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基因改变特点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4-10-20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相关致病基因在正常人和患者之间的区别以及检测方法。

日本人群的发病率约为O.6/10万人口,其他种族及人群罕见。目前DRPLA的疾病基因已被克隆,发现位于染色体12p13.31区域内的DRPLA基因中的一段不稳定三核苷酸序列(CAG)n的杂合性扩增是DRPLA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正常等位基因为7~34次重复,DRPLA等位基因为49~88次重复。
  Smith等(1958)首先发现一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存在严重的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萎缩。 Naito等(1972)首次报道了两个以肌阵挛性癫痫、痴呆、共济失调和舞蹈手足徐动症为特征的日本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mith(1975)根据患者的病理改变特点将该病命名为“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除Smith的首报病例和高加索人、非洲人中发现的个别散发病例外,绝大部分DRPLA家系来自日本。随着DRPLA疾病基因的克隆和(CAG)n扩增突变检测研究的开展,目前已在欧洲和北美相继发现DRPLA阳性家系,它不再像过去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为日本人群所特有。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人群基因检测研究仍未发现DRPLA阳性家系及散发病例报道。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与其他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突变疾病一样,传统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不能完全解释DRPLA中的遗传现象,包括多变的发病年龄、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看似“散发”病例的出现、基因剂量效应和减数分裂影响等。遗传早现是指子代较亲代发病年龄提前,临床症状加重。它在父系遗传中尤为明显,本病父系遗传每代可提前26~29年发病,而母系遗传每代提前14~15年发病,这与精子的扩增(CAG)n结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极不稳定有关。部分患者以“散发”形式出现,但在对其家系成员进行DRPLA基因检测时发现,部分家系成员由于含有较小的扩增型(CAG)n(n在49~57之间)而尚未出现DRPLA的任何症状及体征;患者由于获得更大的扩增突变片段,较早出现了症状。因此,对于临床遇见的“散发”病例,必须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均进行仔细的检查(包括基因检测),以进一步了解“散发”病例的确切分子机制。


由于DRPLA疾病基因(CAG)n重复数在正常人和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没有重叠,因此选用合适的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可作出准确的基因诊断。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含有DRPLA基因(CAG)n结构在内的PCR扩增片段,如果其中有或至少有一条PCR产物片段大小超出了正常范围,则可诊断为DRPLA患者或症状前患者。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正常人DRPLA两条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均在7~34次之间,而患者至少有一条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在49次以上,至少在51~88次之间。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