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2014世界糖尿病日:盘点我们同糖尿病抗争的那些年!

首页 » 研究 » 糖尿病 2014-10-30 转化医学网 赞(10)
分享: 
导读
11月14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健康饮食与糖尿病”,本年度的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将重点围绕健康饮食及其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避免并发症的重要作用展开。

11月14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健康饮食与糖尿病”,本年度的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将重点围绕健康饮食及其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避免并发症的重要作用展开。
2014年至2016年世界糖尿病日将围绕“健康生活与糖尿病”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2014年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向人们传达的关键信息为:1)让(食物的)健康选择成为轻松选择;2)健康饮食,做出正确选择;3)健康饮食,从早餐开始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3%-95%。研究者指出,降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预防和减少低血糖风险或诱发的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才是最终目标。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到了糖尿病患者群体的90%以上,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研究,不管是从生活方式影响糖尿病的发病上还是揭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同其它疾病的关联性上来讲,国际上很多亮点研究层出不穷;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开发治疗糖尿病的个体化疗法,当然各大医药公司也没闲着,他们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来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本文中转化医学网为您盘点了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相关亮点研究,旨在世界糖尿病日到来之时帮您更清楚地解读当前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一、生活习惯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关联性研究

【1】当前及既往吸烟均可增加糖尿病风险

  吸烟与多种不良健康行为有关,例如体重活动减少、大量饮酒、以及低水果蔬菜饮食等,而这些不良健康行为有可能会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但是,虽然以往有研究表明,吸烟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但这些研究往往未能完全校正各种潜在混杂因素。

  为此,来自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的Annemieke M. W. Spijkerman教授及其团队对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InterAct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吸烟与2型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各种修饰因素和中间因素对这种相关性的潜在影响。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4年10月21日的Diabetes Care杂志上。

EPIC-InterAc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病例队列研究,在欧洲8个国家进行,招募了12403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和一个由16835例受试者组成的随机亚组。排除数据缺失的受试者后,最终共有10327例糖尿病患者和13863例亚组受试者纳入分析。按吸烟状况将患者分为从未吸烟者、既往吸烟者和当前吸烟者,并将从未吸烟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地区特异性Prentice加权Cox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meta分析评估受试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HRs)。

【2】Diabetes Care:含镁饮食或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塔夫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镁可以切断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
  在饮食中获取足量的镁或许可以帮助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针对那些表现出糖尿病迹象的个体。研究者Adela Hruby表示,饮食中高镁摄入的健康个体血糖水平升高或胰岛素过量的可能性会降低37%。对已经出现糖尿病迹象的个体消耗含镁量最高的饮食,其患糖尿病的风险相比个体消耗含镁量最低的饮食会降低32%。

  当研究人员考虑其它的健康因子,比如纤维时,发现这些健康因子通常和富含镁的饮食具有相同的效应。文章中研究人员对2582名个体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4岁。

【3】砷摄入可增加个体患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近日,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砷和心脏病、糖尿病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墨西哥伊达尔戈农村地区儿童的生存状况,当地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就暴露于砷之中,因此其往往会通过母源性的传播将砷传入下一代机体中。
  我们所知道的多种癌症,比如皮肤癌、肝癌等都和砷的摄入有关,当然砷也和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病直接相关;研究者表示,非金属可以抑制和机体抗氧化性保护相关的酶类的功能;文章中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那些通过母源性摄入砷污染水的后代儿童,为了揭示心血管疾病和砷摄入的关联,研究者对这些儿童进行了血样采集并且检测了其血液中是否存在一种名为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氨基酸,ADMA和动脉疾病直接相关。
  研究者Jimenez Del Razo表示,砷暴露的水平却高,个体血液中的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水平越高,因此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记物来帮助血液检测确定是否个体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儿童时期饮用了砷污染的水的个体,其在年轻后(30岁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4】健康生活能让妊娠糖尿病减半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它可能会对妈妈和宝宝们的身体健康造成长期的威胁。在过去十年间,科学家们已经锁定了数种可以控制妊娠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因素,其中包括保持健康体重、健康饮食、规律锻炼,以及戒烟。而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BMJ)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预防妊娠糖尿病,而且效果相当可观。
  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着手检测了这些“低风险”生活方式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并计算出患病风险降低的具体百分比。为此贡献数据的是14437名健康美国女性,她们在1989年至2001年参加了一个名为“第二期护士健康研究”的大型科研项目,期间她们的生活状态被全面跟踪记录了下来。
  研究者收集整理了这些女性的诸多健康信息,其中包括体重、饮食结构、体力活动量以及是否吸烟等等。在早先的另外一项研究中记录了这些女性受试者的妊娠糖尿病患病情况,这部分数据也被用于本研究的分析。在分析中,研究者利用一种叫做“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简称PAR%)”的计算方法,估算出在相应条件下妊娠糖尿病发病率的变化。


