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哈佛和耶鲁】另类的“非升即走”

首页 » 产业 » 杂谈 2014-11-04 科学网邵鹏 赞(7)
分享: 
导读
导读:在别的大学,为了获得终身教职,你得写本书;而在哈佛大学,要想获得终身教职,得等到有人写了一本关于你的书。

刚来哈佛工作的时候,和一个同事闲聊。他对我说,“你慢慢就知道了,这里的游戏规则和别处不同,和美国其他地方也不同,因为这里是哈佛”。

待了一段时间,果然发现许多不同。比如哈佛的终身教授制度(tenure-track system)。在哈佛,获得终身教职之难一直被许多教师批评。曾经在哈佛做过教授的Matt Welsh在他的博客里提到,哈佛流传着一个很老的笑话,调侃这件事儿:在别的大学,为了获得终身教职,你得写本书;而在哈佛大学,要想获得终身教职,得等到有人写了一本关于你的书("...at most universities, you have to write a book to get tenure, while at Harvard, they have to write a book about you")——也就是说,在别的大学拿终身教职已经很难了,在哈佛更难。在哈佛大学,正常的情况是正教授才能拿到终身教职。别处是“非升即走”,在哈佛,也许你升了(副教授),最后还是得走。哈佛大学在对待自己的“青椒”方面,“臭名昭著”,据说有的院系已经数十年都没有给过自己的年轻教师机会了。那么,哈佛的正教授都是哪儿来的?答案是,大部分是挖墙脚挖来的。

2010年的秋天,《哈佛杂志(Havard magazine, 隶属于哈佛大学的的杂志,独立运营)》刊登了一篇题为《新的终身教职制度(The new tenure track)》的文章。文章的开头就提到不久之前,哈佛的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AS))刚刚将四位副教授提升为正教授——因为正教授和终身职位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就意味着上述四位副教授拿到了终身教职。文章提到这是哈佛释放出的一个信号:终身教职制度改革了。为什么说改革呢,因为之前,正教授是大量的由外校聘请的(“senior scholars were...from other institutions”)。

文章用下图印证作者的观点。这是哈佛的教师发展与多元化办公室(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提供的一个简单的统计,比较了2008-2009和2009-2010两年中,哈佛授予终身教职的教师来源。红色是从哈佛系统内部的副教授提升为正教授的,橙色是由外校聘任的。校内的副教授升任正教授的比例有所上升。

“非升即走”,这个地道的舶来品,近几年因为逐渐成为国内高校的日渐普及的政策而为人熟知。这个制度起源于美国,在十九世纪就被提出,二战前后逐渐定型,在美国和加拿大被认为运行地最为成熟和高效。1940年代,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AUP))首次推荐了7年试用期的制度。终身教职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二战后。当时大量的美国退伍军人返回大学学习,导致了大学系统的迅速膨胀。一些学校为了争夺好的师资,在招聘时将终身职位作为一种福利制度推出。英语中的Faculty这个词可以代表学校中的全体教师。而教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tenure-track的,就是过了过渡期,可以获得终身教职的;另外一种,是非tenure-track的,比如美国大学里的讲师(instructor)、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等等。美国、加拿大大学招聘时会注明职位是否为tenure-track。在绝大多数北美高校,获得终身教职通常是和升任副教授捆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升了副教授,也就获得终身教职。如果升不了,就只好另谋高就了。仅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比如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标准直接聘任某人为副教授,但暂不提供终身教职,待一段时间之后,另行考察是否授予该教授终身职位。还有的情况是,有些副教授的头衔并不等同于普通的副教授,比如兼职副教授、临床副教授、研究副教授等,拥有这些头衔也和终身教职无关。在一般的大学,有不少教师是最终以副教授的头衔退休的。关于欧洲及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职制度,笔者不太了解。

如果你获得了一所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你就被称为junior faculty,类似我们国内的“青椒”的说法。和别处不同,在哈佛大学,一些官方文件里,比如《教师手册(Faculty hankbook)》,把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也称为“Junior faculty”。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来读一下。

在哈佛,两种途径可以获得终身教职:在哈佛内部极其优秀的助理教授、副教授一路升上来,比如从助理教授开始就一直在哈佛工作的庄小威教授;另一种就是已经在别的院校展现出杰出的学术能力的资深学者,比如同样是华人教授的,赴哈佛之前已经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孟晓犁教授。也就是说,哈佛在普通的”非升即走“之外又增加了一层筛选机制,只留下那些优秀中更优秀的学者。在哈佛,选择离开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比例是很高的。我所在的课题组里,有一位同事刚刚拿到了哈佛的助理教授,马上就申请了另外一所大学的教职——我相信,在那所学校得到终身教职难度要小得多。不过,以往到其他的学校找教职,只要说“我是哈佛来的”,别人定会另眼相看。如今教职紧缺,据说跳槽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还有一所大学和哈佛有类似的制度:常青藤之一的耶鲁大学,他们不是“非升即走”,是“升了也未必留下“。我们以耶鲁大学2014年7月发布的教师手册中文理学院的规定为例:该学院规定,正教授才有终身职位;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最长只能做9年;而助理教授最长只能做6年。

哈佛和耶鲁,可谓是两所不采用北美大学”非升即走“惯例的异类。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么苛刻的的终身教职制度?因为他们有这个资本。不走寻常路,正是他们缔造众多“神话”的途径。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1 条评论
  • Jan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