让他们提前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和特点;另一方面应尝试建立医学人才赴基层就业的流动机制,国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学校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岗位聘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的考核指标,使在基层工作的学生有机会回到城市;提供适当物质奖励与减免学费等优惠,同时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造成医学人才浪费。
王红漫
<br/><strong> 对症下药 引导鼓励到基层就业</strong><br/>
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不满意,原因之一是近几年来各大医学院校不断的扩招,导致医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相伴而来的是,医疗行业的就业竞争激烈,机会锐减;其次是大城市大医院机会有限。大城市大医院几乎是所有医学生趋之若鹜的地方,而现实中,医学生感受到要实现进大医院的想法和愿望非常困难。我们应重视医学生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地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现实中,我们总是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我们是否有长远的稳定的政策以鼓励这种行为?优惠政策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大家对优惠政策抱有观望态度,不会增强他们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而下基层的信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违反人的本性去鼓励一个人做事。
邓利强
<br/><strong>不能牺牲小我 无以成就大我</strong><br/>
▲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镜
医学生对行业的看法来自他们的所见所闻,而非亲身经历,所以带有一定片面性。我国实行医改后,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表明,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其对医院的满意度评价总体是提高的。并且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始终处于前进的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治疗方法,医疗卫生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但是,我们也要重视医学生对职业的这些看法。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医疗行业确实存在诸多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医疗确实存在不满意的地方,而且医患矛盾、医疗纠纷较多,医生被致伤致残致死的案例时而发生,不仅影响着医学生,还影响着在职医生,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但这都是暂时的,政府已在着手改善,并不断加大力度,未来的医疗环境值得我们期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薪酬待遇都得到提高,但医生的劳动量在增加,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也一直在呼吁要改善医生的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当然,对于一名刚刚工作的医生而言,其工资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令其满意的程度,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医学生调整心态,避免受到现实打击,存在太大心理落差。
虽然我国的医疗卫生总体情况较好,但医疗水平地域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完全无法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相提并论。因此,不难理解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想法。而要转变这种思想,更多的是需要政府采取鼓励措施,从工资、待遇、住房、晋升、进修、学习甚至生活等方面提供条件,并通过定期轮换等多种方式,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医疗水平的发展,让基层医务人员可以安心工作。从而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并让人人享受医疗卫生权利成为现实。
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价值观已有所改变,医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同样影响着医学生的价值观。作为医学高等院校,除了培养医学生的医疗技术,还需要传授医学相关知识,如对社会看法、认识,哲学、伦理知识等。医乃仁术,从事医生这份职业,就要做好奉献的心理准备,因为不能牺牲小我,无以成就大我。此外,拥有再好的技术,不掌握沟通技巧也不是好医生,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德技双馨”的原因所在。
<br/>来源:医师报
<br/><strong> 信心是医疗行业前行的力量</strong><br/>
<br/><strong>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红漫 本报记者 武亚莉 陈惠 张雨</strong><br/>
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候,当新生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兴奋地踏入校园时,意味着一批毕业生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迎接现实的挑战。
作为未来的医师,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医学生这个群体对职业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此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红漫教授给本报发来她近日潜心研究的一份针对北京市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调查正好能给出答案。
作为北京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医学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项调查是2年前关于“医学生赴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探究”的追踪调查。此次调查在京两所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着名高校(A校与B校)的5个专业医学生中展开,与2010年的调查相较在选择学校、调查内容及专业范围上更为宽广。
<!--more-->
除此之外,对比2012年与2010年的调查内容,结果有所不同,如: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职业认同感从两年前的38.5%的不满意上升到58.4%,仍有半数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在报酬方面,近30%的医学生理想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在工作环境的选择上,愿意毕业后去基层工作2年的医学生比例从93.5%下降到57.3%.
