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华大基因赵柏闻:智商如同身高 后天因素可影响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33)
分享: 
导读
       1992年出生的赵柏闻于2009年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2010年起正式进军人类群体层面认知领域的研究,担任深圳华大认知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并组织团队,共同探索人类认知能力的遗传基础。   今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出2013年度35位35...


       1992年出生的赵柏闻于2009年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2010年起正式进军人类群体层面认知领域的研究,担任深圳华大认知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并组织团队,共同探索人类认知能力的遗传基础。

  今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出2013年度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21岁的赵柏闻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赵柏闻透露,华大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已收集了近2200个样本,研究成果已基本完成,将在合适的时机发布。

  高中肄业投身深圳华大基因

  2007年夏天,刚读完初中的赵柏闻和几个同届学生一起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实习,向来对科学有兴趣、小学时就读过五卷本《爱因斯坦全集》的他第一次接触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实习时间最长的一名学生。

  在大约2年的实习过程中,赵柏闻一边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一边自学了很多大学本科教材,并与研究单位的硕士、博士交流。他意识到,基因领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夏天,赵柏闻利用暑假时间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实习。

  “我在华大第一次接触到了测序仪,看到了更多基因组学领域的机会,看到了大量未知等待着我去探索。未来10年将是非常关键的10年。”赵柏闻说,当时是高二暑假,身边大约有一半同学准备出国,他也曾考虑过出国读书,但想到还有5年才能大学毕业,如果要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还需要更多时间,“或将错过基因组学发展最关键的时间段”。

  17岁的赵柏闻做出了决定:留在华大基因,用别人准备高考和读大学的时间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时任华大基因院长汪建对他的这个决定持支持态度。

  “汪老师给了我锻炼的机会,给了我自由,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赵柏闻说,汪建的支持对当时的他来说非常关键。

  赵柏闻的父母得知他的决定后,第二天就从北京乘飞机到深圳,尽管最终同意了孩子的决定,但认为他吃不了苦,过几个月就会乖乖回北京。

  如父母所料,一开始,赵柏闻在华大基因确实很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地坚持了下来。当同龄人还在为高考、出国努力时,赵柏闻每天辛苦忙碌十几个小时,经常从上午10时工作到凌晨两三时,忙于学习使用华大基因的信息分析工具和相应的编程技能,恶补相关知识。他说,在高强度自学、听国内外专家讲座以及与华大员工的交流中,他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会了怎么学习。

  华大基因有很多年轻的“牛人”,如在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习一年就跑到华大基因的李英睿,1986年出生的他如今担任华大科技总裁。赵柏闻很欣赏李英睿。

  智商研究引得各国人才慕名而来

  2009年,在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访问华大基因与汪建交流时,在场的赵柏闻突然想到,华大基因和人大附中都有很多聪明人,为什么不做一个关于高智商人士的研究?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样的念头可能只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但对于在华大基因的赵柏闻来说,他得到了支持,并正式开始运作了起来。起初,赵柏闻并没有得到人手和资金方面的实际支持,事情开展得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的原始计划是,测定聪明人的智商,采集他们的DNA样本,将他们的基因组和普通人进行比较,再经过统计分析,和智商相关的基因标记就会自动现身。可是,如何寻找高智商人士、如何说服他们参与研究、如何采集到大量高智商人士的DNA样本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每一个样本都需要研究者付出大量的精力。

  2010年初,“光杆司令”赵柏闻自己攒钱去昆明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的培训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韦氏智力量表为他人测量智商等,这次学习让他对心理学有了更多的认知,甚至对智商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2010年6月,《华盛顿邮报》报道了赵柏闻和他的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通过报道,国内外对该项目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联系上了赵柏闻,表达了加入该项目组的意愿。最终,这些“请愿者”以兼职研究员、专职研究员或达成协议的方式参与进了该项目。

  赵柏闻说,当时国外已有一些对智商与基因的研究,但影响力并不是很大,由于宗教等原因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争议也比较大。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行为遗传学教授Robert Plomin几十年来专注研究智力和基因关系,后来成为赵柏闻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的合作伙伴。

  2011年,这个项目获得了深圳市政府5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成立了深圳华大认知基因组学实验室。

  希望像看待身高一样看待智商

  再过一段时间,赵柏闻团队的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将发布第一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人的基因组有很多位置上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共同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

  “根据DNA检测智商就像用DNA来检测身高一样,不如用尺子来量更准确,如今心理学测智商的准确度和用尺子量身高差不多。”赵柏闻介绍,从统计层面来说,父母智商对于后代智商的影响超过了60%,而且是双方共同影响后代智商,并非传言的母亲决定后代智商。此外,如同一个人的身高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之外,后天因素影响也很大,智商在后天是可以提高的,任何一个人的智商在成长过程中都可以提高,但提高的速度不相同,年龄小时的大脑开发非常关键。

  “智商高的孩子反而更容易有心理问题,已有研究证实,高智商人群中自闭症的发病率更高。高智商人群留下后代的几率相对更小。”在各地收集高智商样本的过程中,赵柏闻发现了很多极度聪明的孩子工作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很强,但这些孩子在家人眼里有时却被认为是调皮捣蛋、不好好上课的类型,有时也因为太聪明而显得孤独和被同龄人孤立。

  赵柏闻说,很多人对智商感兴趣,但又回避这个涉及隐私的问题,他希望通过研究能让更多人对智商有更多的了解,让更多人正视智商问题,能像看待身高一样来面对智商上的差异,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没有绝对的优劣。“韦氏量表的IQ值以100为平均值,是个相对概念;智商的评估是以社会平均值为基准,有高有低才是正常的。”

  近百年来,由于大众对智商、智商指数的测试研究给予了太多的关注,智力测量、智商研究有被滥用的可能。赵柏闻认为,并不能因为担忧就停止基础研究,“科研本来就是中立的,只有当基础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考虑技术转化和应用的问题”。

  “我希望能继续进行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研究,让研究结果在适当时机转化,得以应用,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谈及未来,赵柏闻表示,近年并没有获得学位的考虑,而是继续进行研究,希望能带动更多以认知为基础的研究,更好地推动认知基因组学科的发展。

  【记者手记】

  天才总与兴趣相联

  有评论说,文学界有韩寒,科学界有柏闻。今年21岁的赵柏闻与韩寒一样,没正经地把高中读完,但两人都被评价为青春年少天才级人物。

  热爱基因研究的赵柏闻并非一个小怪才,反而看起来比同龄人相对成熟一些,对科研结果的表述力求准确,总体让人感觉智商和情商都比较高。

  赵柏闻17岁到华大基因,18岁就挑大梁担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大胆按照自己希望的人生轨迹发展,带着一个十来人的团队做着自己想做的研究。赵柏闻自称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属于高智商人士,也曾有一些苦恼,如初中时发现自己不善交际,后来作出了调整,如今在处理团队关系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对于一个人是否适合参加高考、走正常的升学道路,他是这样看待的:如果一个高中生没有明确想法和冲动,最好的选择是参加高考、读大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可能学得更多;一些人读完大学依然不知道做什么,也许可以继续读下去。

  赵柏闻显然属于另外一种:早早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遵循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离开了高考之路,走上了一条看起来更加前途未卜、更为艰辛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不管做科研还是其他,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好奇心驱动,还要想着能为社会作出点贡献。”赵柏闻说,“为社会做贡献”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对他而言,无论研究成果将来是通过政府投入还是商业运作的方式应用到现实中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人们有帮助。(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