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奥萨医药徐希平:要为全世界开“大处方”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86)
分享: 
导读
       “我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南山区科技园奥萨医药简朴的会议室里,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徐希平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时刻怀揣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参加高考入学的大学生和教育部首批选拔公派出国的留...




       “我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南山区科技园奥萨医药简朴的会议室里,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徐希平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时刻怀揣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参加高考入学的大学生和教育部首批选拔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他顺利完成了从“赤脚医生”到“海外学子”和“哈佛教授”的华丽转身,也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院副教授、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的职位,并获得NIH基金资助。

  在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转型阶段的时候,这名哈佛教授来到深圳创立了奥萨医药公司,当上了“老板”。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和MTHFR基因诊断试剂盒组成了世界上首个应用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诊疗产品对,成为对抗脑卒中的中国力量。

  30年来,徐希平的身份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中国人要为全世界的人开大处方”梦想,而这一梦想正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本期

  嘉宾
  徐希平: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首批广东省领军人才。

  主要成就: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1996年至今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院副教授、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2011年,在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RO1)资助排名结果上,徐希平作为首席科学家当年共获得8项NIH基金资助,研究经费高达420万美元,居全美科研人员第四,所在哈佛大学第一。2007年回深圳创立奥萨医药有限公司。

  我的梦想:“上山下乡”的年代,还只是为老乡开“小处方”的徐希平就有一个梦想解决农村最基层人群的健康问题,为全世界的人开“大处方”。他现在的梦想是把奥萨医药打造成中国医药(600056,股吧)界的“华为”,为全世界的人预防脑卒中。

  出国留学深造是一个梦想


  “把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带回祖国,用来攻克国内居民的疾病,这是我的使命。”

  1956年,徐希平出生在安徽省明光市一个普通人家。17岁那年,作为知识青年的他“上山下乡”做了一名“赤脚医生”,用他本人的话,就是给老乡开开“小处方”。那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打摆子”、脑膜炎、破伤风等疾病经常遇到,而农村的卫生医疗体系对这些疾病常常是束手无策。4年摔打,磨砺身心,他愈发感受到知识的重要。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医疗现状,徐希平在内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杜绝农村的小儿麻痹症,解决最基层人群的健康问题。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徐希平被录取到安徽医科大学。徐希平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受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的影响特别大。当时读书的时候,资料都是国外的,特别羡慕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室,“到国外去学习和深造是一个梦想。”

  1982年,教育部在全国选拔5名公共卫生领域的大学生公派出国读研,为了争取其中一个名额,徐希平打了一场顽强的战斗。“那时候求知欲望特别强,为了考研,整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像考状元一样。”对于当年的记忆,他还刻骨铭心,“备考之前体检的视力是2.0,考完之后视力降到了1.0,就三四个月的时间,视力就看不清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他一夜未睡,“拿着一本书看,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

  徐希平被公派到了日本,尽管当时的日本在他看来还处于待发展阶段,但是他已经感受到了国外先进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在日本,攻读流行病学博士学位的徐希平选择了两个研究方向:传染病和“老慢支”(即慢性支气管炎)。“当时中国有10亿人口,日本是1亿,但是日本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已经做得很不错,若中国也能贯彻好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农村的传染病、老慢支一定会被攻克。”他希望有一天把在国外学到的科学经验和知识带回中国。
  徐希平所在的教研室有不少美国留学生,从中他了解到美国的科研水平更高,激发了他要到美国学习的想法。于是,在博士还剩一年的时候,他又申请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在博士毕业后,徐希平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并留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教,从该院的医学院助理教授做到医学院副教授、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如果说徐希平在日本学习到的是流行病学的应用知识,那么在美国的学习和研究更坚定了他要把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带回中国,用来攻克中国居民疾病的梦想,“这是我的使命。”他说。

  挑战中国“第一死亡杀手”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徐希平下定决心要挑战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死亡杀手”。