【5】长时间工作或可增加个体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每周从事体力工作超过55小时或者其它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工作的人们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群30%。
  文章中,研究者Mika Kivimaki表示,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性的回顾,并且对4篇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及19项涉及222120名个体的未公布的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检测了长时间工作和个体患II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的个体和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类似,然而研究者表示,如果仔细分析地话就会发现这两类人群存在明显的差异。
  深入分析后,研究者表示,针对那些从事地经济地位工作的个体来讲,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个体相比35至40小时的个体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30%,而且将个体的其它因素,诸如吸烟、年龄、性别等都考虑进去的话依然可以得到类似的研究结果。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将揭示从事地经济地位工作的个体的工作时间和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分子关联。


【6】多吃粗粮面包可预防糖尿病
  专家指出,糖尿病近年来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很多儿童患上了糖尿病。这与平时的饮食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时候家长出于溺爱心理而不对孩子的饮食进行控制和引导,导致儿童出现一些肥胖病症,给糖尿病疾病提供了不少机会。
  平时比较胖的儿童可以通过多吃粗粮面包来补充镁元素,降低II型糖尿病的出现,这是因为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镁的偏低,通过 补充血镁可以有效的保护胰岛素功能。现已明确,2型糖尿病的发病,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受损和胰岛素抵抗往往同时存在,而且在发病早期胰岛素抵抗可能起更主要 的作用,因此镁多的孩子胰岛素抵抗可能会较轻。镁的保护作用对胖孩子效果更明显,让孩子服用镁补充制剂或富镁食物,可以大大降低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生。


【7】Diabetologia:维生素D缺乏与1型糖尿病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3和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之间存在相关性。 这项近6年的研究,涉及了近2000人的血液样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维生素D3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以前的研究提出了维生素D缺乏和1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但新研究首次证实了两者之间存在量效关系。
  本研究分析了1000名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样本,以及100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样本。通过比较25-羟维生素D的血药浓度,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了使得1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的最佳维生素D水平。这项研究的结果证实防止1型糖尿病发病的最佳浓度为50毫微克/毫升。
  虽然有几个条件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补充4000IU的维生素D3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病的水平。

二、糖尿病治疗手段的研究现状

【8】破坏一种蛋白质可降低血糖值
  冈山大学和九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10月21日宣布,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破坏体内与物质输送有关的一种特定蛋白质,就能提高胰岛素效果,降低血糖值。这一发现有助开发治糖尿病新药。
  研究小组利用实验鼠进行实验时注意到,实验鼠体内有一种被称为“VNUT”的蛋白质,它能将三磷酸腺苷搬运和储存到细胞的囊泡内。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能储存和传递化学能,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小组发现,三磷酸腺苷分子可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或是使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如果破坏了VNUT基因,使实验鼠体内无法形成VNUT蛋白质,结果发现三磷酸腺苷既不会蓄积在囊泡内,也不会释放到细胞外,胰岛素的产生量不再受到遏制,效果也提高了。由此,实验鼠的血糖值下降了,健康状态也没有受到影响。


【9】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体免疫破坏了胰岛β细胞所导致的,这类患者可能通过移植新胰岛β细胞进行治疗。但他人捐献移植的胰岛细胞,只能维持的数年的时间,并且能够提供这种供体的人简直是太稀缺了。
  人类多功能干细胞(hPSC)的发现,使研究者在实验室中产生用于疾病治疗和药物筛选的替代细胞和组织成为了可能。若通过干细胞产生无限的人类胰岛β细胞,就能够满足众多患者的需要,同时也将成为干细胞生物学应用到临床治疗工作的重大尝试。
  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系,同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糖尿病卓越研究中心合作,首次在体外,通过使用干细胞生成大量的、能够产生足量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研究者通过使用小鼠模型证明,该细胞能够被移植入活体,并在受到葡萄糖刺激后能和正常胰岛β细胞一样,分泌足量的胰岛素,从而改善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状况。研究结果于今年10月9日发表在《细胞》(Cell)上。

