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医生王华:很多人很多事让他懂得做人行医的道理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09-24 武汉晚报 赞(4)
分享: 
导读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震 蔡早勤)本报已持续了一周的“乡医之星”报道,让王华一下子名气高涨,一些认识她的病人和朋友纷纷向她表示祝贺:“王华,你现在是名人了。”然而,这些对王华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她依然是每天上班坐诊,下班料理家务、读书,尽量多陪陪儿子。惟一改变的是,找她看病和打她手机咨询的陌生病人增多了。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震 蔡早勤)本报已持续了一周的“乡医之星”报道,让王华一下子名气高涨,一些认识她的病人和朋友纷纷向她表示祝贺:“王华,你现在是名人了。”然而,这些对王华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她依然是每天上班坐诊,下班料理家务、读书,尽量多陪陪儿子。惟一改变的是,找她看病和打她手机咨询的陌生病人增多了。


  “说实话,你们的报道我并没有天天看,我觉得我只是乡医的一个代表,我身边的同事都很敬业。”昨天,她真诚地告诉记者,扎扎实实把业务做好,让病人康复才最重要。

  的确,在王华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很多事给了她太多的启发和影响。

  妈妈叮嘱:“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初中毕业时,王华的中考成绩不够理想,加上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在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选择了报考黄陂卫校。王华坦言,当时报考卫校还有一个原因:爸爸在镇卫生院工作。当时卫生院可以安排职工子女就业。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家穷,你们以后要靠自己。”妈妈文化不高,也经常对王华说,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他们兄妹三人都挺努力,哥哥一直读到上海交大的博士,弟弟也是大学毕业,成为中学教师。从走进卫校的第一天起,王华也暗自发奋,一定要当一名受病人尊重的好医生。

  “爸爸跟我们说话并不多,更多的是身教。”王华回忆,爸爸的学历只是初中肄业,但为了考药师证,抱着字典把文言文的中医书逐字逐句翻译,笔记做得密密麻麻。“我现在做事的习惯,与爸爸一贯认真负责的做事风格有一定关系。”王华说。

  老师教导:“医生对病人亲近,病人就会配合你”

  “真正做了这行,就不是找个饭碗那么简单。”从接诊第一个病人开始,王华就感觉到了责任之大:“病人那样依赖你,你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卫校毕业后在黄陂区中医院实习,一位老中医,该院传染科主任董泽浩深深地影响了她。

  有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乙肝爆发的重症病人。董主任仅戴个口罩,徒手给病人做检查、抽腹水,一天要查房好几趟,和病人热情交谈。病人很感动,说董主任是个好人,不像有的医生,躲他像躲瘟神一样。至今,王华仍记得董主任说过的一句话:“医生对病人亲近,病人就会配合你。”

  昨天,记者提起王华这个学生,董泽浩记忆犹新:“就是那个总爱提问题的女孩子嘛。”他回忆,那批进来的实习生,很多人基础都不怎么好,而且平时也是玩玩打打。但王华很不一样,她基础不错,学习态度也认真,有时中午休息还主动守着病人。

  董泽浩说,王华最大的特点是自学能力强,爱提问题,有些问题他一时答不上来,师生二人就一起翻书找答案。有一次,面对一个帕金森患者,王华比较准确地说出了病症、病因和治疗方法,让一起会诊的医生们大吃一惊。

  王华感叹:“农村很需要既少花钱又管用的乡医”

  王华曾到村卫生室驻点10年。驻点的艰辛,她的丈夫林昭明最清楚。他说,乡间小路崎岖颠簸,遇到下雨下雪更是难行,经常滑倒摔得人仰马翻,药品器具洒一地。有一次王华独自出诊,赶上农田灌溉,沟渠里的水上涨了,她个子小,又背着药箱,一下子就掉进沟里,半截身子泡在水里。最后她抓住沟边灌木,奋力爬了上来,衣服湿了也顾不得换,仍赶到村民家出诊。

  还有一次,西湖村有个渔民清晨5点多就来敲门,说他媳妇要生了。情况紧急,王华背着药箱就跟着渔民出发了。走了1个小时赶到他家,胎儿的头已经露出来了。忙完后,渔民掏出100元给她作为出诊费。王华怎么也不肯接,因为,她看见这家人实在太穷了,渔民上有80岁的奶奶、50岁的妈妈,还有一个女儿,锅碗就放在地上,连个桌子也没有,一年四季的衣服就堆放在床上。

  “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不起病,小病就拖,大病就扛,真的很需要既少花钱又管用的乡医。”王华遇到的贫困患者越多,感触就越多。

  因为王华态度好,技术好,村民们都喜欢找王华看病。出诊路上,她经常会遇到特地在路边等着她的病人。每次她从一个村调到另一个村,都会有村民跟她说:“你莫走啊,你走了我们指望谁啊?”有一位婆婆曾拉着她的手说:“王华,你调走了,我会哭好几场的。”

  王华自律:“一定不做‘鸡蛋医生’和‘问题大大夫’”

  王华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在村里出诊,村民留吃饭要谢绝;衣服打湿了,村民给衣服换也要婉拒。她说,出诊时听到的两个故事对她触动很大。

  有个乡医给病人出诊,病人常会客气地说:“我该怎样谢您呀?”乡医就对人家说:“打几个鸡蛋吃吧。”时间一长,这个医生就得了个“鸡蛋医生”的外号。“十多年前,黄陂农村很多家庭都不富裕,那几个鸡蛋,是人家换零花钱的惟一物品。你吃了,人家怎么办?”王华说。

  王华还听说过一个“问题大大夫”的故事。有一个乡医,见到病人总是说“你问题大得很啊”,然后好多收几个诊疗费。有一次,有个村民捉弄他,躺在地上装病,不停地呻吟,这个乡医被人叫来,他只看了一眼,也没做任何检查,又是那句话:“你问题大得很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从此“问题大大夫”的绰号不胫而走。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老百姓恨这样的医生!为了不让别人背后指指点点,我告诫自己一定不做这两种医生。”王华说,乡医是一代接一代更替下来的,上一代乡医医术好不好,医德高不高,村民都会口口相传,而且越传越广。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