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医生最不喜欢的看病方式,你占了几条?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10-24 健康时报 赞(2)
分享: 
导读
 和谐的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互动,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但偏偏有些病人的瞧病方式让医生很不感冒,甚至让医生很反感。
  和谐的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互动,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但偏偏有些病人的瞧病方式让医生很不感冒,甚至让医生很反感。

  健康时报日前进行的“医生不喜欢的看病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求医生开假诊断证明”排在第一位,占27.75%;排在第二位的是“托熟人看病还要加塞”,占26.59%,第三位是“挂号爽约”占9.51%。其他的依次为“比较就医”占8.78%、“电话/微博问诊”占6.26%,其他方式占21.11%。


  受访医生希望健康时报能给病人提个醒,在这些医生反感的看病方式中,有的是病人明知不对,故意为之;有的病人是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属于无意犯错,但不论什么情况,都希望病人能遵守医疗秩序,做有修养的患者,最终还有利于对病情的诊断,让病人早日康复。

  方式一:比较就医

  “医生,我嗓子痛,您给我放放血吧”“您先别急,我给您诊断一下。”“不用了,我看电视上说放血可以治疗嗓子疼,您给我放放血就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王朋无奈地说,有的患者平时喜欢看些健康养生方面的图书和报刊,也会到网上浏览医疗知识,也经常在病友之间相互交流,这类病人把自己的问题对号入座,自己给自己当起了大夫。这样的患者到了诊室,经常已经给自己确定了一个诊断,并“指导”医生按他的要求开某种药或做某些治疗,不愿意配合医生做常规问诊和检查,拒绝接受医生的其他建议。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也感到很无奈。

  试想一下,医生门诊,一位患者进来先给医生上一课:书上的,网上的,然后还紧接着来上几句:某某医院的某医生,他们都是这样说的……五六分钟过去了,都轮不上医生插上句话,医生的诊疗如何进行呢?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对付疾病的战友关系,要齐心合力把疾病给弄趴下。可这疾病还没趴下呢,先把医生给弄趴下了。

  许多临床医生反映,此情况大都出现在一些受过教育或者一些老人身上,尽管占整体就诊患者的比例并不高,但近年来随着媒体关于医疗知识的普及,以及公众对医疗知识的提高,每次出诊都能碰到几位,让医生心情颇为不爽。

  就医前通过书籍、网络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不少人还辗转多家医生就诊,这很正常,对于一些疑维杂症甚至很有必要。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副所长寇伯龙在面对患者网上咨询的时候,也会建议他们多咨询几家医院,对疾病有更多了解。

  如果属于这种情况,患者应注意与医生的沟通技巧,不要直截了当把自己的听、说、看都倒给医生,这样既有利于医生对病情进行深入了解、综合判断,避免病人讲得太多先入为主误导医生判断,同时也是尊重医生的劳动。

  方式二:托熟人看病还要加塞

  名院名医一号难求,为了加号,患者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吴永健碰到过一位北京某著名大学的教授,因为号挂完了,就直接跑到挂号处,冒充是吴永健的朋友,硬要工作人员加号,在挂号处跟挂号人员吵了起来。后来,虽然给病人加了号,也没有什么大事,检查完后,吴永健希望这位病人给自己的同事表达个歉意。结果教授硬邦邦地回了一句,你牛什么,我以为护士素质差,你的素质也不高!

  一些人习惯看病找熟人,图个放心,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国情。中国就是个熟人社会,有点事先找熟人,谁也没法改变人们目前的这种习惯。但托了熟人加了号,还要加塞看病、加塞检查、加塞收费,这就不对了。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一位专家平时总能碰到托熟人来的患者,加塞挂了号,还要加塞就医就让医生非常勉为其难。对于这类加号的患者,这位专家不论什么熟人介绍来的,都要“要排在正常挂号患者的后面,不影响已经挂号的人就诊。”有的加号病人理解,碰上不理解的,看完病后还给熟人埋怨说医生不照顾,这让医生非常不爽。

  加号一多,也往往影响到医生的正常工作节奏。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说,本来十二点就结束的门诊可能就要拖到下午一两点。

  熟人相托多了甚至影响到了医生的正常工作。解放军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位专家不得已把加号的人尽量安排在没出门诊的时间,“如果硬要在有限的门诊时间里加号看病,肯定不会仔细,对患者也不好。”

  医生反感最多的是托熟人加了号,还要插队加塞。因为那些正常排队的人,他们也都是病人。更不能因为熟人相托,让其他病人延后。有时候本院同事穿着白大褂带着病人也不管其他顺次等候的其他病人,直接往诊室闯。都是同事,出诊医生如果轰出去,也不好。次数一多,其他病人当然不乐意,有时候与加塞的人吵起来。