【10】Sci Transl Med :针对2型糖尿病的新型个体化疗法
  近日,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检测了一种针对2型糖尿病的新型疗法,该疗法仅仅靶向作用于疾病本身,而并非患者的机体症状;而研究者也首次利用了单一病人的遗传风险预测,该新型疗法可以完全恢复患者机体产生胰岛素的能力,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研究者Anders Rosengren教授表示,针对单一个体风险预测的个体化疗法潜力非常广大,我们的研究为有效阻断2型糖尿病的风险基因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早在2009年,科学家们就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关于糖尿病的里程碑研究,研究人员报道了机体的一种常见基因突变可以使得产胰岛素细胞对应激激素敏感,而这种突变损伤了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从而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Yohimbin的新型药物,在实验条件下其可以有效阻断基因突变对机体胰岛素产生细胞的损伤效应。研究者表示,这种基因突变非常常见,30%的人类机体均存在这种突变,其甚至在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也很频繁,瑞典有40万人都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40%患者都是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11】Cell:全新“好”脂肪可防治糖尿病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好”脂肪,它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值,从而防治糖尿病。
  研究人员9日在美国《Cell》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这种“好”脂肪是一种叫做“脂肪酸羟基脂肪酸”的脂质分子,此前没有引起人们注意,是因为它在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的水平较低。
  脂质分子一般不利于健康,但也有少数脂质分子例外,如鱼油中含有的欧米伽-3型脂肪酸。但与哺乳动物自身无法生成欧米伽-3型脂肪酸不一样的是,人体自身便能制造并分解“脂肪酸羟基脂肪酸”分子。
  参与研究的美国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 Alan Saghatelian 教授说,有益脂质的种类不多,根据“脂肪酸羟基脂肪酸”表现出的功能,可以将其归入有益脂质。

【12】颠覆糖尿病治疗:无需注射,直接用干细胞产生胰岛素
  近日,糖尿病治疗出现重大突破,科学家们发明一种可以将人类胚胎干细胞转化成可产生和释放胰岛素的细胞的方法。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的新技术基本上重建了β细胞的形成过程,该细胞位于胰腺,作用是分泌胰岛素。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细胞》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烧瓶中加入5种不同的生长介质以及11种其它分子,包括蛋白质和糖,培养超过35天后胚胎干细胞即可变成成熟的β细胞。令人更加惊喜的是,在一个500 mL的烧瓶中可以产生2亿个β细胞;此外,该培养方案似乎同样适用于诱导多能干细胞。
  整个研究过程历时15年,他们希望在未来的几年内可以将该细胞移植到人体中。目前,小鼠实验已经获得了喜人的结果,移植重建的β细胞到糖尿病小鼠中两周后,小鼠血糖水平迅速恢复稳定。目前,科学家们正将该重建的β细胞移植到灵长类动物中观察治疗效果。
【13】白细胞介素22是糖尿病治疗新靶点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肠道黏膜屏障破坏是产生这种关联的重要环节,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可导致系统内毒素血症,并导致慢性低水平炎症,慢性炎症可促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白细胞介素22最初由Dumoutier等用IL-9刺激小鼠T细胞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结构功能与IL-10极其相似,故开始将其命名为IL-10相关T细胞衍生诱导因子。随后Xie等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发现了同样与IL-10有显著相似性的细胞因子,由活化T细胞产生,将其命名为IL-22。IL-22主要由Th22、Th1、Th17细胞、固有淋巴细胞、gsT细胞和NKT细胞表达。IL-22基因位于染色体12q15,与IL-10有22%的同源性,长约6 Kb。IL-22受体复合物是由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和CRF2-9两条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跨膜受体,属于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每个受体均能够结合IL-22。IL-22首先结合到IL-22R1,然后IL-10R2结合到IL-22/IL-22R1复合物上。IL-22R1主要在皮肤、小肠、肝脏、结肠、肺脏、肾脏和胰腺中表达,而IL-10R2普遍表达于各种细胞。

