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程京们的烦恼
导读 | 国内生物技术企业创新产品从最初想法雏形到最终应用到患者,需要连闯研发关、注册关、准入审批关、物价关、医保关等重重“关卡”。不创新没有核心竞争力,创新了又没有市场存活力。“程京们的烦恼”挥之不去。 |
国内生物技术企业创新产品从最初想法雏形到最终应用到患者,需要连闯研发关、注册关、准入审批关、物价关、医保关等重重“关卡”。不创新没有核心竞争力,创新了又没有市场存活力。“程京们的烦恼”挥之不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我们的国家不能再错失机遇,要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来鼓励企业创新,完善政策配套,让关系到14亿人生命健康的生物医学技术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把一些疾病规避掉,但是这个事情一定要有政府支持: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者纳入医保。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基本依赖于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而医疗器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市场运作必须由大型企业实现多品种生产方式承担。因此,发展中国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应当成为重点方向加以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如果能使生物新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相关法规不断完善且有大量资金的长期投资,那么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是很有前途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任何一项先进技术的问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而不能只成为商业利益追逐的场所。
《别让创新火种陨灭》
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为其保驾护航和助推的政策“进化”却颇有些因循守旧和力不从心。不幸的是,真正重大的创新恰恰是诞生于这些行业。
《“小豆丁”成长记》
我叫“小豆丁”,从一出生,我就获得了实验室里所有研究人员的关心与呵护。其实,我还有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名字——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但实验室的叔叔阿姨都习惯叫我“小豆丁”。如果从拿到“出生证”那年开始算,今年我已经5周岁了。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诞生之前,我在博奥生物的实验室,已经被研究人员们反反复复“折腾”了3年。
《物价审批:跑断腿、望穿眼》
一边是医疗器械企业的成熟产品和技术,一边是医疗机构望眼欲穿的临床需求,看似能够顺利缔结的“姻缘”,却因为繁琐的物价审批使两者遥遥相望。这正是当前医疗器械企业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等不起耗不起,市场欲迎还拒》
随着基因芯片等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诸如先天性耳聋、地中海贫血等多数遗传缺陷疾病能够做到可防可控。然而,这些新技术受制于政策法规滞后、市场准入和认识等方面的挑战,目前还未能实现在临床上的大规模使用。
《想说“入保”不容易》
尽管人们对于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控纳入医保体系抱有诸多美好想象,但医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仍处于“初级阶段”,可以说,“想入保不容易”。
《被光荣与被歧视的民族品牌》
医疗器械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民族品牌企业一直背负着“打破进口垄断局面”、“降低医疗费用”、“在医疗设备使用上不再‘受制于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同时,民族品牌的繁荣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国人的健康数据不至于流失海外。也正基于此,民族品牌不断地被冠以各种光环和荣誉,沐浴在“被光荣”的阳光下。然而,这些“被光荣”的民族品牌,却有着另一番难言的辛酸与无奈。国内大型医院不待见、招标被压价、进入医保难,一面“被光荣”,一面“被歧视”。
《“三超”烦恼惹人忧》
当前,外方企业占据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七成以上的市场。“选国产”还是“用进口”?站在医疗器械发展的岔路口,正在迅速崛起的国产品牌原以为只要奋起直追,让自己变得强大,就能够在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上站稳脚跟。“国产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有很大提高,在生物医用材料、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大型医用影像设备等方面都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突破。”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所长刘毅在接受《科学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国产医疗器械和进口医疗器械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有些技术已经不亚于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诡谲莫辨的市场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政策、观念、营销手段等多方面的因素,尤显稚嫩的国产品牌正在遭遇着一些摸不清、看不透的烦恼。
《他山之石——美国的LDT模式》
虽然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之路面临诸多烦忧,但就全球范围而言,不少国家都对创新性技术和产品采取以正向鼓励为原则的适度监管。美国的LDT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政策改进记》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低到高建立了完备的体系。通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中低端医疗器械生产基础。随着电子生物产业的发展,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技术结构,产品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摆脱创新束缚 方能轻装上阵》
企业在经受了巨大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将创新药物、产品研制出来后,却因创新药物、产品等配套政策缺乏而陷入“泥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