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现状初观 未来规模可期

首页 » 研究 » 检验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15)
分享: 
导读
近日,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并不是因其有新片上演,而是她通过基因检测获知自己有罹患乳腺癌的高风险后,主动切除了双乳乳腺。 不少美国媒体称赞朱莉勇敢、诚实,敢于直面生命中的挑战,朱莉在公众中的形象因此受益。不过,更为受益的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公司——万基遗传科学技术公司(Myriad Genetics)...




近日,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并不是因其有新片上演,而是她通过基因检测获知自己有罹患乳腺癌的高风险后,主动切除了双乳乳腺。

不少美国媒体称赞朱莉勇敢、诚实,敢于直面生命中的挑战,朱莉在公众中的形象因此受益。不过,更为受益的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公司——万基遗传科学技术公司(Myriad Genetics)(下称“万基遗传”),为朱莉进行基因检测的这家公司的乳腺癌基因检测业务因此大增。

自此,基因检测这一颇为神秘的行业开始暴露在公众面前。《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基因检测公司在我国也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有的公司已经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基因检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其市场前景如何?已经进入这一行业的相关企业盈利模式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在吸引着我们走进这个升温在即但依然不为大众所了解的新兴市场。

基因检测在争议中引发关注

好莱坞当红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高调宣布自己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拥有得乳腺癌的高风险基因,因此主动选择切除乳腺,事件发生后,为朱莉做基因检测的万基遗传的股价涨幅超过4%。

今年5月,曾主演《古墓丽影》《史密斯夫妇》等影片的好莱坞当红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高调宣布自己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拥有得乳腺癌的高风险基因,因此主动选择切除乳腺,而这个手术能将未来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从87%降低到5%。

5月24日,美国《自然新闻》网站首席编辑麦克·亚当斯发表文章,称朱莉切除乳腺是医疗广告,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妇女去做乳腺癌的基因检测,获益的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公司——万基遗传。

据了解,由于从1998年开始便拥有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专利,万基遗传已经通过给客户做基因检测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此次朱莉切除乳腺,正是因为在该公司做了乳腺癌方面的基因检测。事件发生后,万基遗传的股价涨幅超过4%。

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表示了不同看法。“这是不懂基因检测技术原理而造成的误解。”曾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君联资本投资总监蔡大庆认为,“BRCA1、BRCA2突变基因可以给拥有者带来很高的乳腺癌得病率,尤其是在家族有乳腺癌的患病史、而本人也有此基因的前提下。”

事实似乎也正和这种情况相符。朱莉的母亲56岁时死于乳腺癌,而她的小姨黛比·马丁在朱莉宣布做了切除手术之前的两周,刚刚死于乳腺癌,享年61岁。马丁的丈夫称,如果她早知道自己有患乳腺癌的高风险,也会做和朱莉同样的选择。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基因检测能揭示出朱莉未来得乳腺癌的可能性高达87%,这几乎就是能预判朱莉死刑。

基因检测真能“算”得这么准吗?“不同情况下,拥有BRCA1、BRCA2基因的人获得乳腺癌的可能性也不一样,不同的家族基因情况不同,有时确实有非常高的得病几率。”蔡大庆解释。

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主任马学军表示,87%这个概率,只能说明是用该公司的研究方法获得的结果,而不同的研究途径得出的结果不一定一样。他表示,一些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应该和基因关系不大,但是也有一些病,可能是遗传基因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来看,个性化疫苗和基因检测是紧密相关的,如果用到个性化疫苗,那就一定要检测患者的基因。”马学军说。

“导致乳腺癌的基因有几十种,其中BRCA1、BRCA2是影响最大的两种。在白种人中,BRCA1、BRCA2等基因导致得乳腺癌的概率确实比黄种人高一些。”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介绍,基因检测对于一些肿瘤用药有直接关联,不检测而直接用药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中国的市场规模还较小

