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医疗业也需要“4S店”
导读 |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他认为传统的大医院做治疗,而民营医院和二级医院包括中医院应该朝做康复、做服务、做医疗业的“4S店”的方向发展。 |
中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一半以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现在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201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召开。“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长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家、高级白领心血管患者不断增多。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业高管的健康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者为55%,血脂异常率为全国平均血脂异常发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为全国成年人脂肪肝发病率的3倍以上。如果没有科学的血管健康管理,这些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极高。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出生于医学世家。1987年,他从美国回国,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如今还会去国内几百家医院会诊指导。但多年下来,他发现心血管疾病从医疗模式,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而被称为“焦虑的专门器官”——心脏,其疾病往往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更大。因此,相比治疗方法的进步,他更看重心脏康复和“双心门诊”的推广。
尽管年近七旬,但他身体矫健,语速很快,思路十分清晰。在长城会开幕式上,胡大一宣布下届大会主席将由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担任。在卸任之际,胡大一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南方周末:据说现在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是这样吗?
胡大一:是的,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一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所以心血管病往往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很高。
南方周末:患者有什么变化吗?
胡大一:得心血管疾病的年纪明显提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患者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心肌梗死患者都不到五十岁,且以男性居多。
南方周末:怎么看现在得心血管病的这个群体?
胡大一:我一直说这是一个“堰塞湖”:“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一边是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用很高的成本,比如很贵的支架、起搏器、药物来维持一些患病群体,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进入到这个“湖”里。尽管我们的人均寿命和欧美相差无几,但我们的健康期望寿命男性只有四十岁,女性只有四十八岁,这意味着,至少有二十年我们是带病生存的,发达国家只有十年。我们的企业家非常爱惜自己的汽车,定期去4S店做清洁、定期保养、定期检修,却从不对自己的心脏进行保养,很多患者心血管问题做了支架,出院后还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注意复查保养,结果血管又堵了。
南方周末:上世纪90年代初,您就开始推广冠心病介入疗法、支架技术,现在怎么看?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大多数不是先天性的,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其实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已经不能逆转为原来的健康状态,支架治疗只能是多害相较取其轻。现在我们医院越来越大,检查设备越来越多,支架手术越来越多。冠心病的支架手术,十年前是每年两万例,2013年是四十多万例,今年将突破五十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支架手术最多的国家。我常说,把我们的医院比喻成是卖汽车的,卖了之后就不管了,没有售后服务,病人回家后,没人帮他保养维护。患者经常是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搭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南方周末:你把数字都记得那么清楚。对于医院来说,手术例数多就是业绩吗?
胡大一:当然是。现在的医疗模式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每个医院都在宣扬毛收入多少,手术例数多少,仪器多少,支架数多少。公立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且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南方周末:这会产生哪些问题?
胡大一: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都用到了心脏问题发生后的急诊救治和手术上了,病人反复住院、反复造影与介入治疗以及高手术费用,这会造成一部分过度医疗。从而导致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及患者对医疗结果的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心脏事件后的康复与二级预防体系基本缺失,且缺乏医保支持。
南方周末:过度医疗没法避免吗?
胡大一:客观的说,由于医学的未知状况,我们还很难完全避免不必要的诊疗和治疗。其次,西医是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容易忽视病人的心理问题。我就遇到一个31岁的女病人,胸闷气短来看心脏。一开始,医生让她CT、造影做了一堆,什么都没查出来。后来,我和她聊了发现就是因为焦虑导致的。如果缺乏对心理影响生理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对生物技术的过度迷信,依赖检测设备和结果。
南方周末:现在病人的困惑与不满主要在哪儿?
胡大一:现在有三类病人都活得很痛苦。第一种,不需要做支架手术的做了支架。这种病人肯定感觉不好,不舒服。第二,即使支架做得很好,很成功,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康复保健,病人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对疾病不了解,即使放了支架,病人会很纠结,担心支架会出问题,患者会出现很怪的行为。比如有个患者睡觉前,会觉得支架在叮叮咚咚作响。医生会说,怎么可能有问题?支架贴在血管壁上,不可能响动。这个患者不停地去看急诊,觉得自己又犯病了。最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濒死感,再度入院。第三类是一些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问题,做不了支架,搭不了桥的病人。他们总是忧心忡忡,觉得内科外科都帮不了自己,肯定没救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南方周末:心理会有这么大影响吗?
胡大一: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心理。一个人精神不行,整个免疫功能,心理防线就全崩溃了。所以心理处方非常重要。上面我说的几个患者,都是对支架机制不了解产生的焦虑,焦虑到极致产生了惊恐。要知道,心理和生理是互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转化为生理的表现,进而加重病情。最近有一个从成都来找我的病人,因为放了支架不敢坐飞机,宁愿坐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其实不可能出事的。我和他说,你回去千万别再坐火车了,出事我给你担保。如果医生能从心理角度为患者着想,说服患者,让患者安心,就会好很多。
南方周末: 2012年,您卸下北京人民大学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民营医院,是想改变什么吗?
胡大一:我一直想做“双心”(heart & Mind)服务,希望看一个病人,同时看心脏,也看心理,但这么多年我在公立医院很难运作,因此想在和睦家做了一些尝试。现在,我有充足时间和病人沟通,也可以实现对病人康复治疗。在整个医学模式中,谈到康复,大家都很难理解,觉得康复是给瘫痪病人的,治好病的人不再需要了。实际上,治疗完后,病人营养怎么关注,运动如何开展,心理如何调节,都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做,而不是静养。医院最重要的其实是服务,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服务为模式,对患者管理服务和关爱。说的绝对一些,我们现在的医院,除了不服务,啥都做。
南方周末:那么心脏康复到底指的是什么?
胡大一:心脏康复就是对有问题的心脏进行保养,帮助患者修复心理与身体的创伤,恢复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从而回归社会。对于心血管病,医生不仅要知道病人治疗的情况,更要跟踪病人回家之后的恢复情况。病人手术后,至少应该进行三个月的康复治疗。我们要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恢复运动,不仅要个体化的调整药量,还要辅导他们的心理。数据显示,有康复治疗的人与没有康复治疗的人相比,总死亡率下降20%,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0%,再次住院率也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在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临床指南都将心脏康复列入一类推荐,并有相应的医保配套支持。其中的一些城市,心血管病人手术结束进入康复医院是硬性要求。
南方周末:我们国家现在做的怎么样?
胡大一:现在我们的三甲医院没有,心脏康复也没有医保支持,患者对心脏康复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但未来一定是趋势。我做这个是第三年了,包括和睦家在内,全国已经有一百多家康复医院了。谁来做很重要。我认为,民营医院和二级医院包括中医院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传统的大医院做治疗,而这些医院做康复,做服务,做医疗业的“4S店”。(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