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友谊:“印度白求恩”柯棣华医生和他的中国夫人
导读 | 19日习近平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代表,并向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柯棣华的家族代表等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2013年,李克强总理还去看望了柯棣华大夫的妹妹曼诺拉玛等亲属,得知90多岁高龄的柯棣华妹妹很喜欢中国茶具,特意将红瓷和景泰蓝茶具送给了一家人。 |
19日习近平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代表,并向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柯棣华的家族代表等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2013年,李克强总理还去看望了柯棣华大夫的妹妹曼诺拉玛等亲属,得知90多岁高龄的柯棣华妹妹很喜欢中国茶具,特意将红瓷和景泰蓝茶具送给了一家人。
柯棣华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他的中国夫人郭庆兰女士用自己的一生继承弘扬柯棣华大夫的崇高精神,她曾经5次访问印度,多次受到印度总理的亲切接见,是中印民间“友好大使”。她曾向尼赫鲁转达过周恩来总理的问候,甘地夫人亲切地称她是“印度媳妇”。郭老不幸于2012年6月在大连病逝,享年96岁。
柯棣华:“印度白求恩”
柯棣华是印度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9日生于孟买省的绍拉普尔。1936年,柯棣华毕业于孟买著名的格兰特医学院,获得了外科医学学士学位。1938年9月,年仅28岁的柯棣华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表示援华抗日的决心,援华医疗队的印度大夫们各自取了中国名字。每个人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上“华”字,以表示中印之间的伟大友谊。柯棣是他的姓,就这样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成为了柯棣华。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在延安柯棣华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赞扬,毛主席还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晋察冀缺医少药,条件艰苦。柯棣华率领医护人员,在前线支起手术台,在火线救治伤员。他曾经3天收治了800名伤员,做了585个手术。柯棣华对伤病员非常慈祥,照顾得无微不至。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报纸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郭庆兰女士眼中的柯棣华
2005年,九秩高龄的郭庆兰女士口述、年逾古稀的大连市作家徐宝钧先生整理,共同创作出一本传记文学《异国情缘———我与柯棣华》。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以缅怀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不朽业绩,纪念柯棣华大夫逝世63周年。
那一段70多年前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异国情缘,历久弥坚,永远烙印在郭庆兰老人的记忆深处。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1940年6月21日,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的郭庆兰第一次见到柯棣华。当时柯棣华、巴苏华两位印度大夫参加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陵墓落成仪式。在她的记忆中,这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印度大夫脸上有一双忽闪忽闪明亮的大眼睛,时刻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柯棣华的讲话中对中国人民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他坚决的抗战决心,深深地感染了年轻的姑娘。
后来,柯棣华大夫被任命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而郭庆兰在卫校当护士教员,两个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了,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柯棣华的汉语讲得不好,郭庆兰就耐心细致地教他;护校毕业的郭庆兰医学理论底子薄,正规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柯棣华就热心给她传授医学理论知识。柯棣华大夫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的郭庆兰,两人经常在一起唱歌、锻炼身体和劳动。郭庆兰的英语比较好,两个人经常用英语聊天,成为谈得来的异性朋友。空闲的时候,柯棣华会给郭庆兰讲印度的风土人情,讲自己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的详细经过。经过近一年半的相知、相爱,郭庆兰和柯棣华这两位革命战友于1941年11月25日,按照中国的习俗举行了简朴而又喜庆的婚礼。
婚后郭庆兰和丈夫柯棣华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救死扶伤的医疗战线上。每逢柯棣华做手术,郭庆兰只要有空就到手术室观看,工作中遇到难题,也总是主动找柯棣华商量。在中国妻子眼中,柯棣华是个尽职尽责、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更是个聪明风趣、令她佩服的好丈夫。郭庆兰说:“他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讲中国话,写中国字,还很会讲笑话,我觉得印度人实在聪明。”
1942年8月柯棣华和郭庆兰喜得一子,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孩子取名叫“印华”,柯棣华听后很高兴,他说这是中印友谊的结合与象征。
然而在小印华出生后的短短3个多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天上午,柯棣华为当地的老乡实施了手术。下午,他带领医护人员检查病房,晚上主持召开了医院的工作会议。回到家中他又振作精神,编写《外科总论》的讲义。
突然,旧疾癫痫病发作,他摔倒在地、昏迷不醒。领导和同志们相继赶来,对他进行紧急抢救。当柯棣华苏醒过来,伴随着急促的喘息,艰难地吐出一句话“谢谢大家,请休息吧,我没什么事”,接着又一次昏迷过去。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疾病夺去了柯棣华宝贵的生命,年仅32岁。郭庆兰怀抱襁褓中的印华哭得几次昏死过去。柯棣华没有给她留下一句遗言,怀着未竟之志和亲爱的家人永别了。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朱德总司令考虑到郭庆兰母子的安全,从延安发来电报,命令把郭庆兰和印华安全护送到延安,使国际友人的家眷避免了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的危险。郭庆兰带着孩子途经河北、山西和陕西三省,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将印华送到北京八一小学读书,为了照顾印华,郭庆兰也随后调入八一小学任校卫生所所长。1964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的印华被保送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然而,就在印华即将大学毕业的前夕,因感冒发烧,在输液时发生了输液反应,抢救无效,英年早逝,这时他还不满25岁。
二十多年前郭庆兰失去了倾心相爱的丈夫,如今又失去了唯一的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不幸?
