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玛基因—基因检测“大玩家”
导读 | “国内基因检测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占比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占比接近2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到10%。”吉玛基因创始人张佩琢博士表示。 |
一边做研发,一边建立产业链上的核心平台,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
“国内基因检测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占比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占比接近2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到10%。”吉玛基因创始人张佩琢博士表示。
一方面,国内外基因检测的差距存在于检测种类、市场总量等层面;另一方面,基因检测相关的各项技术正从基础研究向临床推进,会进一步取代非基因检测的传统检测手段。这意味着中国基因检测市场的巨大潜力。
创业历程
吉玛基因公司由“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张佩琢博士创立,主营“RNAi药物生产技术平台建设和新药及诊断试剂研发”,分别在2003年及2007年于上海和苏州两地成立实体机构。媒体报道,吉玛基因“拥有国际水平的小干扰核酸合成技术,系国内领先的小干扰核酸生产商。”——小核酸干扰技术可以“人为控制特定基因‘开关’,在治疗肿瘤、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张佩琢于1991年在皇家学会资助下赴英国进修,这位北京医科大学的药学博士在完成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后研究后,开始进入分子生物实战领域;归国前,张佩琢在英国分子生物公司Cruachem做核酸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任特殊化学品部经理。
张佩琢回忆刚回国时的情景:国内RNA研发相对薄弱,建立公司时“面临不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建起。起步时,产品的应用前景并不明朗,至少在投资人眼中,并非特别受欢迎,这限制了吉玛的融资能力。”正因如此,张佩琢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一边做研发,一边建立产业链上的核心平台。在搭建核心平台的过程中,将能够销售的产品销售到科研市场——因为科研市场上的政策监管相对宽松——通过科研市场的现金回流,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
资本运作
2007年吉玛基因入驻苏州工业园区。“除了自筹资金,吉玛基因得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江苏省,乃至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的支持,给公司从政策和资金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其中部分投资也是来自政府支持。”
针对吉玛基因未来的发展方向,张佩琢表示,“吉玛基因将增加传统科研市场上相关产品的品类,完善自身产业链:从分子生物学往细胞层级、甚至动物层级推进。在为往后开发针对大众的产品打下科研和平台基础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从传统产品转到基因检测试剂商业化上。”
2014年初,吉玛基因在新三板挂牌,这家基因检测庞大市场中的重要玩家开始进入到新的资本运作阶段。“资本运作将配合吉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希望能拿出让资本市场眼前一亮的想法。”
“各个投资人有不同的尺度、感兴趣的方向和商业模式。”回顾引入投资机构的历程,张佩琢用“机缘”一词来描述吉玛基因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双方根据需求须要互相匹配。截止发稿日止,吉玛基因公司十大股东中,公司董事长张佩琢、董秘段春晓、财务负责人杨丽分别持有该公司35.02%、28.58%及7.85%的股份,系前三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分别持股7.55%及2.27%,位列第4及第6大股东。前者系元禾控股旗下独资企业;后者系苏州工业园管委会下设的事业单位管理资金,“用于引导创投企业投资于符合园区产业政策的中早期创业企业。”
政策监管
监管政策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对于当前政策环境,张佩琢表示,“任何一个新技术推进到市场当中,都会有法规方面的障碍;即使新技术在实验室内技术成熟,用户也很欢迎,但还是要通过法规这一关”,因此他建议,“如何加速推进相对成熟技术的审批流程,还是值得多做一些工作。”
大部分基因检测适用三类医疗器械的管理方法,此系医疗器械中最高等级品类,监管最为严格。三类医疗器械系“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面对目前报批程序费时较长的现实,张佩琢委婉呼吁监管部门放松管控,让企业拥有更加自由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管控力度较大,要求企业自行承担的责任较小。”
