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顾卫红:关于罕见病的一些思考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3)
分享: 
导读
这些年,因为专注于神经遗传病,接触了很多患者,不断探索着医患交流的方式,对于罕见病问题,有一些思考。罕见病其实并不是医学术语,而仅仅是从人群的患病率角度来归纳疾病,是一个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的疾病群,包括数千种不同原因的疾病。从某种意义来讲,病友群体也是一样,彼此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罹患类似的疾病,被归于一个群体。而罕见病群体,就是基于这两个“群体...


这些年,因为专注于神经遗传病,接触了很多患者,不断探索着医患交流的方式,对于罕见病问题,有一些思考。罕见病其实并不是医学术语,而仅仅是从人群的患病率角度来归纳疾病,是一个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的疾病群,包括数千种不同原因的疾病。从某种意义来讲,病友群体也是一样,彼此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罹患类似的疾病,被归于一个群体。而罕见病群体,就是基于这两个“群体”而形成的,可见其多样性、分散性和复杂性。

从医学角度,罕见病,罕见病群体并没有实际意义,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研究进程,不同的临床进程,不同的治疗现状和趋势。但是从社会学角度,罕见病群体面对诸多类似的问题。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罕见病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今天不可能,未来也不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观点尽可能指向同一个大方向,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疾病,尤其是罕见病,是对人的严峻考验,因为很多疾病会带来躯体的残障和痛苦,会带来心理的压力和反抗,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很多病友抱怨疾病,抱怨生活,抱怨社会,这些都很正常。但是,要改变现状,抱怨意义不大,有时还会有反作用。
改变从了解开始,这句话真的很对,社会公众对于罕见病一无所知,何谈理解和支持?怎样让社会公众了解?继而怎样得到社会的支持?需要一些有勇气和智慧,有心胸和远见,有使命感的先驱者。

瓷娃娃病友会已成为罕见病群体的带头人,尽管他们身材矮小,很多还存在畸形。瓷娃娃病友会何以走到今天?我觉得这已经是一个值得社会学家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见过瓷娃娃病友会的王奕鸥、黄如方和肖磊,都是一目了然的罕见病患者,也都是那么坚强淡定的人。自幼的残障,不奋斗很容易被淘汰,自然选择,社会选择,都是一个道理,留下来的必然是更强的人,他们没有很强的躯体,但是他们肯定有很强的灵魂。我参加过一次瓷娃娃病友大会,也从网络和媒体经常看到瓷娃娃的身影。瓷娃娃自幼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他们的自助精神和行为。自助者,才能助人;自助者,才能获得帮助。相比躯体的自助,精神的自助更为重要,重要得多。

病友,病友群体,病友会,精神的自助是关键,平静的才有力量

来源: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720710102ec8e.html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