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黄新:24小时+7天+365日=“别嫁医生”
导读 | 365天1500名病人500台手术,习惯晚上12点前不睡觉,习惯憋尿,习惯吃饭不按点,习惯突然“消失”好几天……这种种“症状”拼凑出了一名奋战在一线外科大夫的轮廓。 |
外科医生黄新:24小时+7天+365日=“别嫁医生”
现代快报 2014-09-30 发表评论 分享
编者按:
365天1500名病人500台手术,习惯晚上12点前不睡觉,习惯憋尿,习惯吃饭不按点,习惯突然“消失”好几天……这种种“症状”拼凑出了一名奋战在一线外科大夫的轮廓。他微笑戏称“千万不能嫁医生!不然到时家里的事情都得交给你”;他坚定表示:“如果我儿子真的想做一名医生,我会支持他”;他自信阐述:“‘技术’、‘自信’和‘沟通’是解决医患矛盾的主要办法”。他就是今天采访的主人公——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在读博士黄新。
作为本文的记录者,我们希望通过“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系列报道”,通过我们采访过的一个个医生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鲜活形象,可以让整个社会更加了解医生这个行业,可以搭建起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进一步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宽容、和谐、平和的医疗环境。
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黄新在给实习医生讲解片子。
虽然事先已看了黄新医生的简介,也关注了他的微信,看到他“中秋连值3班”、“又是一夜”等一条条状态,早有所了解。但记者认为黄新医生仍然是我们做人物专访以来,最难约访的一个对象。采访时间原定于8月初,但得到的却一直都是“对不住忙着呢”、“哎呦,那时我要做手术”、“周末得上班”等等的回应,约不到人。而终于定于9月16日早上进行的采访,也在原定时间上推迟了几个小时才得以进行,原因是“临时有手术”。
谈自己
24小时+7天+365日=“别嫁医生”
9月16日临近中午,记者才得以见到约定的采访对象——黄新医生。一见面,黄医生就连连表示抱歉。
“本来今早可以按照约定时间的,但临时有台急诊手术,所以不得不让你们又等了几个小时”黄新语速极快的说道。
记者获悉,在采访前黄新才刚值了一夜的班,紧接着早上又接了台急诊手术,而此时站在记者面前的黄新,眼里稍带了些红血丝,但步伐却稳健而疾速。他匆匆褪去白袍,正准备接受采访时,对面的值班室又喊他过去说着什么事情,记者只好在科室门外等候。此时,护士长从旁边探出头来,当知道记者的来意后,笑着说道:“黄医生是我们院里最帅的医生,技术也是最好的,就是太忙了,你又得等了。不过,还请你好好和他聊聊,他人可好了。医生和患者们都很喜欢他。”
原定于早上9点的采访,在历经种种“波折”后,终于在下午1点得以开始,而和大部分医生一样,“忙”成为了黄新生活的主旋律。
“您说话语速很快啊,走路也很快,是性格使然,还是职业使然呢?”
“可能和工作有关吧,有点忙。感觉一天时间不够用,能快就快了。我有时候上街买东西,比如买裤子,也是速度去商场选好,一次性买好几条一样的,省时间。”黄新指了指腿上的牛仔裤,自嘲地笑笑。
“那您昨晚值班了,早上又手术了,下午应该可以回家休息了吧?”记者又问。
“怎么可能,下午还是得去医院的,我们这班都没时间,”黄新说道:“我们一天24小时都是工作状态,一个电话过来,无论半夜还是在外,都得赶来医院。”正说着,黄新的电话响了起来,听对话是一位患者的来电,他细心地听着,逐一解答。
“我似乎有十年没有公休过了,更别说什么周末,就是在家也是随叫随到呗。”黄新笑说,“我粗略地算了下一年365天,我大概要看1500多名病人,做500台手术。家人有时一周都见不了我几面,在家有时候闪一下就不见了,然后好几天都不在,我妈时常以为我出什么事情了呢!”说到这里,黄新爽朗地笑出声来。
“当医生好啊,救死扶伤,应是值得尊敬的职业。”听到记者这样说,黄新打趣道,“千万别!你还没结婚吧?可千万不能嫁医生啊!不然到时候家里的事情都得交给你,一天到晚也说不上几句话。”
“那您是怎么想当医生的呢?”记者又追问。
“我爸爸是医生,我从小也喜欢呗。”黄新回答地很简单,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谈家庭
父亲+自己+儿子=“医”脉相传
黄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名退休的老中医,如今已被返聘,还在这条“救死扶伤”的路上继续干着。
“干了一辈子医生,老了也不习惯闲着”黄新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黄新坦言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最深,“他那时候很忙,几乎没时间管我,饭也没时间做,只好天天带我去一家馄饨馆吃,吃得我童年的记忆就只有馄饨了!”高中毕业后,黄新特意报考了父亲曾经就读的咸阳医学院,“怎料一不‘小心’成绩考得很好,就到西安来上学了”黄新幽默地笑说。
记者获悉,黄新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而他的太太也是一名医生。
两个人由于工作忙,只好将孩子交给奶奶带。而当谈到这样会不会导致孩子与自己的关系生疏的话题时,黄新表示,他自己已经在努力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了。
“可能男孩都会比较崇拜父亲吧,我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总喜欢在班里说我爸是医生,并且总是将我当作他的榜样。我曾经问他长大想做什么,儿子说要当医生,我故意逗他说,我已经是医生了,你不许当医生。小家伙立马反驳我说,那爷爷也已经是医生了,为啥你还要当医生?”当讲到自己的儿子时,黄新的语速变得慢而温柔。
“那您会支持他长大当医生么?”记者问道。
“如果他那时真的这样想,我会的。”黄新说。
谈医患
技术+自信+沟通=越来越好
