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肠道疾病专家黎介寿院士:九曲回肠终不悔
导读 |
90岁,每周上6天班、2次教学查房,指导数台手术,周一门诊,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
这就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黎介寿现在的生活。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早在1994年就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填补了空白,至今89岁高龄的... |
90岁,每周上6天班、2次教学查房,指导数台手术,周一门诊,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
这就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黎介寿现在的生活。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早在1994年就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填补了空白,至今89岁高龄的他仍战斗在医疗和科研战线的最前沿。
从医60多年来,他成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使我国肠疾治疗水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他主刀完成手术21000多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耄耋之年仍坚持亲自上手术台;他言传身教3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还坚持给南京大学医学院本科生授课,被医学院授予唯一的教书育人终身成就奖……
为了祖国医学事业,他一根肠子走到底,九曲回肠终不悔……黎介寿院士这样总结自己:“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当好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当一个良医】
“救治别人救不了的病人,是最大幸福”
“我是黎介寿,病人还有希望,赶紧送过来!”对湖南常德青年刘炳炎和女朋友李立平来说,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声音了。
2010年11月20日,刘炳炎和李立平正在筹备婚礼,甜蜜的日子出现“急拐弯”:刘炳炎患上急性胰腺炎!仅2天,胰腺脓肿、破裂出血、多次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症状。在当地两所大医院治疗两个多月,先后下达12次病危通知书。
无意中得知的一条信息,让这对苦难的年轻人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南京总医院黎院士和他的战友,治得了这个病!但胰腺炎患者转运时间不能太长、途中不能颠簸,转到南京医治,风险大。
李立平又一下子掉进冰窟里。就在这一天,她突然接到黎介寿的电话。
对很多病人来说,来到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就是救治的“最后一站”。普通外科收治的病人,70%以上是从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到这里大多奄奄一息,有的多次下过病危通知书。在黎介寿眼里,救治别人救不了的病人,是他最大的幸福。“尽力挽留每一条生命,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2011年1月25日,SOS国际救援飞机飞抵南京,黎介寿已在重症病房门口等候。引流、血透、手术……一个早已深思熟虑的治疗方案,紧张有序地展开。手术取得成功!48天后,刘炳炎获得新生。去年5月1日,劫后重生的两位年轻人幸福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治疗和手术失误了,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几十年来,黎介寿一直这样警醒自己。
“一名好医生要内外兼修,眼里有病情,心中有病人。”黎介寿有个习惯,只要病人在医院,他从不在办公室看病历和检查结果。“走,到病房看看去”,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治疗肠瘘患者是一份既脏又累又臭的工作。有一次,他为一个复杂肠瘘患者检查,病人肠液粪便外溢,一同查房的医生差点呕吐。护士掩着鼻子递给黎介寿手套和口罩,他不要,并说:“不闻闻这种气味,你就不可能清楚感染的情况。你戴着手套,就不能拉近与病人及其家属的距离。”
患者杜志伟,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由于受腹内巨大肿瘤、多发性息肉和肠瘘折磨,4年来他没吃一口饭。瘦得不成人形的他,拉住黎介寿的手:“求您让我再吃一顿饭。”黎介寿的眼睛湿润了。他深知,满足病人这个“小小的要求”有多难!如果摘除被小肠缠绕的巨大肿瘤,病人很可能会下不了手术台。有人劝他,这个病人时日不多了,采取保守治疗还保险,万一失手了,影响您院士的声誉。对病人说不,黎介寿做不到。他8次检查病人的胃肠道之后发现,患者的两截小肠可绕过肿瘤实现对接。手术成功了,小杜能吃饭了!黎介寿亲手将香喷喷的白米饭一勺一勺地喂到小杜嘴里……
“你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黎介寿始终为病人着想,给患者以尊严。看到护士为固定鼻腔内的管子,在患者脸上贴满胶布,他当即要求改进;为防止重症病人术后无意识乱动,他几经揣摩发明了人性化“约束带”;为减少肠营养患者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开出“家庭营养访视车”;为让陪护的亲属有个落脚打盹的地方,他让人打开会议室……
【搞一项研究】
“患者托付生命,我们研究就要拼命”
在南京市相拥着法国梧桐的中山东路上,有一幢端庄而又古朴的4层小楼,这是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在地。这幢民国初年的建筑,尽管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无论是门诊、病房、实验室还是网络中心,都始终站在肠道疾病的最前沿。
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征、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繁茂的生命保护伞。