郭庆兰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柯棣华,依然充满着浓浓的思念:“我一直很想念他。印华在一次医疗事故中去世,我觉得自己对不起柯棣华同志,如果他们都还在世的话,我想自己的生活可能会更快乐一些。他们父子俩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带着丈夫的遗愿 郭庆兰成为中印民间“友好大使”
1958年8月9日,郭庆兰带着丈夫柯棣华大夫的遗愿,首次到印度访问。出国前,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看望了郭庆兰和她的儿子印华,总理语重心长地告诉郭庆兰,要像柯棣华那样,为改善中印两国关系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多做一些民间工作。
郭庆兰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她第一次到印度后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亲切接见,并转达了周总理对尼赫鲁的问候。尼赫鲁对此表示深切感谢,希望郭庆兰经常回印度看看,并向郭庆兰母子赠送了纪念品。她在印度探亲期间,经常应邀去各地民间作报告,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睦邻友好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印度各界友好人士的欢迎。
郭庆兰曾经5次访问印度,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亲切地称她是“印度媳妇”。柯棣华的妹妹们永远把她当成自己亲爱的嫂子。在印度孟买柯棣华妹妹的家中,摆放着柯棣华的白色大理石半身塑像,塑像的旁边就摆放着他的中国妻子——郭庆兰的照片。
郭庆兰离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做“民间大使”工作,同印度政府领导人及民间团体来往日趋增多。2003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时,邀请郭老赴京出席印度驻华使馆举行的宴会,中印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宴会上高度赞扬了这位“民间大使”为中印两国友好所做出的贡献。
2004年6月6日,印度政府邀请郭庆兰前往新德里,参加印中两国政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大会结束后,她在各地一些民间组织和印中两国友好组织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的讲话不断被掌声所打断。
直到临终之前,96岁高龄的郭庆兰老人对来访者依然总是说这样一句话,柯棣华的乐观精神和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一直在鼓舞着我,只要中印两国人民需要,我会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让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传下去。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柯棣华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柯棣华
他的中国夫人郭庆兰女士用自己的一生继承弘扬柯棣华大夫的崇高精神,她曾经5次访问印度,多次受到印度总理的亲切接见,是中印民间“友好大使”。她曾向尼赫鲁转达过周恩来总理的问候,甘地夫人亲切地称她是“印度媳妇”。郭老不幸于2012年6月在大连病逝,享年96岁。
柯棣华:“印度白求恩”
柯棣华是印度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9日生于孟买省的绍拉普尔。1936年,柯棣华毕业于孟买著名的格兰特医学院,获得了外科医学学士学位。1938年9月,年仅28岁的柯棣华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表示援华抗日的决心,援华医疗队的印度大夫们各自取了中国名字。每个人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上“华”字,以表示中印之间的伟大友谊。柯棣是他的姓,就这样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成为了柯棣华。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在延安柯棣华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赞扬,毛主席还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网上现在还有关于柯棣华的连环画(封面图)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晋察冀缺医少药,条件艰苦。柯棣华率领医护人员,在前线支起手术台,在火线救治伤员。他曾经3天收治了800名伤员,做了585个手术。柯棣华对伤病员非常慈祥,照顾得无微不至。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报纸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郭庆兰女士眼中的柯棣华
2005年,九秩高龄的郭庆兰女士口述、年逾古稀的大连市作家徐宝钧先生整理,共同创作出一本传记文学《异国情缘———我与柯棣华》。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以缅怀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不朽业绩,纪念柯棣华大夫逝世63周年。
那一段70多年前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异国情缘,历久弥坚,永远烙印在郭庆兰老人的记忆深处。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柯棣华的中国夫人郭庆兰
1940年6月21日,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的郭庆兰第一次见到柯棣华。当时柯棣华、巴苏华两位印度大夫参加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陵墓落成仪式。在她的记忆中,这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印度大夫脸上有一双忽闪忽闪明亮的大眼睛,时刻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柯棣华的讲话中对中国人民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他坚决的抗战决心,深深地感染了年轻的姑娘。
