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徐建明:厚德行医,静心治学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徐建明,男,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全军肿瘤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靶向药物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长期从事肿瘤患者的诊治,始终恪守“厚德行医,静心治学”行医准则,坚持推行个体化治疗,坚持为走投无路或治疗不起的患者创造机会。2003年至今,利用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先后使10...


徐建明,男,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全军肿瘤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靶向药物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长期从事肿瘤患者的诊治,始终恪守“厚德行医,静心治学”行医准则,坚持推行个体化治疗,坚持为走投无路或治疗不起的患者创造机会。2003年至今,利用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先后使1000多例患者免费享受到国际最新药物治疗,从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口碑。坚持开展技术创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EGFR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的理论。参与国家多项肿瘤诊疗规范的起草制定。承担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4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2011年被评为总后勤部优秀教师,被中央军委授予优秀保健先进个人。2012年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并代表全国医师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个人事迹

行医路上,他用责任撑起患者生命的天空。他说“生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作为肿瘤科的医生,面对重症甚至绝症病人的无望,他更感到所肩负责任的重大。这种责任不仅是要为每一位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且还要想千方设百法地,为患者创造机会,延长生命。

行医路上,他用科技之光点燃患者的生命之火。他说“做医生,就要有好医术。”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他很看重科研对解决临床难题、提高诊治水平的作用。多年来,围绕临床发现的问题,开展多项转化性研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行医路上,他用真情温暖患者生命的伤痛。他说“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25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始终把“厚德行医,静心治学”作为行医准则,处处医德为先。面对病人的痛苦他感同身受,甚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经济困难的病人减免各种费用。

他,瘦削的面庞很少笑容,看上去感觉很“冷”,但谁都能看出,他的心里只装着患者之福祉,他的胸膛里捂着一颗最滚烫、火热的心。他就是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全军肿瘤中心副主任徐建明。

他坚持科学合理治疗,对每一个病人都会综合考虑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量身制定治疗方案。既考虑治疗的有效性,又兼顾治疗的长期性,尽量选择疗效最好、价格最低的药物,成为患者口碑相传的好医生。他在国际肿瘤治疗上首次提出一种新的化疗方案——以EGFR分子靶向药物维持治疗。曾参与国家多项卫生规范的起草制定。承担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11年被评为总后勤部优秀教师,被中央军委授予保健先进个人。2012年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并代表全国医师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徐建明是国际上最早开展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临床研究的学者。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医院采用了他的分子靶向治疗新模式。

早在2001年,徐建明远赴意大利国立癌症研究院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之时,他就开始关注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2003年,他在国内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当时,分子靶向药物在国内临床应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他并没有盲从跟风,而是清醒地认识到,靶向药物并非哪个肿瘤病种都能适用或有效的,如何科学有效使用靶向药,是我国医学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8年的艰辛探索,徐建明通过500多例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终于弄清了分子靶向药物适合的使用方法和疗效预测方法,肿瘤病人生存期从传统的9个月提高到15.7个月。接着,他又通过100多例肿瘤病人,开展靶向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突变分析,发现中国肿瘤患者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这一发现说明即使靶向药物无效,中国患者的生存期也会得到明显延长。

北京的一位大学教授便是这项研究成果最初的受益者,他至今对徐建明仍是念念不忘。8年前,这位教授患肺癌肝转移,病情非常严重。徐建明先对其化疗3个周期,在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后停止化疗,序贯给予靶向药物,使得病人病灶完全消失。这位教授至今仍站在自己的讲台上。

徐建明深知,攻克肿瘤是世界性难题,任重而道远,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把临床上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用科学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延续肿瘤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生活的质量的目的。他常对科里医生说:“作为肿瘤科的医生,更要重视临床科研。要用科研为病人服务。”

他致力科研,解决临床发现的问题,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主持了国家、军队和北京市的十余项研究课题,在国际SCI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在临床科研的道路上,徐建明从未停止探索。

也是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应用CPT-11引起重度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高加索人种。

一位75岁的肿瘤患者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用抗肿瘤药CPT-11治疗是唯一的机会,但是,这种药物对大龄患者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让当地医院很是顾虑,徐建明却适当运用研究成果,大胆提出用常规剂量的一半进行治疗,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药物的副作用极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对患者,徐建明多年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既当主任,又当医生,天天加班加点,据统计,他每年仅在门诊就诊治患者4000多例。只要是为了病人的救治需要,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病房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每个月病房诊治患者近400人次。无数次参与危重病人监护和抢救,无数次临危紧急会诊。但无论多么的忙碌,面对患者的他始终认认真真,丝毫没有含糊。
一位来自东北的患者,因每天腹泻数十次,被多家医院当作“肠炎”治疗无效后,才找到他。徐建明并未被病情表象所迷惑,待仔细剖析病情、查阅大量文献后,再进一步做检查,准确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这种病发病症状表现多样,是一种疑难杂病,容易误诊误治,很多医生都不了解。诊断明确后,病人腹泻很快停止,肿瘤也得到控制。

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对科里的每一个医生也是如此,他总说:“不认真,就不配当医生……。”

那是一位从农村来的晚期肠癌患者,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徐建明的科室。一位年轻的主治医生负责日常治疗。可由于患者肿瘤全身扩散,已到病情晚期,这位医生感到无法医治,病历就写得有些含糊,不怎么具体。徐建明检查病历后,非常生气:“没有搞清以往的治疗步骤和方案,怎么就知道没办法了?”这位患者治疗了前后6年并辗转多家医院,要将这些情况弄得一清二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徐建明的严厉要求下,这位医生下了很大功夫,反复询问,多方核查,终于摸清了患者以往的治疗方案、用药和剂量等情况。在认真比对后,发现还有一种方案患者没有用过。徐建明说“那就还有办法可治”。于是就把这个方法用在了患者身上。果然,就是这一种疗法,取得了明显效果,让患者延长了生命。

他的严厉在科里是出了名的,可大家都能理解。这种理解来源于对职责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爱护。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他合理使用患者的医疗费用,以最小的花费解除病痛,以德艺双馨赢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赖信。

有位叫王一的老人,年轻时曾担任毛主席专列的列车长,前几年得了肿瘤,在外院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仅有的积蓄都花完了。他就想方设法为老人减免费用并替老人申请慈善赠药,使老人得到了免费治疗。老人非常感激,就亲手抄了一首毛主席诗词送给他,虽然不是来自名家笔墨,却是患者真真切切的感情。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接受病人的礼物。

自2003年至今,徐建明利用承担37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先后使1000多名患者免费享受国际最新的药物治疗,从而为无钱医治的患者延长了生命。他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更准确的基因检测方法,并先后为2000多例肿瘤患者提供了免费检测。

他从不放弃、从不嫌弃,总是给病人以希望,用大爱照亮病患的生命、用真情温暖病患的心灵。(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来源:新华健康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