这样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医生这份职业在医学生心目中份量几何: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对医疗职业的看法、他们所作的职业选择和对未来的期许值得我们去反思。
此次调查是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北京A校与B校388名医学生作为样本,包括基础医学生98人(25%)、临床医学生85人(22%)、药学生71人(1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73人(19%)、护理学生61人(16%)5个专业。
<br/><strong>48.5%:对医生职业认同感不高</strong><br/>
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 58.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对医生的普遍看法不满意;且80%以上的人认为目前社会对医疗行业存在误解;学生自身对目前医生职业行为“满意”者48.5%.这与2010年的“38.5%学生对当下医生职业行为感到满意,49.3%的人认为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行为不满意”相比,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又有所下降。
此次调查中,认为医疗行业“工作压力大”者超过93.4%,而2010年的则为89.3%;但认为其“工作稳定性高”者77.8%,46.9%的人认为晋升空间较大,42.6%的人认为社会地位高,而在2010年调查中84.0%的人认为工作稳定,38.5%的人认为晋升空间较大,47.3%的人认为社会地位较高,说明医学毕业生对医疗工作前景仍抱有积极态度。
<br/><strong>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不容忽视</strong><br/>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改变医学毕业生价值观,及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心态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对此,医学院校应通过运用报告会、讲座、 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医学生开展职业认同感教育。如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告知医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毕业去向、工资待遇等,帮助其尽早思考并明确职业理想;在校期间,针对每个医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情况,教育其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提早做就业准备,并随时补充本专业最新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临近毕业时,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帮助确立符合现实的就业观念,并加强就业技巧的培训等。此外,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带进课堂。
另外,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提高医生工资待遇、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给予精神鼓励,帮助其建立职业自豪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可帮助其找到自身价值和优势,提高职业认同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王红漫
<br/><strong> 起点低的医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处于劣势</strong><br/>
我能够体会医学毕业生压力高的状态。首先,在受教育过程中,授课内容安排很紧凑,学习过程与其他专业相较更加辛苦;其次,社会上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让他们对医生这一职业充满了紧迫感;再次,现实中,刚入职及入职几年的年轻医生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很大:接触患者最多的是他们,科室里的大部分基础工作也由他们承担,但待遇相对较低。尤其他们还要承担家庭、结婚、责任等重担,而低薄的收入只能支付自己的基本生活。
其中,那些有幸进入大医院的医学生,将随之得到他们期望的一些成就感、荣誉感、受尊重的待遇。而且,会得到更多的再教育机会,如出国留学、学术交流,其晋升空间也很大。但大多进入基层医院的毕业生却没那么幸运,由于医生工作的稳定性、荣誉程度、晋升空间和所工作的环境与毕业后再教育息息相关,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前沿技术的医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便处于劣势。
中山医学院 谢汝石
<br/><strong>50%:对就业前景无信心</strong><br/>
2012年调查中,对就业前景有信心和愿意从事对口职业者均在50%左右,这意味着仍有半数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无信心。而在2010年对就业前景有信心的达56.9%,信心不足的只占17.5%,只有近40%的人对于将来是否从事对口职业持否定或无所谓的态度。
相比之下,医学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信心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对今后愿意从事对口专业的仍有一半左右徘徊。
<br/><strong>医学生就业前景与信心来自医疗环境改善</strong><br/>
当前,医院对招聘医生的要求逐年升高,大多三甲医院招聘中博士甚至博士后成为首选,很少有硕士生涉足。激烈的竞争造成硕士学历、甚至本科学历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也使得他们对就业前景的信心降低。另外,媒体对于医患纠纷以及医疗环境的报道,在医学生心理被放大,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长远来看,医学生就业前景的信心从2010年近60%下降到2012年的50%是个危险的信号,甚至可能影响我国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医学人才减少了,临床医生更为艰辛,科研更加捉襟见肘,看到这种情况医学生会更加望而却步,如此一来即是恶性循环。因此,提升医学生对职业前景的信心,无论对于其个人还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而言都十分重要。而真正能改善这种现象,归根结底需要医疗环境的改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周子君
<br/><strong>社会应重视医学生的内心感受</strong><br/>
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影响深远,从长远看,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将承担一代人的健康重任,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前进与发展的重任也将落在他们身上。一旦他们信心不足,有可能直接导致医学人才的流失。如此,我们不得不担忧多年之后由谁来给我们看病,这将是全社会的危机和损失,因此,社会应重视医学生的内心感受,将悲剧扼杀在摇篮中。
无疑,医学生的就业前景低落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对医生职业的评价及医生的执业现状,如果他们看到的是这个行业阳光、积极的一面,看到医生受社会尊敬与爱戴的一面,自然会增强其信心;反之就可能导致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不足,从而影响医疗行业后备人才的储备。因此,建议社会在改善当前医生的执业环境和提高医生待遇的同时,多一些正面的报道,让医学生对整个行业的认识积极阳光起来。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 邓利强
<br/><strong>9万元:现实薪水不足期望一半</strong><br/>
薪酬作为职业的信号备受就业者关注。2012年被调查者中,对起点年薪期望值在“3-9万”者占75.1%,期望年薪期在“9万元以上”者占82.7%,甚至近30%的医学生理想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对比2010年调查结果“10.3%学生的起点期望年薪低于3万元,80.8%的期望水平在3~9万元之间,17.7%的理想工作年薪低于9万元,53.0%的理想年薪在9~20万,另有29.3%的理想年薪高于20万。”
对比发现,大多新一届医学毕业生期望年薪在9万以上,30%左右的医学生理想年薪达到20万。
<br/><strong>医学毕业生应更看重工作中的无形价值</strong><br/>
无疑,临床医生的培养周期长,但事业持续时间也比其他行业长。其他行业到一定年龄所提供的价值就会减少,而医生却相反,按俗话说“医生是越老越值钱”.
