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诺贝尔奖:毕生荣耀,奈何来迟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4-10-06 果壳网 赞(2)
分享: 
导读
当年阿尔弗雷德 · 伯纳德 · 诺贝尔以他自己名字创立诺贝尔奖时,他在遗嘱中规定把该奖颁给前一年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关注奥斯卡、艾美奖或普利策奖的人而言,这都是个看上去简单合理的规定。

图一:投影显示为 2011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拉尔夫 · 斯坦曼,图为斯坦曼的亲属在其生前任职机构洛克菲勒大学就获奖发表感言(Seth Wenig/Associated Press/nytimes.com)

  (文 / LAWRENCE K. ALTMAN, M.D.)当年阿尔弗雷德 · 伯纳德 · 诺贝尔以他自己名字创立诺贝尔奖时,他在遗嘱中规定把该奖颁给前一年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关注奥斯卡、艾美奖或普利策奖的人而言,这都是个看上去简单合理的规定。
  但偏偏就是这个规定,日后成了招致麻烦的根源。今年也不例外—— 2011 年 12 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之上,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给了一位亡故人。
  个中纠结,是诺贝尔——这位在 1896 年去世的瑞典实业家及甘油炸药的发明者无法预见的,但溯其根本,问题还是系于他的一纸遗嘱之中。在这份遗嘱产生的时代,慈善事业并非寻常,国际性奖项也尚属新鲜之物。
  诺贝尔的遗嘱以甘油炸药般的威力冲击了瑞典。他的继承人以及瑞典当局试图违背这份遗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将诺贝尔的财产保留在瑞典,而不是分散至世界各地。
  1901 年的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未曾出席;在那之后,历届颁奖典礼上都能见到瑞典王室的身影。瑞典能跻身一探世界科学前沿风光,诺贝尔奖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这份遗嘱的缺陷跟它的开创性一样大。


  阿尔弗雷德 · 伯纳德 · 诺贝尔(nytimes.com)
   满是漏洞的伟大创举
  诺贝尔本人在其研究领域里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冒险家,他一生未婚、体弱多病。由于无法相信律师,他在没有法律顾问的情况下亲手写下了自己的遗嘱。他从未咨询过自己的产权执行人或是委任信托机构来执行奖项的颁发。
  事实上,他指名继承遗产的组织根本就不存在,而遗嘱执行人不得不建立一个基金会来评选奖项得主并发放奖金——也多亏他们多年来的妥善经营,当初诺贝尔总共 950 万美元的遗产,现在能够支撑起每年颁发的奖金,其中一项就有 150 万美元。
  在没有任何参照指导的情况下,基金委员会从头开始,制定了一年制的选拔程序,并在与梵蒂冈选教皇相媲美的保密程度下执行。
  诺贝尔未曾说过为什么他想要嘉奖那些在前一年时间里 “做出最重要发现” 的科学家。但可以推测,他想要奖励的是当下的创新,而不是追奖给诸如伽利略、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奠基人)、维萨留斯(近代解剖学奠基人)等几世纪以前的科学家。
  困难重重的遗嘱执行
  但遗嘱与科学常常相悖。一年的时间限制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发现在其价值得到重视之前通常需要经过时间的过滤。在经历了一些错误之后,诺奖委员会放宽了规则。
  大概是为了避免遇到 “伽利略” 问题,委员会规定诺贝尔奖只颁给尚在人世者,这项规定于 20 世纪 70 年代正式订立(同样,诺贝尔奖基金会将遗嘱解读为每个类别的奖项最多可由 3 人共享)。
  但 “不得颁给逝者” 这一规定迄今已有数次破例——最近这一次就在 12 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给了拉尔夫 · M · 斯坦曼(见图一),以奖励其 1973 年发现在免疫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树突细胞。(详见果壳网解读文章 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研究介绍 )
  斯坦曼医生在获奖前 3 天(即 9 月 30 日)因胰腺癌病逝,享年 68 岁。


 图二:[左]瑞典诗人埃里克 · 阿克塞尔 · 卡尔费尔特。卡尔费尔特在 1918 年获奖时考虑到自己诺委员会成员身份而拒绝领奖。到了 1931 年再次获奖时,他已于当年 4 月去世。诺委会最终把这个奖颁给了他,解释说他在被提名时尚在人世(图片来源:harryjolivet.tumblr.com)[右]瑞典外交官达格 · 哈马舍尔德。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舍尔德在 1961 年前往非洲执行公务的途中因飞机坠毁而身亡。他此前已获得在奥斯陆颁奖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诺贝尔奖:辛苦遮掩,结果其实已昭然
  诺贝尔奖评选始于秋季,委员会会邀请专家来提名,到次年 1 月 31 日截止。在保密情况下,将有数百名被提名者经过筛选进入第二轮;委员会成员会跑到世界各地听取被提名者的演讲,并从同事那里悄悄收集信息。在夏天过后 10 月初,委员会就会最终投票推荐人选。
  执行规定中并未明确在被提名者已去世的情况下,各方有通知诺贝尔委员会的义务。另外,如果委员会要核实看看最终得主是否尚在人世,则调查会破坏选举的保密性,相当于给最终得主所在机构或者媒体以暗示。
  候选人本不该知道他们是否会被提名,但科学家和学者也跟普罗大众一样会八卦。有出版机构会对诺奖得主进行预测——通常都猜不对。一些重要研究机构的领导则会发布通告,称麾下某某某凭其才干完全具备得奖资格,还顺道附上电话号码,好在通告应验之时让记者可以在凌晨 5 点 30 分致电 “叨扰”。


  图三:1996 年,哥伦比亚大学 82 岁的威廉 · 维克里在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接受记者采访。维克里 3 天后即去世,他身后被授予该奖(图片来源:columbia.edu)
  许多诺奖得主和落选者都知道自己被提名,这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对于获奖者而言,唯一的惊喜之处仅在于他们得知获奖的确切年份是在这一年而不是在别的时间,因为他们之中少有人知道最终的获奖名单。(其中奥妙,看看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佩尔穆特获奖感言 就知道~ )
  被提名人通常不会在被提名的第一年就获奖。落选者需要每年都被重新提名以作进一步考虑。由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的保密性,那些在被提名之后几个月里去世的人的名字不太可能公开。这个秘密要等 50 年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档案公开以后才能揭晓。
  斯坦曼医生的情况,由于诺奖的授予是具有诚意的且情况极为特殊,因而基金会仍维持评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戈兰 · 汉森(Goran K. Hansson)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类似的情况发生时间间隔很长—— 110 年发生一次——因而不必改变规则。
  最近获奖的科学家年龄正在攀升,因此类似情况可能不到 110 年就会再次出现。然而,没有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怎样避免一个过世候选者的家人、财产机构或是提名机构为了得奖而隐瞒死讯呢?这类推测——最近几月在网上被不断重复——可能看起来不公,甚至刻薄。汉森则驳斥了这种推测,认为它是 “荒谬的” 。
  不过,汉森坦诚诺委会可能在下一次会议上考虑进行改变;一种可能是保留获奖通告直至诺贝尔奖官方在那通有名的通知电话中听见得主的声音。
  但汉森说: “我不确定媒体是否接受这种情况。”
  本文编译自《纽约时报》网站 2011 年 12 月19 日文章 Honor of a Lifetime, Arriving Too Late. 作者是 LAWRENCE K. ALTMAN, M.D.
  文章题图: cmu.edu(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