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记者的医务岗位体验日志
导读 |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是有关“医患矛盾”这四个字的新闻,总是能轻易登上头条。在这些报道中,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医护则直言工作苦、工作累。而由于医疗诊治技术含量高等因素,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医患矛盾”中的孰是孰非往往很难判断,甚至会产生一些猜测性的误解。 |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是有关“医患矛盾”这四个字的新闻,总是能轻易登上头条。在这些报道中,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医护则直言工作苦、工作累。而由于医疗诊治技术含量高等因素,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医患矛盾”中的孰是孰非往往很难判断,甚至会产生一些猜测性的误解。
为了让公众能够深入医院,体验医务工作者的苦与乐,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从2013年起,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开展了“相约守护”医院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医院,体验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日前,本报的两位记者就分别到北京市首都儿童研究所附属医院和北京老年医院,进行了一日体验。
——编者
早上7:30,当我依约来到首都儿童研究所附属医院时,虽然还未到门诊时间,但医院的各个科室都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准备。上午病房,下午门诊。穿好白大褂,带上白口罩,我便来到了今天要体验的岗位——血液内科。
给予希望———病房里的“医者仁心”
“昨天输液之后指标已经下去了,但还是不爱吃东西。”“这两天用不用加大剂量?今天还要做骨穿吗?”“昨天晚上有点发烧,是不是情况不太好?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血液内科的病房里,主治医师曹静安静地站在一旁,认真倾听着每一个患儿家长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问题,她都会做出简洁且清晰的回答。好不容易等她走出一间病房,我才有机会上前说明来意。
因为同是80后,我和曹静很快便熟络起来。“我上午的工作主要就是巡查病房,也会协助做一些检查。你先跟着我走一圈吧,一边走一边给你介绍我们科室的情况。”曹静带着我穿过走廊,告诉我血液内科主要承担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白血病、实体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疾病诊断和治疗。一路上,孩子、家长、医生、护士来回穿梭,让这个本就条件有限的住院区显得有些拥挤。“你有没有发现,儿童病人不同于成年人,每个都需要家长全天陪伴,一张病床要睡孩子和家长两个人,所以这里就特别‘热闹’。不过这些家长都非常不容易,很多是辞了工作专门照顾孩子的。”
随着曹静走进病房,只见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内,挨挨挤挤地放了5张病床,每张床上都有一位抱着孩子焦急等待的家长。有大一些的孩子一见到曹静就扑过来,叫着“曹医生好”。曹静则会拍拍孩子的头,亲切地问问他们今天的情况。因为要接受放化疗,这里的孩子几乎个个被剃了光头,样貌也变得颇为相似。可曹静却能准确地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还不时和他们嬉笑两句。“得血液病的孩子,在这里住院一两年是常有的事,所以他们每个人的情况,我都非常熟悉。”曹静说,这里的孩子大都聪明懂事,作为医生,自己除了给他们治病,帮助、安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药物的治疗是给了孩子们康复的希望,那么医生的几句劝慰则是给了他们和疾病战斗的勇气,也给了家长坚持下去的理由。
一圈病房走完,曹静才有时间向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内容。“一般是7点左右到办公室,花几分钟时间梳理今天需要准备的工作。然后去护士站调阅分管病人的最新情况。8点左右,科主任、主诊医生、住院医生集体查房,了解病人情况、情绪、分析病情。之后如果还有其他检查或者治疗,也会配合。”曹静说,儿童病患和成人患者不同,病情变化快,所以她一个上午基本会在病房不停地巡查,以便及时排查和解决问题。
谈话间,护士通知曹静有孩子要做穿刺,请她过去帮忙。“得血液病的孩子需要化疗,每隔几天就要做一次穿刺以了解化疗的效果。穿刺非常痛苦,不仅对孩子,对医生也是一种考验。”治疗室里,曹静一边扶住孩子固定他的身体,一边出言轻轻安慰着,告诉他要勇敢,只要再坚持一下就结束了。一旁进行穿刺的医生则动作飞快,且尽量放轻手法,以减少孩子的痛苦。曹静告诉我,大一些的孩子还好,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每次治疗时都会哭闹,她只能抱着孩子尽力减少他们的动作,一次治疗下来,孩子哭得满脸通红,她也是一身大汗。“可是没办法,谁让咱是儿科医生呢。”曹静笑笑说:“这些孩子那么小,可他们的生命又是如此脆弱,如果不治疗,他们都离死亡太近了。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再拉他们一把,用尽一切办法延续他们的生命。”听她这样说,我不禁为医护工作者们的“医者仁心”而动容,因为它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一个上午,一直跟着曹静的我没有看到她坐下休息过一分钟。眼看墙上的挂钟走过中午12点,她嘱咐我先去吃饭,自己却还在病房里忙忙碌碌。我问她是不是天天都这么忙,她说:“今天的工作对于我远远算不上忙绿,平时这时很多医生还在手术或出诊。一会还有一些记录和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要做,吃饭,等有空了再说吧。”
给予良方———门诊里的“医者仁心”
下午1:00,我来到门诊楼,准备跟随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师晓东体验门诊工作。
师晓东主任的诊室只有十几平方米,两张办公桌、一张诊察床以及一个柜子就是这里的全部家当。因为上午外出开会,师晓东主任从外面赶回医院时距离下午的门诊时间已经不多。但她顾不上休息,还是先去了病房。等她从病房赶到门诊,出诊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看着门口焦急等待的病人,师晓东主任顾不上打上一杯水,便赶紧打开电脑开始叫号。“水不打就不打了,反正也没时间喝。”虽然身体和神情略显疲惫,但当她一坐到诊疗台前,那份精气神带给人的却是一种踏实和自信。
由于儿科医院的特殊性,来就诊的婴幼儿大都自己不会表达,也不会配合,因此只能通过父母或家长的描述来了解病情。而要发现病因,还得基于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在一旁默默观察着师晓东主任的言行举止,发现她无论对待哪一位患者或家属,都是面带微笑,平心静气,诠释着何为“医者仁心”。
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三个月大的婴儿前来就诊,师晓东主任一看就诊断出是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孩子的病不能拖了,赶快住院吧,不然发生颅内出血就麻烦了。”看着孩子的父母似乎还有些犹豫,师晓东主任一边耐心地告诉婴儿的父母,如果这个孩子不及时治疗会如何,一边让孩子父母放心,并马上给住院部的医生打了电话,让他们先把应急的药物准备好,一旦孩子住进去就能及时得到治疗。“一般我们都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治疗方案,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尽快安排住院,如果实在有困难,也可以先在门诊治疗,但考虑到孩子的情况,我们也会尽量劝家长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师晓东主任说。
“别耽误了孩子。”这是一个下午以来,师晓东主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得到诊治,4个小时的就诊时间里,师晓东主任没有喝过一口水,因为怕去洗手间而耽误给病人看病;她很少离开诊台,因为怕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她很少抬头看周围的人,因为怕分散注意力而错过观察患者的每一个细节……像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大多数时候,师晓东主任都在重复着类似的动作:在电脑上刷一下挂号单,看看化验单,一边听家长描述病情,一边在电脑前操作,之后叮嘱家长如何用药。一个下午,师晓东主任一共看了30多名病人。
短短一天时间的医院观察体验结束,我所看到的现实生活中的医生和患者,并非“新闻头条”里的剑拔弩张,而是相互温暖着彼此。我想:身为医者,以仁爱之心,体谅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心情;患者和家属,则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信任、支持和配合医生们救死扶伤,让医生有尊严地工作。如果双方都能如此,又何愁没有和谐的医患关系呢?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