另外,在我国,医生待遇普遍较低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现象。医学毕业生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医院所提供的事业平台等。除此之外,临床工作中的无形价值也不容小觑:
首先,很多医学生选择从医初始并非被高收入所吸引,大多因为兴趣所致,包括由于家人生病产生学医念头,自己本身对医学感兴趣等。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无形的价值。
其次,医生是一个社会职业,社会关系容易构建。其中,患者中不乏一些其他行业的精英,与他们打交道可以学习很多不同行业的知识。他们信任医生,也愿意和医生深入交流,由此也可以建立很深入的关系,自己本身的人文修养也能得到提高。
再次,医生事业周期长,很多行业35~40岁开始走下坡,但医生职业很多人60、70岁还处于事业辉煌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张强
<br/><strong>医疗行业现状应引起国家关注</strong><br/>
从整个社会来看,毕业生工作待遇低是很正常的现象。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一个成长历练的过程,医生更是如此,俗话说“没有十年的临床积累磨练不出来一名好医生”,在这之前,毕业后3~5年的住院医培训和主治医的成长都是不能回避的。
但唯一不同的是,其他行业如金融、IT等从业人员有两年工作经验后,便可以享有比较合理的待遇,这是医疗行业不可比拟的。按照当前医院的工资制度,医生的薪水分为基本工资、科室奖金等,除此之外还和医生的职称挂钩。一名刚毕业与毕业3~5年的住院医生没有科室奖金、没有职称奖金,薪水只有一到两千元的基本工资,自然和其他行业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医疗行业整体情况如此,制度如此。我们理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但建议除了找准自身定位外,国家也应该关注医疗行业的整体情况。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陈育德
<br/><strong> 90%:选择留京而非到基层</strong><br/>
2012年所有被调查者中,就业地选择直辖市(87.5%)和沿海省会大城市(37.9%)者比例相对最高,而选择沿海、中、西部县乡等基层者均不足5%.其中,超过90%(A校92.9%、B校97.3%)的医学生选择北京。
另外,愿意前往基层工作两年的占57.3%,其中86.7%的人提出各种条件和要求,依次为:“两年后能回原籍地工作,住房等方面有优惠”占比最高(66.1%),提出“两年后能有出国交流继续学习的机会”(64.1%)和“在基层有学习机会如培训等”(45.3%)等。
对比2010年的调查: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占16.3%,如果要求毕业后去基层工作2年,则93.5%的学生愿意,其中74.0%学生提出要求。相比之下,愿意毕业后去基层工作两年的人少了近四成。
<br/><strong>学校应正确引导医学生职业认知</strong><br/>
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乐观,一方面可能与其对基层工作的内容与困难没有充分认识,对现有政策了解不多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学校宣传缺乏全面性、宣传形式普遍缺乏力度有关 .
针对就业,一方面学校应引导学生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理性择业,可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西部基层医疗工作,真正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医疗水平,开设基层工作技能的选修课程,传授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设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挂职等,让他们提前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和特点;另一方面应尝试建立医学人才赴基层就业的流动机制,国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学校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岗位聘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的考核指标,使在基层工作的学生有机会回到城市;提供适当物质奖励与减免学费等优惠,同时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造成医学人才浪费。
王红漫
<br/><strong> 对症下药 引导鼓励到基层就业</strong><br/>
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不满意,原因之一是近几年来各大医学院校不断的扩招,导致医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相伴而来的是,医疗行业的就业竞争激烈,机会锐减;其次是大城市大医院机会有限。大城市大医院几乎是所有医学生趋之若鹜的地方,而现实中,医学生感受到要实现进大医院的想法和愿望非常困难。我们应重视医学生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地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现实中,我们总是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我们是否有长远的稳定的政策以鼓励这种行为?优惠政策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大家对优惠政策抱有观望态度,不会增强他们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而下基层的信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违反人的本性去鼓励一个人做事。
邓利强
<br/><strong>不能牺牲小我 无以成就大我</strong><br/>
▲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镜
医学生对行业的看法来自他们的所见所闻,而非亲身经历,所以带有一定片面性。我国实行医改后,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表明,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其对医院的满意度评价总体是提高的。并且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始终处于前进的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治疗方法,医疗卫生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但是,我们也要重视医学生对职业的这些看法。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医疗行业确实存在诸多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医疗确实存在不满意的地方,而且医患矛盾、医疗纠纷较多,医生被致伤致残致死的案例时而发生,不仅影响着医学生,还影响着在职医生,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但这都是暂时的,政府已在着手改善,并不断加大力度,未来的医疗环境值得我们期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薪酬待遇都得到提高,但医生的劳动量在增加,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也一直在呼吁要改善医生的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当然,对于一名刚刚工作的医生而言,其工资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令其满意的程度,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医学生调整心态,避免受到现实打击,存在太大心理落差。
虽然我国的医疗卫生总体情况较好,但医疗水平地域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完全无法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相提并论。因此,不难理解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想法。而要转变这种思想,更多的是需要政府采取鼓励措施,从工资、待遇、住房、晋升、进修、学习甚至生活等方面提供条件,并通过定期轮换等多种方式,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医疗水平的发展,让基层医务人员可以安心工作。从而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并让人人享受医疗卫生权利成为现实。
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价值观已有所改变,医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同样影响着医学生的价值观。作为医学高等院校,除了培养医学生的医疗技术,还需要传授医学相关知识,如对社会看法、认识,哲学、伦理知识等。医乃仁术,从事医生这份职业,就要做好奉献的心理准备,因为不能牺牲小我,无以成就大我。此外,拥有再好的技术,不掌握沟通技巧也不是好医生,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德技双馨”的原因所在。
<br/>来源:医师报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