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社区医生的一封信
导读 | 曾有人对我这么说:“病人是医生成长的食粮,当你进一个三级医院工作,只要你不怕吃苦,20年后你肯定能磨练成为独当一面的牛医生;当你进入一个社区医院,就靠现在天天干的那些事,过20年你还是那个屌样。”
|
曾有人对我这么说:“病人是医生成长的食粮,当你进一个三级医院工作,只要你不怕吃苦,20年后你肯定能磨练成为独当一面的牛医生;当你进入一个社区医院,就靠现在天天干的那些事,过20年你还是那个屌样。”
2013年夏,我作为北京某三甲规培完成的第一批硕士全科医生到社区医院就职。到岗后,为了考验我的能力,病区主任派我独立值夜班。
说巧不巧,第一个夜班到下半夜,一名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血压陡升,面色青紫,濒临死亡。被护士用电话叫醒的我,冲进病房,查看病人、对照病史后,确认面前的病人是急性心功能不全发作,于是我立即把病人拉起来改为坐位。
但是,我发现患者身边只有一根鼻导管吸氧后,于是,立即招呼护士给患者“面罩吸氧,4L每分”,结果得到的回答是“这里没有吸氧面罩”。
曾经在急诊轮转的我,反应不能说不快,立马抓起患者床头柜上的一个一次性杯子,用白大褂口袋里的刀片在上面开了个大窟窿,然后把鼻导管塞杯子,用胶带把杯子扣在患者嘴上将氧流量开大,临时客串了一把吸氧面罩。
没有常用的药物,没有合格的吸氧设备,没有辅助科室帮忙检查检验,只能靠自己的体格检查、读心电图和判断一切情况决定所有决策——我硬是顶住了这一切,带着护士在深夜里花了1个多小时把这位病人救了过来,稳住了病情。
可令我吃惊的是,家属在签收病危通知时,我曾建议病人家属转诊到三级医院,家属却拒绝了,理由是“社区医院床位很难得到”。原来,许多社区医院的患者被转诊出去后,往往只能在上级医院如同集中营一般的急诊科里呆着而已。曾经经历过几次这样所谓转诊的家属,也就学乖了,宁可签字让病人死在社区医院,也不愿去上级医院受那份罪了。
在这家社区医院,我们经常会接到各种不符合实际的调查任务。即便如此,每一个社区医院还是每天这样在鄙夷中运作着。住院部三天两头接收着各上级医院不愿沾手的烂病人,用少得可怜的设备和药物拖着一个又一个没有什么生活质量的患者性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备的临床药物、检查设备,即使拥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社区医生也难以施展。社区医院的明天,我只希望能做到4个字:人尽其才。
(南方周末《一封社区医生的来信》作者:上海某社区医院 魏华)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