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患者家属“潜伏”手术室 发现做医生真的不容易
导读 |
陈翔宇(左一)每天都要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在DSA的强射线下给病人做手术。
经常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做手术, 常年接受辐射头发掉得厉害
陈翔宇(左一)每次在高危手术前,都要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手术风险。
8月17日,本报报道了湘雅医院推行... |
陈翔宇(左一)每天都要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在DSA的强射线下给病人做手术。
经常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做手术, 常年接受辐射头发掉得厉害
陈翔宇(左一)每次在高危手术前,都要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手术风险。
8月17日,本报报道了湘雅医院推行律师见证医患手术前谈话,加强医患沟通的新方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探索更多有效的医患沟通方法,让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渠道更畅通?8月28日,三湘都市报特别邀请患者家属王先生,跟随湘雅二医院陈翔宇医生工作了一天,亲身体验医生的酸甜苦辣。
王先生的父亲刚由陈医生做了介入手术 。他全程见证陈医生的15个小时紧张工作:5场会诊和术前医患谈话,在有射线照射的环境下做12台手术,在做第四台穿刺手术时,对突发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的病人实施紧急抢救……“医生做手术时要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而且要随时应对手术风险,真不容易,应该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
声音
危害健康的疾病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又很大,因此疾病的突然变化随时可能发生。我处理过大量医患纠纷,发现社会上不少人并不了解医疗工作的高强度和高风险,甚至认为进医院就要包治好。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很多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变得小心翼翼,选择保守治疗,这使不少患者失去了治愈疾病的机会。
■湖南省律师协会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美莲
时间:2014年8月28日
地点:湘雅二医院影像介入科
跟随医生:陈翔宇 肿瘤微创治疗委员会肺癌微创治疗分会全国委员,医学博士
重点内容:CT室旁观介入手术
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非常细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常见的有对肿瘤病人进行活体穿刺活检,通过检验区分良恶性病变,以及对恶性肿瘤进行各种微创介入治疗。
上班时忙得像打仗
8月28日,王先生特地起了个早床,在7点50分赶到介入放射科。但还是晚了点,陈医生已经提前15分钟到了。
陈医生早上工作的第一个流程是交班——和同事坐在一起讨论病情严重及变化较大的病人。随后大家跟随科主任巡查病房,逐个了解病人病情,分析当天治疗方案。9点20分查房结束后,陈医生和同事一起为病人开医嘱,确定治疗方案,再将当天需要做手术的病人与台次报给手术室护士,并为做手术的医生排班。 随后,他到医院多个科室会诊,给多名病人看病分析能否做介入手术,并与患者及家属谈话,详尽说明手术方案和风险。
陈翔宇要谈话的病人多,因为整个医院的CT引导穿刺活检手术都由他做,而介入放射科在CT室做的手术只能在中午或晚上进行,所以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
中午12点40分,陈医生终于完成了所有术前谈话。由于手术台次多,他只匆匆吃了两口盒饭,就赶往CT室做手术。
首次旁观手术就目睹了抢救过程
陈翔宇一年要做血管与非血管介入手术上千例,通常只有两三例会出现风险。27日下午,王先生在CT室首次旁观手术,就目睹了一次抢救过程,切身体会到医疗风险。
前三名穿刺病例的手术都很成功,陈医生在CT的引导下,精确且熟练地操作穿刺针及穿刺枪,成功对患者体内的肿瘤进行了穿刺取材。
第四名手术病人张先生患有严重的腹主动脉瘤、肺部肿瘤和肺气肿,陈医生在医疗安全办和他谈话时,特意强调这几种疾病于手术都很危险,随时都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手术开始后,陈翔宇成功对张先生的肺部肿瘤进行取材。取材刚刚结束,张先生就感到呼吸困难,脸色由通红逐渐转为青紫。陈医生分析患者是穿刺后引发了气胸,一侧肺被压住后无法呼吸,如果患者胸腔里面的气体不能马上排出来,很快会因呼吸衰竭而死。
情况危急,陈翔宇果断用抽吸针从患者的胸前扎下去,然后连续向外抽气,打通一个胸腔内外救命通道。介入放射科的罗建光教授也闻讯赶来支援。随着肺部气体不断被抽出,张先生呼吸逐步趋于正常后,医生们将他送到心胸外科做进一步治疗。离开CT室时,张先生和老婆反复感谢陈医生的救命之恩。
亲历惊险的抢救过程后,王先生首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个外表看上去好好的病人,手术中一点小问题就可能要了命。医生这行真不好当,家属应该多多理解。”
手术中要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
离开心胸外科,陈翔宇带着王先生来到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中心手术室摆放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英文简称DSA)。
陈医生在手术室的玻璃窗外,指着DSA说,“我一年做的1000台手术中,有不少是在这台机子下做的。这是台让医生又爱又恨的设备。”爱它,是因为用它治疗病人,创伤小、花费少、疗效好。做介入手术时,先将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病人身体,手术部位的血管在DSA的射线照射下,会清晰显现在电子屏上。医生在导丝引导下,可以用导管将药物准确注入肿瘤,也可对畸形血管进行栓塞处理。恨它,是因为医生无法远离患者和操作床,每次手术所接触的X射线辐射量很大,常年累月的辐射对医生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即将做手术的是一名左臀血管畸形的患者,畸形血管给周围肌肉带来很丰富的营养,导致肌肉比周围更凸出。医生通过导管,给畸形血管注入硬化剂,断了血管的“粮”,凸出的肌肉会因为缺乏营养萎缩。
陈医生和同事进手术室前,穿上了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但铅防护服只能保护心胸等重要部位,手、脸和脚因为要做手术,必须暴露在射线下。陈医生告诉王先生,上周介入放射科有名病人失血突然休克,他和4名同事马上将他推到这抢救。“我们来不及穿铅防护服,在DSA下紧急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将病人救了过来。”
晚上通宵做手术,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
因为经常穿3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在DSA下做手术,陈翔宇白细胞长期处在正常偏低值,头发掉得厉害。术中经常低头弯腰,30多岁的他患有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也变得弯曲。
陈翔宇现在是介入放射科的总住院医师,本科室病人晚上出现问题要找他;其他科室的病人做完手术后如果在夜间发现内出血,也会马上通知他紧急会诊,必要时介入手术,尽早发现出血点并进行血管栓塞治疗。
“每天能在晚上10点半下班就不错了,回来还得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一旦接到医院通知,必须在10分钟内赶回医院,不然会受到处罚。有时晚上通宵做手术,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陈翔宇告诉记者。
在介入放射科工作,难免损害健康,平时也没时间陪家人,但他和同事都不后悔选择这行。毕竟介入治疗这种手术效果好,能减轻病人的创伤痛苦。现在他只有周日不用正常上班,但仍要查房,也会接到不少病人和其他科室的咨询电话。有个星期天他破天荒地没接到一个电话,他很开心,“就像当年参加完高考,轻松。”
记者手记
让医患双方回归到维护生命权与健康权的“利益共同体”
□甄荣
天下没有不想治好病的医生,但水平再高的医院也不敢保证所有患者都能治好。作为患者,在康复的共同目标下,不能丧失对医生最基本的信任,应该多理解和尊重他们。
医生不是“神”,工作强度、身心压力之大,局外人难以体会。这一次本报邀请患者家属与医生“亲密接触”,全程见证医生一天的紧张工作,就是希望能帮助患者家属深入医生工作的第一线,去感受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患者对医疗风险有正确的认识,真正能够了解医生这个职业,才能与医生形成合力,医患双方才能回归到基于维护生命权与健康权的“利益共同体”中。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