具体而言,“由于药监局承担了过大的责任,其须要对自身并不熟悉的新技术进行评审,在巨大压力下,监管部门倾向于推迟审批看起来较为复杂的技术。”这就造成了“行业中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一边要做好产品的研发与验证,一边又要花特别的功夫留意监管,与评审专家沟通。”(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国内基因检测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占比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占比接近2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到10%。”吉玛基因创始人张佩琢博士表示。
一方面,国内外基因检测的差距存在于检测种类、市场总量等层面;另一方面,基因检测相关的各项技术正从基础研究向临床推进,会进一步取代非基因检测的传统检测手段。这意味着中国基因检测市场的巨大潜力。
创业历程
吉玛基因公司由“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张佩琢博士创立,主营“RNAi药物生产技术平台建设和新药及诊断试剂研发”,分别在2003年及2007年于上海和苏州两地成立实体机构。媒体报道,吉玛基因“拥有国际水平的小干扰核酸合成技术,系国内领先的小干扰核酸生产商。”——小核酸干扰技术可以“人为控制特定基因‘开关’,在治疗肿瘤、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张佩琢于1991年在皇家学会资助下赴英国进修,这位北京医科大学的药学博士在完成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后研究后,开始进入分子生物实战领域;归国前,张佩琢在英国分子生物公司Cruachem做核酸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任特殊化学品部经理。
张佩琢回忆刚回国时的情景:国内RNA研发相对薄弱,建立公司时“面临不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建起。起步时,产品的应用前景并不明朗,至少在投资人眼中,并非特别受欢迎,这限制了吉玛的融资能力。”正因如此,张佩琢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一边做研发,一边建立产业链上的核心平台。在搭建核心平台的过程中,将能够销售的产品销售到科研市场——因为科研市场上的政策监管相对宽松——通过科研市场的现金回流,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
资本运作
2007年吉玛基因入驻苏州工业园区。“除了自筹资金,吉玛基因得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江苏省,乃至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的支持,给公司从政策和资金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其中部分投资也是来自政府支持。”
针对吉玛基因未来的发展方向,张佩琢表示,“吉玛基因将增加传统科研市场上相关产品的品类,完善自身产业链:从分子生物学往细胞层级、甚至动物层级推进。在为往后开发针对大众的产品打下科研和平台基础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从传统产品转到基因检测试剂商业化上。”
2014年初,吉玛基因在新三板挂牌,这家基因检测庞大市场中的重要玩家开始进入到新的资本运作阶段。“资本运作将配合吉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希望能拿出让资本市场眼前一亮的想法。”
“各个投资人有不同的尺度、感兴趣的方向和商业模式。”回顾引入投资机构的历程,张佩琢用“机缘”一词来描述吉玛基因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双方根据需求须要互相匹配。截止发稿日止,吉玛基因公司十大股东中,公司董事长张佩琢、董秘段春晓、财务负责人杨丽分别持有该公司35.02%、28.58%及7.85%的股份,系前三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分别持股7.55%及2.27%,位列第4及第6大股东。前者系元禾控股旗下独资企业;后者系苏州工业园管委会下设的事业单位管理资金,“用于引导创投企业投资于符合园区产业政策的中早期创业企业。”
政策监管
监管政策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对于当前政策环境,张佩琢表示,“任何一个新技术推进到市场当中,都会有法规方面的障碍;即使新技术在实验室内技术成熟,用户也很欢迎,但还是要通过法规这一关”,因此他建议,“如何加速推进相对成熟技术的审批流程,还是值得多做一些工作。”
大部分基因检测适用三类医疗器械的管理方法,此系医疗器械中最高等级品类,监管最为严格。三类医疗器械系“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面对目前报批程序费时较长的现实,张佩琢委婉呼吁监管部门放松管控,让企业拥有更加自由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管控力度较大,要求企业自行承担的责任较小。”
具体而言,“由于药监局承担了过大的责任,其须要对自身并不熟悉的新技术进行评审,在巨大压力下,监管部门倾向于推迟审批看起来较为复杂的技术。”这就造成了“行业中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一边要做好产品的研发与验证,一边又要花特别的功夫留意监管,与评审专家沟通。”(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