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临床案例,是表征还是真相?
导读 | 临床大夫总是在跟各种问题打交道,例如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或者异常的化验检查,处理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先看两个真实病例。 |
【案例一】
某年的某个夜班,跟班同学跟我讲“3床那位COPD、脑梗后气管切开的患者又气喘发作了,之前已有多次类似情况,是不是按此前的处理给予解痉平喘?”“不急,我们先看看他”。
这个七十多岁的患者COPD并哮喘是明确的,半年前因大面积脑梗而行气管切开,现在生活不能自理、运动性失语,还有老年痴呆。我看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血压高、心率快,低流量吸氧下,脉氧饱和度100%,听诊喉鸣音明显的传导到整个肺部。是气道梗阻?哮喘发作?急性心衰?还是?
“怎么那么臭”,一位跟班神经科的轮转生问道。脱掉患者的裤子,我们看到他裤子上沾满大便——纸尿裤漏了。“刚才睡觉了,没注意,现在就弄干净”,陪护的阿姨很不好意思的说。
两分钟后,患者的“呼吸困难”消失了,生命体征平稳。
真相大白:由于大便弄脏了裤子,患者无法表达,所以情绪激动的报警,便让我们看到了“急性呼吸困难”。
【案例二】
又是某个夜班,一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突发躁动、气促,血压高、心率快,脉氧正常,肺部听诊呼吸音粗,肺底少许湿罗音。统计护理记录14小时出入量:入量1700ml,尿量500ml。同学问“考虑急性心衰?给予利尿?”
仔细查对,从下午四点半外出行CT检查后就未再排尿。留置尿管,膀胱叩诊充盈。顺着尿管往下看,尿管被夹闭了。打开尿管,尿液通畅的流出。几分钟后,患者“呼吸困难”消失。
真相大白:为了外出检查而夹闭了尿管,却因工作繁忙一时疏忽未将尿管打开。我们便看到了类似“急性心衰”发作。
类似的案例很多,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肖大夫以为,临床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的。确认问题的真伪,是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那就是,别把表征当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哪些因素造成假象呢?至少可以从医护人员、病人(也包括家属)、设备三方面考虑。
所谓“眼见为实”,前提是理性分析。前面提到两个临床真实案例,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看到问题时,首先要确认问题,其次才是处理问题。
问题当然就有轻重缓解,也有简单复杂。问题既可以是主诉、体征,也可以是某种检查检验结果,更可以是某种场景。不急的问题,可以慢慢分析,紧急的问题需要紧急分析,甚至边分析边处理。识别问题的特性考验大夫的能力。每个医生在行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逐渐建立起关于问题的“个人分类与索引”,有些知识来自书本,很多来自个人经验。当你听到某个问题或关键词时,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餐后血糖20mmol/L”与“突发意识障碍”,这就与你对问题的轻重排序有关。在夜班这样一个特殊时间段里,大夫的使命在于处理突发问题,在于发现隐患,排除和处理危及生命的急症。当我们发现问题时,都要进行问题真实性确认。
影响问题的真实性有哪些因素呢?我以为,至少包括医护人员的能力(基本功,经验,细致严谨程度、思维严密性等)、患者和家属的能力(疾病特点,文化程度,表达能力,配合程度等)以及设备的能力(如检查检验的方法与手段,设备的质量控制等)。我们分析问题时,可以多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逐渐建立起比较严密的分析过程。
以脉氧饱和度报警为例,确认这个数值是否真实至少包括几个方面:(1)患者状况的评估;(2)测量真实性评估:如局部血运不良造成干扰(如血压计袖带与脉氧计在同一侧;患者本身的末梢循环不良)或仪器故障;(3)最可靠的确认是:动脉血气+患者情况分析。
又以如何确认尿量的真实性为例(护士报告:12小时统计入量2000ml,尿量500ml,是否处理?),至少也涉及这么几个方面:(1)出入量统计方法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2)患者有没有尿潴留情况(未留尿管时是否存在尿潴留;留尿管时是否存在尿管堵塞或夹闭);(3)患者状况的评估。
你会发现,确认一个问题真实性的过程会衍生出许多子问题需要确认,实际有鉴别诊断思维不断参与。我们要不断积累确认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上述的问题应属比较容易分析的,有些问题确认是困难的,例如前篇案例一。
几个问题分享给大家,一起思考,看怎么来确认它的真实性:(1)末梢血糖2.7mmol/L;(2)血压195/75mmHg;(3)心电监护提示心率180次/分。
写在后面的话:合理思维方法的养成,对一个大夫能否成长影响深远,也是评判大夫成熟度的好指标。肖大夫是年轻好学的小大夫,本文纯属兴趣与学习。大家且看且思考,多加指正。
(原标题:这些临床案例,是表征还是真相?)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