后来,柯棣华大夫被任命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而郭庆兰在卫校当护士教员,两个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了,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柯棣华的汉语讲得不好,郭庆兰就耐心细致地教他;护校毕业的郭庆兰医学理论底子薄,正规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柯棣华就热心给她传授医学理论知识。柯棣华大夫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的郭庆兰,两人经常在一起唱歌、锻炼身体和劳动。郭庆兰的英语比较好,两个人经常用英语聊天,成为谈得来的异性朋友。空闲的时候,柯棣华会给郭庆兰讲印度的风土人情,讲自己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的详细经过。经过近一年半的相知、相爱,郭庆兰和柯棣华这两位革命战友于1941年11月25日,按照中国的习俗举行了简朴而又喜庆的婚礼。
婚后郭庆兰和丈夫柯棣华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救死扶伤的医疗战线上。每逢柯棣华做手术,郭庆兰只要有空就到手术室观看,工作中遇到难题,也总是主动找柯棣华商量。在中国妻子眼中,柯棣华是个尽职尽责、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更是个聪明风趣、令她佩服的好丈夫。郭庆兰说:“他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讲中国话,写中国字,还很会讲笑话,我觉得印度人实在聪明。”
1942年8月柯棣华和郭庆兰喜得一子,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孩子取名叫“印华”,柯棣华听后很高兴,他说这是中印友谊的结合与象征。
然而在小印华出生后的短短3个多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天上午,柯棣华为当地的老乡实施了手术。下午,他带领医护人员检查病房,晚上主持召开了医院的工作会议。回到家中他又振作精神,编写《外科总论》的讲义。
突然,旧疾癫痫病发作,他摔倒在地、昏迷不醒。领导和同志们相继赶来,对他进行紧急抢救。当柯棣华苏醒过来,伴随着急促的喘息,艰难地吐出一句话“谢谢大家,请休息吧,我没什么事”,接着又一次昏迷过去。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疾病夺去了柯棣华宝贵的生命,年仅32岁。郭庆兰怀抱襁褓中的印华哭得几次昏死过去。柯棣华没有给她留下一句遗言,怀着未竟之志和亲爱的家人永别了。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柯棣华大夫牺牲在救死扶伤的前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将印华送到北京八一小学读书,为了照顾印华,郭庆兰也随后调入八一小学任校卫生所所长。1964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的印华被保送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然而,就在印华即将大学毕业的前夕,因感冒发烧,在输液时发生了输液反应,抢救无效,英年早逝,这时他还不满25岁。
二十多年前郭庆兰失去了倾心相爱的丈夫,如今又失去了唯一的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不幸?
郭庆兰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柯棣华,依然充满着浓浓的思念:“我一直很想念他。印华在一次医疗事故中去世,我觉得自己对不起柯棣华同志,如果他们都还在世的话,我想自己的生活可能会更快乐一些。他们父子俩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带着丈夫的遗愿 郭庆兰成为中印民间“友好大使”
1958年8月9日,郭庆兰带着丈夫柯棣华大夫的遗愿,首次到印度访问。出国前,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看望了郭庆兰和她的儿子印华,总理语重心长地告诉郭庆兰,要像柯棣华那样,为改善中印两国关系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多做一些民间工作。
郭庆兰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她第一次到印度后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亲切接见,并转达了周总理对尼赫鲁的问候。尼赫鲁对此表示深切感谢,希望郭庆兰经常回印度看看,并向郭庆兰母子赠送了纪念品。她在印度探亲期间,经常应邀去各地民间作报告,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睦邻友好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印度各界友好人士的欢迎。
郭庆兰曾经5次访问印度,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亲切地称她是“印度媳妇”。柯棣华的妹妹们永远把她当成自己亲爱的嫂子。在印度孟买柯棣华妹妹的家中,摆放着柯棣华的白色大理石半身塑像,塑像的旁边就摆放着他的中国妻子——郭庆兰的照片。
郭庆兰离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做“民间大使”工作,同印度政府领导人及民间团体来往日趋增多。2003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时,邀请郭老赴京出席印度驻华使馆举行的宴会,中印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宴会上高度赞扬了这位“民间大使”为中印两国友好所做出的贡献。
2004年6月6日,印度政府邀请郭庆兰前往新德里,参加印中两国政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大会结束后,她在各地一些民间组织和印中两国友好组织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的讲话不断被掌声所打断。
直到临终之前,96岁高龄的郭庆兰老人对来访者依然总是说这样一句话,柯棣华的乐观精神和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一直在鼓舞着我,只要中印两国人民需要,我会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让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传下去。
他是印度人,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像白求恩一样在第一线救死扶伤,最终牺牲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他写的挽词。
柯棣华亲属到柯棣华纪念园扫墓的合影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