现在美国每年进行基因检测的人数大概在500万到600万之间,行业产生的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从业公司有上千家。相比之下,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虽然也有几百家,但产业规模却小很多:每年进行基因检测的人数不过10万人。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美、英、日、德、法以及中国等6国的科学家们耗时10年、花费30亿美元完成了人类的基因组测序,由此医学正式迈入了“人类基因组”时代。

但是,真正开始实用的基因检测产业却更早。“即便在中国,有医学学者告诉我,他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尝试在国内患者中开展基因检测了。”

北京利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利普康”)CEO邱纬介绍。

现在,基因检测市场在美国已经颇具规模。数据显示, 2004年美国有500万人次接受基因检测,实现营收30亿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美国有1000多家医院和500多家实验室开展疾病风险基因检测及基因诊断服务,有近1000万人次接受了基因检测的相关服务。

“现在美国每年进行基因检测的人数大概在500万到600万之间,行业产生的收入超过100亿美元,从业公司有上千家。”邱纬说,相比之下,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虽然也有几百家,看起来并不少,但产业规模却小很多:每年进行基因检测的人数不过10万人,而行业收入总额也不过在10亿元人民币上下。

据了解,当前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可进行疾病诊断和疾病风险检测的项目有1419种,平均每7至10天就有一种与疾病密切相关的新基因被发现。美国在这个领域的知名公司,除了万基遗传外,还有23andMe、Navigenics等,这些公司营业收入都超过一亿美元。

“美国有15%的公众知道基因检测服务,而中国的公众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检测服务能干什么,这种教育上的差距很难在几年甚至10年内弥补。”据邱纬介绍,目前国内很多使用基因检测服务的顾客,往往是因为需要向药物治疗提供方案所以必须进行检测,并非是出于对健康的担心。

在邱纬看来,规模和竞争让国外的基因检测服务价格更为便宜。比如,23andMe公司在今年年初完成融资5千万美元,根据它开出的价码,对一项涉及247种疾病或者状态的一次“打包”基因检测服务,收费仅99美元。而相比之下,国内这类服务的费用至少在千元人民币以上。

获利主要模式是检测收费

除了面对顾客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取服务费用外,国内也有一些基因检测公司的业务部分是靠争取国家科研课题项目来获得。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从事基因检测服务业务规模做得比较大的主要有华大基因、联合基因、博奥基因等公司。

“这些公司的业务,最主要的一块是做基因诊断。”邱纬举例,比如像新生儿的唐氏综合症筛查,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检测未出生婴儿基因发现,发生概率超过千分之一。在各个医院,唐氏综合症检测的收费不尽相同,价格在2000元/次到3000元/次之间,而一旦查出婴儿有此疾病,患者一般会选择流产。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让顾客了解到某些肿瘤或者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因此能够做出有效预防。数据显示,美国近年来通过基因检测和提前预防干预,使乳腺癌的发病概率降低了90%,截、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了95%。

“另一种重要的业务是在用药安全方面做基因检测。”邱纬表示,不同基因对于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给患者用药前,应当先对患者的基因做一次检测。正如美国FDA规定对靶向药物患者用药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一样,FDA目前规定了对180多种药物的使用必须以基因检测为前提。

相比之下,我国药监部门规定进行基因检测的药物种类少得多。按照目前国内基因检测公司的报价,对我国食药监局规定的20到30种需要检测的基因,进行一次性测试所需的费用大概几千元钱。

“还有一种基因检测服务的目的是对个体特征进行评估。”邱纬解释说,一些基因被证明和智商、运动天赋、寿命长短等有关,如果顾客想了解自己这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比如RS4950基因,被称为“领导力基因”,拥有这个基因的个体更有领导天赋。据了解,目前国家体委已开始对运动员进行运动天赋基因的检测。

在前述乳腺癌的筛查案例中,万基遗传对BRCA1和BRCA2的检测服务一次性收费3000美元。“基因检测收费因为项目不同在国内价格也不同,有时也可以按照位点收费。比如在广东,检测一个基因位点就一次性收费230元,如果你愿意检测多个位点,可以乘以位点数来收费。”邱纬表示,最多的情况是打包收费。比如,利普康推出的一个对多个肿瘤包括乳腺癌、黑色素瘤等的检测套餐,总共有24个肿瘤项目,包含检测40到50个基因位点,总体收费3600元。

