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SARS十年:院感监控的昔与今(专访北大一院李六亿主任)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4-09-03 转化医学网 赞(11)
分享: 
导读
10年前,医院感染防控在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并不受重视,大部分医院未设立独立的感染管理科,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及自身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于是,当SARS疫情暴发时,不论是广东,还是北京,一些医院成为SARS传播的疫源地,治病救人的医护人员被传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些医院甚至被关闭。在这时,有这样一些人,成为奋战在阻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的“...


10年前,医院感染防控在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并不受重视,大部分医院未设立独立的感染管理科,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及自身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于是,当SARS疫情暴发时,不论是广东,还是北京,一些医院成为SARS传播的疫源地,治病救人的医护人员被传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些医院甚至被关闭。在这时,有这样一些人,成为奋战在阻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保护神”,他们就是那些不曾被重视的医院感染管理(以下简称院感)科的工作人员。

  从“不起眼”到“保护神”

  戴口罩,勤洗手,注意消毒……十年前,院感科的工作人员似乎只能强调这些让临床医护人员认为“不起眼”的事情。然而有那么一天,这些整天忙乎“不起眼”事情的“闲人”却成为医护人员的保护神。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感科主任李六亿清楚地记得,2003年4月,当时国家要求在北京胸科医院建立临时SARS专科医院,从北京的8所综合医院抽调配备医护人员。李六亿被要求去那里负责院感监控工作。就在她要上车前往胸科医院的时候,送行的医护人员拉着她,不让她走,说:“你可不能走,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当时医护人员的感觉就是,只要看到院感科的同事在,他们就是安全的。

  在胸科医院,来自8家医院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是每两周或每个月“换防”,每周工作5天。但是由于院感监控人员严重缺乏,所以是每周工作7天,无“换防”。到6月时,北京的SARS病人已经大幅减少,院感监控人员从3月开始已经坚持工作近4个月,医院领导关心大家,有了“换防”休息的想法。当这个想法无意中被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得知后,他们就派人找李六亿说:“你们不能走,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虽然此时北京的SARS疫情已经控制,SARS病人已经大幅减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护人员依然把院感的工作人员当成是保护神。于是,李六亿等就主动提出,院感工作人员不“换防”,全部留下,坚持到最后。

  除了每天监督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监控医院消毒是否达标外,当时院感工作人员在医院一些问题上的决策权,让李六亿既感到责任重大,也感到“压力山大”。比如SARS期间,医院的其他病房能否接诊病人?手术室能否正常开展手术?医院的通风系统、空调系统起决定作用。此时,院领导咨询李六亿,你说手术室能开吗?为了给院长决策提供准确还又正确的信息,李六亿跟着医院空调系统管理人员查线路,爬管道,摸清了医院每一个科室、每一间手术室的通风系统,然后给院长提出了开放手术室和病房继续接收病人的建议。

  李六亿认为,医护人员及院领导对他们的这种依赖和信任,并不是在SARS疫情出现时才建立的。北大医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这项工作时就很重视,也有很多学科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当SARS出现时,医院感染科很快注意到这个突发传染病,而院感科提出各种隔离、防护要求时各个科室的人员也能了解和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并很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依从性非常好。同时,医护人员还能结合临床工作,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正是医院感染防控及医务人员防护到位,SARS期间北大医院也只有急诊科的几位护士不幸被感染,医院其他科室不仅没有停诊,而且还抽调了一部分骨干支援胸科医院。

  院感监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改进

  SARS疫情暴发期间发生的医护人员感染、医院内交叉感染事件,暴露了我国院感防控工作的薄弱点,如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医院领导对院感的重视程度、手卫生、消毒、通风系统等问题,教训惨痛。2003年,SARS疫情暴发犹如一个“酶”,极大地提速了院感监控工作。

  李六亿说,我国院感监控工作起步较晚,1986年起步,随后开始推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199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的院感控制学会来推动院感控制工作。1994年颁布我国第一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将规范进一步修订、完善。2001年颁布院感的诊断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就已经将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纳入医院感染的范围内。其意义是强调,院感防控不仅仅是保护病人的医疗安全,也要保护工作中的医护人员的安全。

  李六亿说,虽然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学者做了许多工作,但可能是因为整个院感监控工作起步晚,各级人员对院感工作的认识还不充分,这项工作的推动和进展不是很快。然而2003年后,变化很大。

  一 宏观层面

  1. 建章立制 

  SARS疫情结束后,国家更加重视院感工作,加强了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学习,从院感防控的理念、知识、方法、技术等方面入手,加强了科研合作和培训。卫生部将院感监控从一种具体职能提升到体系建设,进行长期规划。

  2006年卫生部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从法律法规层面指导我国院感防控工作。标准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标准框架体系,并按具体监控工作的重要性,顺序制定了医院感染的标准。2009年,该委员会颁布我国第一批院感标准(共6个),包括院感监测、手卫生、消毒供应中心、隔离技术规范等。2012年,该委员会又公布了第二批标准。目前还有一批标准正在制定中。这对规范医疗机构院感监控有重要意义。

  2006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这是对2000年《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从管理层面上的提高。2012年卫生部又制定了医院感染控制的3年行动规划,要求各省市成立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卫生部正在着手成立国家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这对于推动各地院感监控工作有重要作用。

  除了建立体系、制定规章外,卫生管理部门对实际应对也非常重视。如去年新冠状病毒感染事件被报道后,卫生部立刻就召集有关专业人员商议如何进行医院防控、口岸应采取哪些措施等。

  2. 采取多项措施推动 卫生部通过各种检查、评审工作,推动院感监控工作。如卫生部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将院感工作纳入其中,在48个核心条款中院感工作有4项,显示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卫生部开展的医院管理年、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似乎没有哪一项检查、评审不涉及院感工作。

  3. 重视培训 卫生部和相关学会在院感监控专业人员的人才培养及临床医护人员培训方面等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二 微观层面

  1. 医院领导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比如院感的院长问责制 SARS事件改变了医院领导对院感工作的态度,那些惨痛的教训让医院领导都开始重视院感工作了。

  2. 院感专职队伍工作人员素质提高 SARS后院感监控队伍得到加强,一些硕士、博士加入到院感监控队伍中,使院感学术方面有很大程度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院感学术年会及专业会议的数量、参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高。

  3. 实际工作的落实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明显增强,从过去被动应付,到依从性提高和自身防护意识及能力加强。对耐药细菌的监测、手卫生意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院感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更加顺畅,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警觉性也得到提高。例如在后来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对超级细菌的重视,我们都看到进步。经历了SARS,院感防控确实是加强了。 

关注转化医学网



【转化医学网 新浪微博:@转化医学网】
【转化医学网 公众微信账号:zhuanhuayixue】或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