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终于要动医生的工资了!
导读 | “改善医生待遇是医改成功的前提!”早在2009年新医改启动时,就有这样的呼声见诸报端。然而五年过去,医生待遇问题仍是医改道路上一个没绕过去的坎。如今,北京、深圳、上海、三明等地已开始在促进医生价值回归、建立新的薪酬分配体系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
“改善医生待遇是医改成功的前提!”早在2009年新医改启动时,就有这样的呼声见诸报端。然而五年过去,医生待遇问题仍是医改道路上一个没绕过去的坎。如今,北京、深圳、上海、三明等地已开始在促进医生价值回归、建立新的薪酬分配体系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北京: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10月14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用。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介绍,在薪酬制度方面,医院目前实行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是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建立的,工资制度“一刀切”,医生收入与培养时间长、投入高、执业风险大的职业特点不相称。
而这次《意见》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工资体系和工资总额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医疗卫生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与公益性绩效考核挂钩的院长年薪制,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上海:薪酬新方案促医生价值回归
上海市卫计委副巡视员许速曾透露,上海医务人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中,开出了两张“处方”,希望据此促进医生价值回归。
第一张处方是建立新的薪酬分配体系,打破“收入减支出,提取可分配资金”的传统薪酬分配。许速称,新的薪酬体系要适应卫生行业特点,以人力成本和工作量为基础的可分配资金总量核定机制。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标化工作量”。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还注意不同人员的薪酬价差。比如,管理人员的薪酬要控制在医生平均薪酬的70%-90%,以鼓励大家安心当“好医生”,而非“医而优则仕”。
另一处方则是要让医生价值多元化实现。“上海正在推进建立新虹桥医学中心和国际医学中心,这两大中心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多元就医需求,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成为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载体,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在市场上寻求服务定价和价值实现。”
深圳:改革医生评价体系,与收入挂钩
传统人才评价制度过于偏重科研论文和课题,造成医疗系统职称评定与实际临床能力存在差距。为此,深圳市借鉴美国医保管理中心RBRVS系数,并综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的绩效评价经验,提出了一套新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体系。
据介绍,深圳市将根据治疗的难度系数,结合科研教学、专业影响力、学习能力、投诉率以及医疗差错等多方面综合评分,将医生分为9级。1级等级最低,9级最高。
深圳市医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试点完善后,该体系将成为深圳市引进临床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下一步还将与薪酬改革联动,用于计算科室绩效和医生薪酬,将来临床医生岗位设定也可能与这个等级评价挂钩。
新兴的医改样本:
三明医生院长年薪制成亮点
2014年,福建三明市医改的一系列举措,让三明医改名声大震。而三明率先实施医生院长年薪制,也成为医生们关注的焦点。
10月9日,福建省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詹积富在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三明医改的工作经验。他认为,让医生回归到看病的角色,就需要给医生应该有的待遇、较高的年薪。三明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按照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支付给医生,目前已经达到3倍水平,让医生的劳动得到应有的报酬,使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2013年,三明医生的最高年薪,包括学科奖励可以达到39万多。
今年3月的两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表示,医生劳动价值在就医费用里没能体现,是导致医患矛盾的内在症结。而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也曾表示,如果在这次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解决医务人员薪酬问题,很难说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成功。
事实上,近年各地出台的医改政策和意见中,屡见提及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的条款。中国医护们收入畸低的现实正逐渐得到重视。
医生价值是否实现,关系医改成败,还望各地的改革步子能迈得更大点,别犹豫!
参考资料:健康报、深圳特区报、文汇报、卫计委网站。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