  作为一名曾和农民朝夕相处的流行病学家,徐希平深深懂得中国基层人口数量大,很多重大疾病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同于大城市和西方国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严重,但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治理对策却十分匮乏。而病因学的研究一旦有所突破,每年中国就可能会有几亿人受益。在国外20多年的学习、研究生涯中,徐希平一直专攻与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的重大疾病防治。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第一位的疾病,而且农村发病率要高于城市,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多万人,每年带来的社会负担高达400亿元。但是,徐希平却发现,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的同时,西方国家的脑卒中死亡率在不断回落。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挑战这个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死亡杀手”。

  1993年,哈佛大学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徐希平回到了熟悉的安徽农村。一次一次奔波在乡间的小路上,历经整整18年,对10万多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徐希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市卫生局、连云港市卫生局等单位合作,建起中国最大的前瞻性脑卒中研究队列。研究有了重大发现:高血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即H型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生的两个最重要危险因素,降低Hcy能减少18%脑卒中发生风险,在淀粉中未强化叶酸或者叶酸缺乏的国家和地区能减少25%。由于中国人群本身叶酸缺乏、H型高血压发生率以及跟Hcy升高密切相关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突变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等特点,在中国人群降低Hcy减少脑卒中的疗效更为明显。

  这个发现令他非常振奋,“我国高血压人群中75%以上为H型高血压,若能提前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就可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这对脑卒中高发大国的中国意义非常重大!”他的科研得到了美国的认可和支持,2001年,在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RO1)资助排名结果上,徐希平作为首席科学家当年共获得8项NIH基金资助,研究经费高达420万美元,居全美科研人员第四、所在哈佛大学第一位。

  团队的重大发现和美国的资助无疑是对徐希平多年潜心钻研的最好肯定,但在他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的梦想是将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贡献,转化成为能促进中国百姓健康的具体举措。进入新世纪,徐希平迎来了他学术轨迹的重大转变将基础科研成果运用到减少疾病发生尤其是控制威胁中国人群健康重大疾病的宏伟事业中。

  要做中国医药界的“华为”


  徐希平团队自主研发的“依叶”和MTHFR成为世界上首个上市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基因诊断—药品”产品对。

  “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这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对留学人员的谆谆寄语,这句话也深深影响了徐希平。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并进入转型阶段。一直梦想要把研究成果带回祖国的徐希平感觉到“是时候了”,于是决定回国创业,“实业报国”。

  2006年11月,在美国的徐希平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新鲜出炉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用信件这个最传统的方式与深圳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沟通。“出乎意料,没有一家部门不回信。”徐希平回忆,一个他就得到深圳“热情欢迎、全力支持”的考察邀请。不到两个月,在深圳各方支持下,徐希平的团队就在深圳落户,深圳奥萨医药公司正式挂牌,并被纳入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扶持项目。

  “其实来深圳之前在上海、北京等地也考察过,但还是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起见证和经历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徐希平说,他感受到了深圳这个城市的活力,“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和办事效率完全可与曾学习工作多年的哈佛大学媲美。”深圳的热情他永不忘记,“当时回来,什么都不知道,"孵化器"办公室主动帮我申请企业注册,到药监各个部门去办事都会告诉你该怎么做。”团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新药研发项目也以最快速度得到市发改委立项批准。

  2008年,徐希平团队自主研发的“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类新药证书,成为过去5年来唯一一个被批准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系统类新药化药。当年7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复方创新药物实验中心”落户奥萨公司。2008年,徐希平入选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009年入选首批广东省领军人才,2010年获准成立博士后工作站,2011年,他又荣膺深圳顶级人才工程“孔雀计划”……

  几年来,徐希平团队在创新药物研发上取得丰硕成果,企业完成了化学药、分子诊断、生化试剂和医疗设备4条生产线的标准认证,并获相应产品的生产证书,同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与“依叶”配对的“MTHFR”基因诊断试剂盒(类)生产批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基因诊断—药品”产品对,为有效地预防脑卒中提供了重要工具。