200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4年获西安交大首批国家统招外科学临床硕士学位;
2006年起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腹腔镜中高级手术学习班学习;
2008年作为陕西省首批赴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被评为西安市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09年开展西安市首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2011年获得首届“陕西省腔镜技能大赛”全省第一名、一等奖;代表陕西参加“第一届中国腹腔镜技能大赛”取得抓持传递单项第一名,获得卓越奖和优秀奖。
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
2014延安大学临床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这一个个以时间为轴“编织”起来的简历,之于黄新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次次的挑战和积累,一次次技术的熟练和升华,一层层自信的累积。
谈到医患关系,黄新不止一次的提到三个词:“技术”、“自信”、“沟通”。
“如何能够让病人充分的信任医生?最主要的就是要自信,但自信的前提是要有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黄新表示。
记者获悉,2006年黄新开始学习腹腔镜手术,当时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临床观摩。“可是光看不行啊 ,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动手去练习,这样才能熟练”黄新说道。于是随后黄新就自己通过视频学习各种技能,通过在器械上练习缝合打结,黄新伸出满是老茧的两只大拇指打趣的说道:“看,这就是我练习时留下的‘产物’”。
当提到前段时间发生的因“羊水栓塞”事件而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时,黄新认为,及时和详细到位的沟通是缓解医患矛盾的必要条件。但往往由于医患之间对于医学知识掌握水平的不对等,导致了医患之间矛盾升级和加剧。“沟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我们和病人之间医学知识的不对等,而此时如果医生能够将医学方面比较专业、深奥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式让病人充分了解和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了解到,黄新绝大部分时间除了做手术就是和病人沟通,“会看病症,还得会管病人”这是黄新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黄新表示,练好“技术”是为了救治身体病伤,但“沟通”可以安抚病人心灵上的惶恐、疑惑或者不良情绪。“要自信满满地,一遍又一遍地,坦诚地与病人沟通,这样患者才会信任你,而不是觉得你是为了让他多花钱”,黄新告诉记者,自己有时候可以在危重病人身边静静地坐上两个小时,一面守护,一面观察病人的病情。
而对于媒体上总是报道的关于医务工作者被打的事件,黄新表示,虽然眼下是有点艰难,但他相信会越来越好,等到自己的儿子当医生时,应该早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采访结束时,黄新提及到恩师对自己的教诲:要当个好医生,必须要先习惯晚上12点前不睡觉,习惯憋尿,习惯一站就是数十小时,习惯吃饭不按点,习惯从家里人中突然“消失”好几天……
黄新简介:
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在读博士。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腔镜外科分会委员。
1995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西安交通大学首批国家统招外科学临床硕士学位。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医德高尚奖、优秀带教老师。
2008年作为陕西省首批赴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被评为西安市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1年获得首届“陕西省腔镜技能大赛”全省第一名、一等奖;代表陕西参加“第一届中国腹腔镜技能大赛”取得抓持传递单项第一名,获得卓越奖和优秀奖。2014延安大学临床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长期从事普通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精通肝、胆、胰、脾、胃肠、乳腺、甲状腺、疝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急、危、重病人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6年起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腹腔镜中高级手术学习班学习。2009年开展西安市首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擅长腹腔镜微创胆囊、胆道、结直肠、疝等手术,胃、结直肠肿瘤规范化切除手术,甲状腺、乳腺肿瘤根治手术。
主持一项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参与三项省、市级自然基金项目研究。在国家级、省市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