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五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成功举办 专家精彩发言盘点(上)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4-09-28 转化医学网 赞(5)
分享: 
导读
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单位承办的“2014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于2014年9月2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转化医学网作为支持媒体之一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单位承办的“2014医学前沿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于2014年9月2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转化医学网作为支持媒体之一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分子诊断作为目前医疗行业中需求度和关注度上升最快的技术领域,构成了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桥梁。而分子诊断大会则为这一领域提供了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参加本届分子诊断大会的人员近千名,包括该领域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提供相关先进技术的企业代表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分子诊断领域的个人。
  大会第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届大会主席程京在开幕式上精彩致辞,道出分子诊断领域发展的意义与分子诊断大会的价值。各演讲嘉宾也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就目前肿瘤分子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分子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遗传病分子诊断与药物基因组学以及分子诊断新技术与分子诊断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演讲。
  大会精彩报告题目和摘要如下:
  顾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研究员,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标题:肿瘤的防控和分子诊断
 摘要:一、癌症的4P医学:1.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2. 预测医学(Predictive Medicine);3. 个体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4. 参与医学(Paticipatory Medicine)。
  二、4P医学各自的标志物
  三、4P医学面临的挑战:1.人类基因组的镶嵌性;2. 癌症的多克隆来源;3. 癌症是一种系统性调控失衡的疾病。
  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中心主任):
  标题:谈谈有关深度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摘要:基因测序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一般包括:临床的基因检测,健康业的基因指导,工农业的基因运用以及科研导向的研发工作。这一产业发展趋势极为迅猛,如火如荼;同时不适规范的事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2014年2月14日国家药物和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和卫计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被社会简称为“叫停令”),然而,随之而来是行业界和有关领域舆论哗然,思想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实际上,“叫停令”的本意非常好,其宗旨是规范市场。但从目前市场的强烈反弹来看,并不尽人意,一般认为无外乎涉及到两种可能性:一、内容欠周全;二、解读偏过激。为了把问题反映透彻,解决时有的放矢,在此我根据转化医学网报道的同仁(包括分子诊断专家韩健,遗传学专家卢大儒,基因组学专家陈巍)的观点,“民间”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见解进行了必要的综述和适当的讨论。这样,有可能能使咱们理性地面对和解决这一几乎无法回避的问题。
 任善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副教授、科副主任医师):
  标题: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
  摘要:通过人类基因组关连性研究寻找到前列腺癌风险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通过RNA测序来寻找到前列腺癌相关的mRNA,miRNA,lncRNA和融合基因。最后,通过在前列腺癌联盟全国多中心样本中进行验证并应用建立前列腺癌分子诊断的模型。结论:遗传风险评分,融合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在中国人群中可作为良好的前列腺癌分子诊断标记物。我们将在后续的全国多中心大样本中对我们的发现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应用。
  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标题:胃癌诊治的瓶颈与突破
  摘要:相关研究已证实诸多分子和胃癌的发生、发展、治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但是仍然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对胃癌的分子分型进行分类,全基因组分析所得的胃癌分子分型也未能和患者的临床表象相印证。因此,胃癌的临床多样性和分子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何在这鸿沟之上建立有效联系是突破胃癌诊治现有瓶颈的关键。通过前期开展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摸索积累各种患者亚群的临床特征与疗效表型,并通过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样本库,以此为基础对胃癌的分子分型及治疗敏感性进行探究,最终建立胃癌临床特征与分子诊断之间的对应关系,突破胃癌诊治的现有瓶颈。
尚红(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授):
  标题:艾滋病防治领域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摘要:目前在HIV感染的临床应用中,HIV的核酸定量及定性检测应用最为广泛,是HIV辅助诊断、病程监控及预测疾病进展的重要依据;集合核酸检测在早期HIV感染的诊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应用基因扩增和突变分析技术测定和判读耐药相关位点突变是指导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此外,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还可以明确HIV的起源及进化、追踪HIV传播途径及传播链、监测人群中HIV遗传变异趋势、研究新型流行株产生机理等,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如数字PCR、深度测序等逐渐应用到感染者病毒储存库的测定及个体化医疗领域中,并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前景;另一方面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使得miRNA等创新性的生物学标志物不断出现,为HIV感染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曹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标题:肿瘤发生、预后判断及免疫治疗效应的分子标志物研究
 摘要:通过表达谱芯片筛选,发现干扰素诱导基因RIG-I在肝癌中发生了显著的表达降低,并与肝癌患者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因而提出了肝癌预后判断的新靶点。同时,肝癌组织中RIG-I表达较高的肝癌患者对于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疗效,而表达较低者干扰素治疗无效。据此,我们提出了新的肝癌干扰素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分子机制研究发现,RIG-I能够抑制磷酸酶SHP1对干扰素下游效应JAK-STAT信号中STAT1磷酸化活化的负向调控作用,因而增强了干扰素下游效应信号通路以维持干扰素的长期疗效。此外,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RIG-I在肝癌发生尤其是男性高发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RIG-I在男性肝脏中表达较女性低,而RIG-I缺陷小鼠在肝癌诱导模型中肝癌发生和进展显著增加,因此提出了RIG-I在肝癌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抑癌基因作用,而男性肝脏RIG-I表达较低可能是肝癌高发于男性的新的分子机制。据此,我们提出了RIG-I是肝癌预后判断和干扰素治疗疗效预判的新的分子标志物,并发现了RIG-I参与调控肝癌发生和男性高发的作用和机制。
  金奇(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标题: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病原体感染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因此病原体的鉴别成为感染性疾病(包括继发感染)诊断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由于受现有技术所限,许多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抗体组学等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的发展为感染性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标题:代谢异常与肿瘤
  摘要: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肿瘤细胞即使在供氧充足情况下,也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能量,满足快速生长需求,此即为Warburg效应。我们研究发现肝脏实质细胞的TLR4/MyD88信号通路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肝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来源的HMGB1可作为内源性配体,激活TLR4信号通路,诱发早期炎症反应。我们还发现AMPK的磷酸化水平在肝癌中明显降低,并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给予二甲双胍可明显激活肝癌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进而抑制肿瘤的体内外生长,这也提示二甲双胍可能在肝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在分会场及大会展区,分子诊断行业的各知名企业包括博奥生物、ThermoFisher、Agilent、Illumina、Qiagen、Beckman Coulter、Affymetrix、达安达瑞、天根等均展示了其分子诊断方向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此次盛会的成功必将引领分子诊断领域发展和应用的新浪潮,我们可以预见,这一蓬勃发展的技术领域必将促使疾病诊疗研究向临床应用高效转化的明朗未来!
  后续专家精彩演讲请继续关注转化医学网。(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1 条评论
  • 张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