三、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

【14】Cell Metabol:科学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或许起源于大脑之中
  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隐藏在糖尿病背后的关键机制或许起源于大脑中,研究者表示,糖尿病发病的早期信号或许可以通过大脑中特殊分子水平的升高来指示,而并不是此前认为的和胰岛素信号相关的分子。
  前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支链氨基酸(BCAAs)的蛋白质组件在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大脑中水平较高,而且BCAAs水平升高发生在患者糖尿病发病前很多年,为何BCAA在糖尿病及肥胖患者机体中处于受损状态至今研究人员并不清楚。
  研究者Christoph Buettner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首次阐明,哺乳动物大脑中的胰岛素信号可以通过增加肝脏中支链氨基酸的破碎来调节支链氨基酸的水平,这也就表明血浆中支链氨基酸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出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大脑中的胰岛素信号处于受损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胰岛素信号受损的啮齿类动物的大脑中血浆BCAA的水平会升高,而且肝脏中受损BCAA的破碎也会增加;阻断大脑中胰岛素信号或许会促进患糖尿病的个体机体中BCAAs的水平发生早期升高,而引发糖尿病的胰岛素耐受性或许最初发生于大脑之中。

【15】我国研究:糖尿病前期致患癌风险增加15%
  由我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黄裕立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一项最新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前期可使患癌症风险增加15%,风险大小取决于癌症的类型,肝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和结直肠癌风险尤其高。在校正肥胖(BMI)的影响后,糖尿病前期可使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增加22%。该研究9月8日发表于知名期刊《糖尿病学》(Diabetologia)。
  糖尿病前期指空腹血浆葡萄糖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浆葡萄糖(2hPG)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存在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或两者兼具(IFG+IGT)。
  已有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糖尿病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关于糖尿病前期和癌症风险之间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结果仍有争议。因此本次荟萃分析研究对1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来自全世界的891426名参与者进行了综合分析以评估癌症风险与IFG及IGT群体之间的关系。在6项研究中,有4项来自亚洲,11项来自美国和欧洲,1项来自非洲。
  研究人员发现,总体上糖尿病前期会导致癌症风险增加15%。糖尿病前期(IGT或IFG)的定义不同并不会导致癌症风险产生明显的差别。即使是轻度的IFG(5.6~6.9 mmol/L),仍会导致癌症风险增加。

【16】Diabetes:美国科学家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的导火索
  在1型糖尿病中,胰岛β细胞被误导的自身免疫攻击杀死。但这一过程如何发生、为何发生,仍不清楚。目前,由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的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在1型糖尿病发生之前,胰岛β细胞内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压力,事实上这种压力有可能是自身免疫攻击的导火索。
  β细胞的改变在1型糖尿病早期阶段起什么作用?本研究为揭示这一谜团带来了全新的希望。并且使我们能以一种新观点去理解1型糖尿病的发展进程,以及怎样去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此研究于3月22日发表在《Diabetes》杂志上,由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副教授Sarah Tersey博士及儿科学和药学教授Raghavendra Mirmira博士主导。研究者们第一次在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上发现了β细胞在疾病进程最早阶段(小鼠患糖尿病之前)出现压力。对这种压力的反应是,β细胞激活细胞死亡程序,导致小鼠的β细胞大量丢失。
  细胞中存在一种被称为内质网的关键细胞器,可以分泌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在被细胞分泌之前就是在内质网中生成和加工的。胰岛β细胞特异性生成和分泌胰岛素。因此,内质网在β细胞的功能中起关键作用,而β细胞对内质网压力也非常敏感。Tersey和同事进行的研究发现,疾病早期β细胞的内质网压力反应发生改变,如果压力不能适当缓解,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并最终导致β细胞死亡。

