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贺林:个体化用药的必然性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p align="center"><em><img src="http://www.bioon.com/master/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9144852.jpg" alt="" width="500" height="331" bo...
<p align="center"><em><img src="http://www.bioon.com/master/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9144852.jpg" alt="" width="500" height="331" border="0" /></em></p>
<em>编者按:为什么说个体化用药是历史的必然?个体化用药的发展又会给患者、医生及社会带来怎样的效益?2012个体化用药前沿研讨会于11月15日在上海举行,会议间歇,生物谷通讯员就个体化用药的相关问题采访了贺林院士。</em>

<!--more-->

<br/><strong>生物谷:贺院士,刚刚您在演讲中提到“个体化用药”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脉搏,为什么说个体化用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呢?</strong><br/>


<br/><strong>贺林:</strong><br/>
长期药物治疗的实践是用同一种药治疗所有的患者,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于有的病人有效,有的病人没有效果,个体间药物效应差别非常大,有时可达上百倍。以前医生用药不会考虑这些个体差异,那么就会导致药物对一些人没有效果,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以致危及生命。据报道称,美国每年因用药差异约有10万人死亡,已经成为美国第4至第6位的死亡原因。因此,这些原因都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近年来,药物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可以从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找到不同病人用药反应不同的标记,进而可通过检测与分析这些标记确定患者属何种反应人群来选择疗效最佳的药物和确定最佳剂量,从而真正达到“用药个性化”的目的。这样就会使使临床用药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br/><strong>生物谷:您认为个体化用药的广泛开展对病人、医生、企业和社会各具有怎样的效应呢?</strong><br/>


<br/><strong>贺林:</strong><br/>
首先,个体化用药大大有利于患者,它可以使对患者的治疗更有效,副反应更低;同时避免了无效的治疗,节省了宝贵时间。其次,个体化用药也有利于医疗提供者,比如它可以使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在使药物更有针对性的同时,有利于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个体化药物开发亦大大有利于制药企业,它可降低研发成本,更快的得到审批;以前不少药物因为仅仅特异地某些病人有用,整体效应不好而不能得到审批,以致使得前期投入打水漂,通过捆绑遗传检测方案,这些药物可以重新上市,毕竟较小的市场大大好于无市场。个体化用药还有利于保险企业,它可以使得保险公司实现从以前的面向所有患者的支出到有针对性的少数人群的支出的转变,从而降低保险成本。总之个体化用药的广泛开展,对病人、医生、企业都会带来一定的效益。

<br/><strong>生物谷:贺院士,结合你们自身谈谈我国在个体化用药方面的进展?</strong><br/>


<br/><strong>贺林:</strong><br/>
个体化治疗的应用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相对成熟的方案,如乳腺癌的HER-2检测和波立维、华法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个体化应用等正在逐步进入临床。但更多是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向临床转化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种群差异,国外批准的药物相关基因标记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患者,相关标记需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单独研究并通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并在国内获批后才可应用于临床。结合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上海交通大学Bio-X一直致力于阐明中国人群中个体化用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去年,我们Bio-X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单位加入了国际药物不良事件联盟(iSAEC),与ISAEC一道合作开展中国人群的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这将大大促进我国个体化用药的发展。

<em>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本文涉及到的人物(采访对象或原始作者)的隐私权,其联系方式暂不公开,读者如果有任何专业上、商业上的交流愿望或咨询需求,请联系生物谷|BIOONNEWS(</em><em>editor@bioon.com</em><em>)代为转达。</em>

<br/><strong>关于贺林院士</strong><br/>


<img src="http://www.bioon.com/master/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9164577.jpg" alt="" width="180" height="178" border="0"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的遗传生物学专家,首届世界转化医学学会主席,“东亚人类遗传学联盟”主席。1996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研究院院长/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精神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营养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和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5部,目前被聘十多种期刊的编委。先后荣膺:国家杰出青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奖、美国国家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NARSAD)“杰出研究者”奖、“何梁何利”奖、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中国家科学年度生物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上海市科技功臣等。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br/><strong>关于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strong><br/>


<br/><strong><img src="http://www.bioon.com/master/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9130899.png" alt="" width="218" height="68" border="0" /></strong><br/>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于2005年由NHGG(NeuropsychiatricandHumanGeneticsGroup,神经精神与人类遗传学研究室)和2000年成立的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经过重组凝练而成。自从谢绳武校长亲自宣布了“研究院”的成立起,标志了我校正式启动了生命学科与其他多学科间进行交叉合作研究基地的建设,开始起到成为从事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科学家的工作平台的作用,并为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一个学术思想和信息交流的温馨的“家”。

研究院现届院长为贺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名誉院长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研究院目前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国内外资深研究者和特聘教授领导的“核心”和“卫星”研究室,以及一批优秀、富有创造性的年轻学者、讲究实效的技术支撑人员、认真严格的行政管理人员,一群年轻聪明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最终研究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疾病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发育与生殖》、《生物安全(筹)》、《DNA计算与技术》的范畴,具体可分解为“基因定位与克隆”、“功能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精神疾病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动物模型”、“DNA计算与技术”、“生物信息学”、“全国遗传资源保护网”等课题。

<br/>来源:生物谷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