除了面对顾客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取服务费用外,国内也有一些基因检测公司的业务部分是靠争取国家科研课题项目来获得。这些项目包括卫生部的一些指定项目,也包括一些基金下的课题项目。

“还有一些公司的业务并不是对人进行基因检测,而是对其他一些物种进行基因检测,以此获得收入,这其中包括对这些物种进行基因测序服务。”据一位行

业内人士介绍,比如华大基因就在水稻、熊猫等动植物的基因测序上做过比较大的项目。

虽然基因检测的前景被看好,但这一服务在国内也曾引起一些伦理争端。据行业内人士介绍,广东佛山2009年曾经对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要求检测基因,此事曾引起广泛争议,被舆论称为“基因歧视第一案”。这或许也是国内基因检测公司所面临的一种不确定的市场风险。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基因检测这个生物医药中的子产业值得进入吗?如果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那么还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针对基因检测这个神秘的行业,君联资本投资总监蔡大庆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经营报》:网上有一种舆论认为,基因检测就是忽悠消费者,是一种计算的概率,而实际疾病的发生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因此基因检测行业存在较大争议。你作为专业投资者,是如何看待这一新兴行业的市场机会的?

蔡大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行业。你可以看看国外这个领域的公司,比如美国的万基,做得规模较大,已经上市,很成功,23andMe等也很出名。

计算出来的概率是有科学性的,当然不可能是100%的肯定。但是,可以证明有些疾病和基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相当高的,如果你不重视,等到真得了癌症或者其他疾病后,那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中国经营报》:美国现在好像并不支持授予被发现的基因专利,这是否会影响这一领域的企业盈利?是否会让这个行业的吸引力降低?

蔡大庆:万基遗传在美国被授予了BRCA1和BRCA2的专利,但是对基因授予专利在美国是有限制的。尽管如此,发现这些有用基因的公司仍然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检测仪器、耗材来盈利,也就是说可以对这些仪器、耗材申请专利。比如对一个有问题的基因,我可以检测,竞争对手也可以检测,但是我的仪器设备可以做得更快、更准确、价格更便宜,这样还是可以获得利润的。

《中国经营报》:美国的基因检测产业现在已经有上百亿美元的规模,而我国还只有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规模。在你看来,国内这个产业要发展,相关公司最欠缺的地方是什么?

蔡大庆:国内公司做检测或许可以没有问题,但我们缺少像国外那样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专业解释的人员,我们缺乏的是能够读懂检测报告,并能够把检测报告通俗易懂地介绍给顾客的遗传学家。一个检测报告,如果不能好好地向顾客解释,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生概率,那它的信服力就会大打折扣。再加上缺乏对顾客进行教育,顾客根本不了解基因检测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理解那些概率,不知道发生这些概率是有前提条件的。

此外,国内做检测的公司技术不一定都过关。有的进入者只是为了投机,赚一把就走。如果顾客本身的教育程度不够,就很容易被这些公司所忽悠。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这一新兴行业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因素?

蔡大庆:比如一个小孩,你是不是应该测出他的一些智力或者天赋上的缺陷呢?如果测出了,该不该把这种情况告诉他?告诉他会不会给他的成长带来阴影?如果你是一家检测公司,你检测出来顾客的疾病,能不能和保险公司分享这些信息?保险公司是不是应该因此增加保费?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

在国内,基因检测这个行业还刚刚兴起,而在美国,早已经被社会关注很多年了。对于基因发现该不该授予专利这个问题,在美国国会都举行过听证会,美国为此也进行了一些立法。相比之下,我们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对于BRCA1、BRCA2,虽然很普及,但是并没有收入临床目录,未来怎么处理这方面的问题,都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给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