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尚早,“互联网健康”也就如此而已!
导读 | 医疗行业有着复杂的特殊情况,而目前的互联网健康产品显然对这种情况的回应并不充分,没有从解决资源稀缺性、打破传统的医疗管理体系流程、更新医生端的医疗服务体验流程等核心问题入手,探索以互联网变革医疗健康行业的可能性。 |
本文作者:石头时代,文章观点不代表转化医学网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年有关健康和医疗类的互联网项目特别多,从苹果和微软等业界巨擘开始,到BAT及小米等中国互联网公司,基本在这一领域都有令人瞩目的动作。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以8月“春雨医生”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为起点,到10月挂号网拿到1亿美元的C轮融资,国内移动医疗领域热钱涌动。此波行情最大的特点便在于,投资方多是互联网公司,而非以往的风险投资公司。
那么,互联网企业进入健康行业之后,是否能同样带来颠覆性的效果呢?此处,我们尝试从对互联网创新的形态进行分类辨析入手,讨论“互联网健康”颠覆传统健康产业是否可能。
互联网在生产领域和交易领域的重构逻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一个延伸,是这场技术革新的一个漫长的回音,它对于社会的影响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对于信息互动过程的重构,互联网在生产领域和交易领域都引发了巨大的变化。
1.生产领域:除了效率之外,还有更多
在生产领域的重构方面,惯常的路数则是通过将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数据化和信息化,嵌入到传统的集中式工厂生产过程之中,进而完成对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
某IT公司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示例,可以看出基于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是深厚的。
当然,这样的运用并不仅限于单纯提升生产效率。实际上,在这样一个产能变得富于的时代,生产的效率并非生产的唯一目标。几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效率的巨大提升,使得效率本身的改进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了——随时可能滞销的产品库存要求生产者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根据复杂的市场信息调整自己的产品特征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以往庞大的集中式科层体系遭遇了重大的挑战:扁平化、无边界的组织逻辑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迅速成为企业组织的趋势与核心。其突出的特征便是打破以往企业内部僵化的科层系统带来的身份隔阂,要求企业决策权力下放,使得更接近复杂市场的基层员工可以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之中,令产品形态符合社会的偏好状态。在这方面的著述和例证已经汗牛充栋,此处不再赘述。
2.交易领域:破除身份隔阂的过程最受追捧
而交易过程领域,效率之外,互联网带来的改变遵循同样的逻辑,即实现了对参与者的身份的重构,使身份结构变得平民化和对等化。信息的隔膜为互联网打破之后,广泛的参与和协作成了台最突出的特征。
如以建设“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诉求的阿里巴巴,在其外贸中介业务广泛展开之前,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基本由大型企业掌握;而中小业主和个人若需要进出口,甚至需要请那些大企业代为办理。但在进出口权基本放开之后,进出口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变成了普通的中小企业与个人。同样的,淘宝开启的C2C模式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商品的售卖者由大型企业组织,变成了小型化的企业和个人卖家。是故,参与者身份的变化带来格局的巨大变化,激发出巨大的创造财富的能力。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归纳的是,参与者身份的扁平化和对等化一定是成功的互联网平台最大的特征。
反之,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不当以提高效率为唯一目标的特征类似,所有在交易领域将互联网仅处理为简单的效率工具的互联网产品,并不直接等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也不会产生好的产品绩效,如某火车票订购网站。在不改变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的电子商务,带来的改进仅仅是方式的转移,让拼体力变成了拼网速,其实际意义,其实有限。
以三大电子商务项目举例,三种不同的互联网变革路径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市场绩效
医疗行业是一个缺乏此般变革条件的行业
某网址大全网站给出的健康类网站推荐,可以看到,除“挂号网”一家之外,多数网站仍以门户和资讯为主。在资本市场的喧嚣之外,互联网健康到底以何种方式实现,似乎仍旧是个未定之数。
现在的“互联网健康”行业,其实正在用另外一个我们前文已经提到的另一个模式,即在嵌入既有的“生产过程”之中,通过信息化实现效率的提升——无论是“春雨医生”“丁香园”还是“挂号网”都是如此,但这样的路数并不足以改变当前的医疗行业。具体到医疗行业这样一个领域,各种革新的阻碍却几乎是一组绕不开的问题:
1.人群身体的状态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病症的状态反而有一定简化。我们前文已经说到,互联网之所以产生影响,其前提一定是社会的偏好程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联结形成的大规模统一市场需要更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与价值组合,进而形成一种正反馈效应。但在医疗直接面向的人类身体方面,最大的变化仅仅是人口损失的主要原因由传染病变成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详情参考)。
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关于“新/旧”的变化,而仅仅是结构性的变化。所有疾病的发现与研究均可以由集中型的实验室完成即可,然后在借助工业化的医院/科室系统进行疾病管理方案的实施即可。那种借助大规模社会化过程去进行“发现-反应-满足”过程的机制,在这一领域,明显不适用;
2.现代环境下的社会疾疫管理是一个与现代性本身进行开战的过程。自现代医学大爆发以来,疾疫的形态已经转向以“现代疾病”为主的特征,如上文提及的慢性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的来源如其所名,就是丰裕的现代社会本身。如白天漫长的工作所减少的能量消耗量,再累加为了消耗那些富于产品而被刻意拉长的夜生活,以及现代食品工业提供超出人体所需的食物等等,都带来了慢性疾病的基础。
而现代医学本身却多数仅是面向症状,而非原因的治理。同样的,互联网能够向这一情况宣战么?至少现在还没有···
3.长久沉淀的工业文明为医疗行业设定了一个宏大的标志符号,难于被轻易瓦解。多数研究医学史的论文就已指出,医学的发展对于社会意识的改造结果是深远的。在清代末期,现代医学对疾疫的积极应对甚至加速了传统文化国家合法性的丧失。它本身所象征的进步意义甚至成为社会动员手段的一个部分,进而成为一个“神话”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现代性所创造的神话也是今日医疗事业困局的某种来源。但互联网能够质疑这种神话么?恐怕未必···
4.身份的存在有着现实的功能原因。人体的生理机制是复杂的,一个简单的症状,可能可以对应若干种病症。在误诊风险的威胁下,医生诊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让病人做完若干相关的检查再去诊断。病人或许有着千般不愿,但总归无法绕开这样的流程。因为病患的信任一定是基于符号和身份而展开的。站在今天这样一个节点上,我很难相信一个尚存常识和理智(恰巧又是第3点所说的“神话”带来的)的人,会拒绝来自身份的救助。
5.医疗行业仍旧是一个资源稀缺的行业。根据公开资料查询,中国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费用1000元左右,其中个人自己负担300元,政府支出300-400元,企业组织和慈善机构等支付300元。很明显,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医疗资源的稀缺。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在资源稀缺型的行业,谈互联网能否带来颠覆作用,多少显得有点不切实际。
虽然另外还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但或许都有某种逻辑上的应对之策,但唯独在这些方面,互联网却会遭遇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局面。
现在谈论互联网改变或者颠覆医疗行业为时过早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的那样,医疗行业有着复杂的特殊情况。而目前的互联网健康产品显然对这种情况的回应并不充分,没有从解决资源稀缺性、打破传统的医疗管理体系流程、更新医生端的医疗服务体验流程等核心问题入手,探索以互联网变革医疗健康行业的可能性。
甚至于,部分医疗项目盲目注重流量和成交量等传统电商项目的考核指标,以短期盈利、获得风险投资为目标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这些项目在概念之外,并不具备真正改变医疗行业的能力。是故,在出现真正具备引导大规模社会化协作的相关项目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个行业并不抱有乐观的态度。(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顶一下(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