“患者托付生命,我们研究就要拼命。”当向记者讲起那段“生命之痛”时,黎介寿哽咽了……
1985年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肠子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而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年近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在黎院士身边工作了近30年的南京总院普通外科总护士长彭南海亲眼目睹黎介寿在实验室里挥汗如雨:“动物实验室里没有空调、闷热异常,已经68岁高龄的黎老站在手术台前,满头大汗地给一头实验猪做小肠移植手术,猪的粪便溅了一身……”
历经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厘米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黎介寿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现在治愈率高达到96%,高居全球之首,数万名患者从中受益。可当初搞这样的研究时,却饱受争议。
在肠瘘治疗研究中,有道难题一直困扰着黎介寿:病人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一天晚上,他在阅读外文杂志时,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从静脉输给病人营养。肠瘘治疗能否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这个设想让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第二天,他就和同事们一道展开研究,并大胆提出把营养支持运用于外科。
经过2000多次试验,他在营养支持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1971年2月,“全肠外营养”在黎介寿治疗组中应用于第一例患者。
肠外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当时死亡率高达50%—60%。不少普外科的医生都对这项病症束手无策。在受到一位医生用胶水粘合开裂的笔套的启发后,黎介寿冒出一个大胆念头:能不能用胶水把肠子瘘口粘合起来?
但胶水是化学物质,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黎介寿决定在自己身上试验。胶水、碘酒、药棉、纱布,一切准备就绪,他悄悄关上房门,拿起手术刀,在左大腿上划开一条两寸多长的口子,鲜血顿时涌出。他忍着疼痛,将调剂好的胶水,一滴滴地涂抹在伤口上。几天后,伤口奇迹般愈合了。随后,他又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6.4%。
【做一名严师】
“医生要内外兼修,多为病人去想想”
“一张进程表:肠外瘘—营养支持—肠移植—肠干细胞移植—异种移植。”“努力方向:不求近利,不走捷径,自我审度,重视需要。”
7月13日上午10时,一场针对普外科全体党员的党课正在进行,主讲人黎介寿。听其讲课,若洪钟在耳,45分钟黎老一直站着。课程PPT全是他自己制作的。“党课从业务展开,他珍惜每一次的育人机会。这一点也体现了黎老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南京军区总医院陈忠良深有感触。
黎介寿一生都在追赶时间。他从50年代开始,坚持每天阅读英文医学资料;他70岁开始,学习用计算机。由于过去条件不具备,他真正开展医学研究并有所建树是在60岁以后。他常说,自己起步晚了,时间不够用。对自己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黎老的大弟子、现任总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宁告诉记者,1987年,黎介寿在医院办起“短学制”培训班。他对学员要求近乎苛刻:受训期间,学员一律不准结婚、不准回家,所有精力都要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黎院士家书房台板下,压着一幅他手书的座右铭“八小时以内出不了科学家”,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他常说,“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护理工作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科技含量低。黎介寿很早就提出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全新理念,倡导护理人员写文章、搞科研。护士长倪元红在他的悉心教诲下,把自己在营养支持护理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撰写成论文,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小肠移植手术是黎介寿的经典之作,有的学生感到,这项技术还有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考虑到这是老师几十年的成就,想尝试又放不开手脚。黎老知道后,就鼓励大家:“后人能超越前人,学生能胜过先生,我们的事业才能接力推进,你们大胆地闯!”在他的激发下,小肠移植手术不断得到发展,移植手术数量和质量成为亚洲之最。
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黎介寿常告诫学生,冷漠对病人的伤害,有时比病情更具杀伤力。2007年2月的一天,值班医生在抢救一名术后患者时,因动作迟缓了几分钟,导致一口痰堵在病人喉咙里,心脏、呼吸衰竭,经全力抢救才脱险。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深深刺痛了黎介寿的心。第二天一大早,他掐着秒表,让医护人员集体憋气两分钟,体验病人的感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们要为年轻人当一块垫脚石。”他精心带教的研究生,个个成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中坚力量。“看到学生在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续。”黎介寿高兴地说。
来源:人民日报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