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从“看病”到“看人”, 让医疗更有温度
导读 | 杭州市要求每名符合签约条件的全科医生,在今年12月20日前签约1000名服务对象。对此,不少老百姓心存疑虑,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一个全科医生要跟1000名服务对象匆匆签约,能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吗?接下来能提供切切实实的健康服务吗?一个人给1000个人当“家庭医生”,能忙得过来吗?(11月2日《今日早报》) |
杭州市要求每名符合签约条件的全科医生,在今年12月20日前签约1000名服务对象。对此,不少老百姓心存疑虑,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一个全科医生要跟1000名服务对象匆匆签约,能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吗?接下来能提供切切实实的健康服务吗?一个人给1000个人当“家庭医生”,能忙得过来吗?(11月2日《今日早报》)
一个全科医生不仅要跟1000名服务对象签约,而且还得负责日常门诊,这样的工作量的确较大,假如条件允许,应该适当减少签约对象。但另一方面,签约1000人并不如想象中的多,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问题,即1000名服务对象不都是病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健康人,他们一年四季都难得看一次病,但仍需要健康管理,偶尔患病时,也希望能得到医生的及时诊疗。
假如大医院的医生给患者看的是病,那么,社区医生更倾向于“看人”,杭州的一位社区医生一语道出了其工作特点。可别小看了从“看病”到“看人”的转变,这其实是诊疗方式的一种变革,是医疗重心下移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一变革,能让医疗重新找回过去曾经拥有的温度。
年纪稍长的人,或许都有一个相同的记忆,小时候,似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相熟的医生,他们要么是赤脚医生,要么是单位医务室的医生,他们也许没有很过硬的医术,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对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人们总是十分信任他们,愿意把健康托付给他们,很少甚至不会与他们产生冲突。这是熟人社会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
然而,不知何时起,人们所熟识的医生以及医务室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医院越来越大,看病人越来越集中,再去看病时,患者再也找不到对自己熟悉的医生了,一切都似乎公事公办,且医疗设备越来越高级,给人的感觉却越来越生冷,再也没有一名属于你自己的医生,像你一样为病情伤心难过,替你想办法就像替他家人想办法一样。在陌生人社会里,病人难得体会到医疗的温度。
一些关于医改的宏大命题,无论是首诊在社区、还是医疗重心下移、医疗资源再分配等,到了老百姓那里,都可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即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信得过的医生,他们既是医生,更是朋友,不仅“看病”,而且“看人”,他们与患者无比熟悉,而唯有熟悉,才可能彼此信任,才不至于为一点小事就发生冲突。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施行签约服务,让病人自觉自愿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在许多地方是医改的着力方向,这也是老百姓的期盼。如此才能让每个家庭重新找到自己熟悉的医生,并重新感受到医疗的温度,许多医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罗志华(医生)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