  今年上半年,“依叶”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让徐希平看到了梦想实现的曙光,“纳入基本药物目录意味着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这种新药来对抗脑卒中,降低我国居民脑卒中的发病率。”梦想一步一步照进现实,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企业,徐希平也看到奥萨与国际医药巨头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圳在信息产业方面有一个华为名扬世界,我的梦想就是奥萨要做中国医药界的"华为",把"依叶"推向美国、欧洲,实现一个中国人为全世界的人开大处方的梦想。”

  “人生最大价值体现在实现梦想”

  对话

  南方日报:您是我国第一批大学生、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又是首批引入的“千人计划”人才,这一路走来,您觉得自己幸运吗?

  徐希平:是非常幸运。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也跟上了国家发展的步伐,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切优惠政策。能享受到这些政策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也无比感激。这种幸运和感激会转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不停地去创新、拼搏。

  南方日报:你当时已经在国外有一定的科研成就,国外医药研究的水平也比国内好,为何还要选择回国?
  徐希平:以前没有出国的时候,一直很不理解杨振宁等科学家为什么那么爱国。但是,自己出国之后就明白了。当自己出去后,就把在国外的发展当做是自己在学术上的不断追求,没有想过不回国。在国外那么多年,可以说是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在国际知名学府里担任教授,也获得美国NIH基金资助,这已经算是很好的发展了。但是,越到高层就越会感觉到美国人潜意识里对国外学者的歧视,美国的主流思想还是觉得外国学者只是敲边鼓的,是绿叶。自己也会感觉到,尽管已经在教研室里有一定地位,但始终是一个客人。

  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想法根深蒂固:自己人生最大价值的体现在于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想还是把自己在国外几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回来为中国百姓服务。所以,当我意识到在美国的发展已经有一个“天花板”阻挡的时候,特别是当我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我就会想去冲破这个“天花板”,回国是必然的。

  南方日报:现在已经是科学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会忌讳曾经那段“赤脚医生”经历吗?

  徐希平:不会。这段经历是我梦想的起点,“赤脚医生”的经历给了我以后的人生很宝贵的经验,是一笔财富。当时哈佛大学的那名教授在第一天就愿意接收我为他的博士后的时候,我以为自己非常优秀。后来和他很熟了之后,他告诉我,之所以录取我是因为看到我的简历中有到农村做“赤脚医生”的经历。在他看来,当时中国有10亿人口,但是农民有8亿,实际上没有人了解这8亿人。当时中国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对农村医疗的研究也是空白的,做科研的人都在城市里面,实际上对农民健康和农村医疗体制、发病情况的研究更需要到农村去,这样才能促进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的发展。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了解中国农村医疗情况,知道该如何解决农民健康问题,成为我科研的重要源泉。

  南方日报:从一个学者转型去创业是不是很难?有没有后悔走创业这条路?

  徐希平:很难,尤其是做医药企业更难。医药产业化的规律与高新技术产业不一样,需要等待的时间很长,压力很大。在进行了近20年的科学研究后,“依叶”从2003年开始进入生产阶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药品,但是到真正上市却是在2008年。5年的时间要做临床试验和申请批号、证书等,期间企业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在上市后又要到各地竞标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开拓市场,这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做不来,只能请专业人士来做,我只好专门负责科研这块就好。

  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这条路,我不会有遗憾,但是可能不会去走创业这条路,太辛苦了,压力太大,创新和创业都需要有勇气。

  南方日报:听您公司的人说,您现在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定期到莲花山顶邓小平肖像前献花,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惯?

  徐希平:是的。因为从有机会上大学、到出国留学、到回国创业,我个人的命运与邓小平的英明决策息息相关,他是我的“精神导师”,在重要的时刻给我指明了方向。决定回国,是因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感受到了祖国的信任,他老人家又在祖国南边画了一个圈,我正好又回到这个圈里创业。可以说,我个人的命运也与改革开放、国家命运连在一起,国家发展和强大了,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
评 论
共有 2 条评论
  • 游客
  •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