四、治疗糖尿病潜在药物的研发进展


【17】Nat Commun:蓝光激活药物或可有效降低传统糖尿病药物引发的机体副作用
  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了一种新型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该药物可以通过蓝光开启,研究者表示该药物有望成为彻底治愈2型糖尿病的新药。促进胰腺释放胰岛素的糖尿病药物往往会引发机体的副作用,有时候也会释放过多的胰岛素导致患者机体血糖骤降。
  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中研究者以一种名为磺酰脲的药物为基础,当其暴露于蓝光中时其会改变形状;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新型药物处于失活状态,但当患者利用吸附在皮肤上的蓝光LEDs时该药物就会开启功能。研究者表示,仅需要少许蓝光就可以透过皮肤改变药物的形状从而开启药物活性,而且这种形状的改变是可逆的,因此当蓝光关闭后该药物就会暂时失去活性。
  这种新型药物名为JB253,当其暴露于蓝光下可以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Hodson博士表示,从原则上来讲,这种新型药物可以使得我们更好地控制血糖,因为其仅可以在饭后的短时间内开启活性,因此我们也需要通过靶向作用药物的活性来减少机体并发症的发生。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室中开发出了对人类胰腺细胞具有预期效应的分子,当然其进入临床使用阶段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18】Sci Transl Med:性无能药物育亨宾或可治疗2型糖尿病
  近日在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治疗性无能的药物育亨宾或许可以帮助治疗那些因特殊基因突变而引发胰岛素产量减少的2型糖尿病患者。文章中研究人员对50名患2型糖尿病的男性和女性个体进行研究,这些个体都发生了基因α(2A)-AR的突变,其都使用了育亨宾来改善胰岛素的产量并且有效降低血糖。
  研究者Anders Rosengren表示,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携带风险突变的话,那么他对于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就会异常敏感;而大约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携带有这种突变,并不是患者没有压力,而是肾上腺素抑制了其机体胰岛素的分泌。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药物育亨宾如何克服这种突变引发的效应,这就好比是汽车不断刹车一样,如果增加育亨宾的使用个体就会松开刹车时的汽车保持正常的行使,在机体中细胞也会分泌足量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
  当然育亨宾也并不是没有副作用,在研究中有些患者就引发了焦虑症及高血压等症状;有研究者就表示可以通过靶向作用单一的基因来帮助治疗那些患有糖尿病的个体,而大约有300个基因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Zonszein教授说道,这些基因中仅有一些发生了突变,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利用遗传治疗对大部分患者进行治疗。

【19】我国科学家发现:“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
  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我国科学家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糖尿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这种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从而为解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仝小林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赵立平团队通力合作进行了这一研究。题为“一种中药复方改善糖尿病过程中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的论文,3日在线发表在微生物生态学旗舰刊物《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
  近几年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原本用于治疗腹泻的张仲景《伤寒论》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显著降糖效果,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

  科学家们对187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葛根芩连汤”不同剂量组的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菌群研究表明,安慰剂组和低剂量组在12周时间里肠道菌群结构基本原地踏步,没有显著变化,临床症状也没有改善。随着“葛根芩连汤”剂量提高,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开始治疗前的菌群结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临床疗效越来越好,提示菌群变化可能是糖尿病改善的原因之一。


【20】糖尿病市场硝烟再起——FDA批准礼来GLP-1类糖尿病新药Trulicity

  糖尿病新药开发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重点,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尤受关注。GLP-1是一种重要的肠促胰岛素激素,帮助恢复正常的血糖水平。现在这个竞技场已变得“人头挤挤”,获准上市的有诺和诺德的Victoza(诺和力,通用名:利拉鲁肽),百时美施贵宝和阿斯利康的Byetta(百泌达,艾塞那肽)和Bydureon(艾塞那肽),以及赛诺菲的Lyxumia(利西拉肽)。此外,葛兰素史克(GSK)的GLP-1受体激动剂albiglutide也分别于2014年3月和4月获欧盟和FDA批准,品牌名分别为Epenzan和Tanzeum。

  四面楚歌的礼来(Eli Lilly)近日终于赢得了一场大战,该公司研发的糖尿病新药Trulicity(dulaglutide)获得了FDA的批准,该药也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此前,Trulicity的III期项目已被认为是礼来开辟新市场的最佳筹码,不过现在许多分析师仍不清楚,礼来如何才能在已经拥挤不堪的GLP-1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尽管糖尿病市场巨大,同时该市场也正随着全球糖尿病浪潮不断增长。FDA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主任Mary Parks称,在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Trulicity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可单独用药或添加到现有的治疗方案,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1】Diabetes Res Clin Pract:叶酸可能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有研究者报道,叶酸补充(FAS)可显著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FAS可能有一席之地,尤其在一级预防领域。FAS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CV事件。”泰国Phayao大学Surasak Saokaew说。
  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早先的研究中被认为是与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相关的,也同发生微量蛋白尿、认知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足部溃疡相关。
  Saokaew和他的团队解释说,同型半胱氨酸被认为通过损害内皮调节功能导致血管毒性作用。在《糖尿病研究和临床实践》上,该团队发表的文章说:FAS可以降低血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但2型糖尿病患者行FAS治疗后,能否降低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还存在争议。

  在对4项随访时间4周至6月不等的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中,该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死亡率上升1.9倍。2项随机作用模式显示FAS能较安慰剂降低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平均达3.52 μmol/L。

近年来,随着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影响糖尿病发生的因素,当然也开发出了许多改善糖尿病患者症状的疗法及新型药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科学家会开发出彻底治疗人类糖尿病的靶向疗法。(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1 条评论
  • 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