  方式三:电话、微博、微信看病

  电话、微博……不少人得了病,习惯托人电话咨询。

  不少病人或者家属平时不把健康一点当回事,一旦得了病十万火急。得病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是许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个别病人巴不得医生电话上说说、微博上讲讲,吃点药就好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

  电话、微博、邮件这些都只是给建议,而不是诊断和治疗指导的标准,由于不能见到病人很可能把一些潜在重大疾病给忽视了。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也说:“心内科的疾病还是要亲自看诊为好,一定要面见病人,检查全身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尤其要注重心肺功能的检查,这种交流和电话里的病情描述是不一样的。”

  因此,许多严谨的医生都不接受电话、微博、网络咨询,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哪位医生很热心地仅凭电话、微博就开方子,这样的医生也许有点不靠谱。

  还有一种情况,不少病人的体能是可以来医院做检查的,但亲朋好友却习惯拿着各类核磁片子、CT片子,让医生下结论、作判断。医生仅看到片子,同时还要考虑病人情况,但病人亲朋好友既不是医生,也不太了解病人,既耽误了医生的时间,其实亲属也是白跑一趟。

  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常常不理解,亲朋好友这样是爱护病人,还是敷衍病人呢?病都得了,为什么就不能让病人来医院请医生认真地瞧一下?看病不能这样糊弄。

  还有的病情是癌症之类的重病,病人在外地,于是家属就带着片子,北上广地跑,说是希望医生做个治疗方案。医生遇到此类情况,也仅仅是对着片子谈些原则性的话,很难做出具体治疗方案,对治疗没有实际意义。

  方式四:挂号爽约

  目前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预约挂号网上平台。但约好了号没去看病,却是个普遍现象。2011、2012年这两年来,北京已有144家二、三级医院接入114预约挂号服务平台,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便民措施,但据报道预约就诊率仅为41.1%。

  在一些人心中守约意识仍然薄弱,去医院看病就像去市场买菜一般,想去就去,不乐意去了,也就不去了。

  分析爽约的原因,有些人称是弄错了取消预约的时限;还有人是想取消,但没找到取消的方法;还有些人为了能及早挂上专家号,网上、电话及现场齐“上阵”,但等现场挂上了却忘了去取消预约。

  医生的出诊时间是固定的,一定的时间段内能看的患者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从预约上号开始,基本就是固定了的。医生之所以反感挂号爽约,更多是希望能让真正要看病的人看上病。很多医院也想出了诸多对策,如北京同仁医院,只要爽约一次就进了“黑名单”,一连两个月都挂不上号;中日友好医院连续三次爽约,再挂号都难。

  除爽约的患者外,门诊上还有些患者也让医生颇为不解,就诊看病结束后,有些患者以没有开药或没做检查为由,要求退号。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吴学宾说,这类病人还真不少,因为挂的是专家号,诊疗费较贵,觉得不划算。在他们看来,只有开药做检查,或是手术,住院才是看病,医生排除了疾病可能,或给意见都还不算是看病。

  方式五:要求医生开假证明

  “我要办内退”,“家里事情多,我要休假”,“我们家条件不好,要申请补助”……各种理由最后都是一句话“医生,您就帮帮忙,给开个证明吧!”这种要求医生做假的病人,有的是熟人托来的,有的直接就是硬要医生开具假证明。

  医生证明是有法律效力的,只不过,对于开假证明违法,很多人都觉得没那么严重。

  2009年6月,就有一名患者和家属“希望”患有严重肾病,以进行工伤理赔,在遭到医院医生拒绝后,患者母亲连刺这名女医生五刀。

  面对这类假患者,医生一般会坚决地拒绝,也希望患者不要要求医生超出法律法规、职业规范之外的事情。

  ※相关阅读:《时代》周刊刊文讲看病技巧

  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曾在其网站上发表了纽约私人医生Hai写的一篇专栏——《如何成为一个好病人?》。在Hai看来,一个好病人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仔细倾听;问一些有用的问题;和医生进行良好和有效的沟通;对医生尊敬和信任;对治疗结果有较合理的预期;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但不要用它来挑战医生。

  之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病人,最好的理由就是为自己考虑。假如医生能与你轻松自如地交谈,那么,你所收获的将会比获得免费药物还要多,将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好的病人能精简地回答问题。但是,很多病人看病时明显说得太多。

  医生会是良好的患者吗?我认为他们是。他们对病情的治疗期望往往合情合理,因为学医的人都知道,医学中实在有太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当护士成为患者时往往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她们善于执行医嘱。

  (原文标题:医生不喜欢的看病方式)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