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生找不到工作:马云这盘棋下得有点大
导读 | 近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说道:“如果我们做对的话,三十年之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
近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说道:“如果我们做对的话,三十年之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未来社会需不需要医生?医生何时将会消亡?我一直觉得,这本是深奥的哲学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实在太过深奥,以致于,我认为若不对医学进行几十年的细致考察,都没有资格做出结论。即便是要说清楚,也要一本书的篇幅。
不过,看到很多大伙都在议论。我也耐不住寂寞,浅议几句,权当闲聊。
医生的未来与过去
未来的社会中,医生是否还存在?
几天前,看了美国大片《星际穿越》。我这人有点“职业病”,无论看什么影片都会专注于观察其中的医生角色以及医学元素。我看了那么多的科幻影片,其中很多影片都有“医疗”的情节,但是,对于未来医疗的描述,没有哪两部片子是完全相同的。在某些科幻片里的未来社会中,医生还存在着;而在另一些科幻片片中,医生已被“高级医疗设备”所代替。不过相同的是,这些科幻影片中大部分“医疗”情节都夸张而粗糙。
大概那些科幻片的导演和编剧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对未来的医学进行深入的思考。
医生是不是“永恒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是“展望”那难以预测的未来,恐怕会对这个问题感到无比困惑。但当我们回头看看过去,可能会豁然开朗。
医生并非“从来就有”。与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发展史比较,医生的历史相当得短。
前段时间在武汉参加学术会议间歇,我溜出去参观湖北博物馆。导游指着国宝“曾侯乙建鼓底座”告诉我,这件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做工精致复杂,如今难以复制。而我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文物本身。我在想,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在制作这件文物时,他们有没有医疗保障?有没有医生帮助他们?实际情况是,即便那时有着亦巫亦医的“医生”,恐怕下等的工匠们也不可能享受任何医疗服务。而这一答案引申出的人类学含义,可能会让如今很多医学“愤青”失望:在没有医生的时代,人类并没有灭绝,反而有着相当的成就。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平均寿命十几、二十岁,到达如今很多国家中的人均预期寿命八十多岁,这当中,医学或者医生的功劳有多大?可能比较有限。物质条件的改善、自然伤害的减少,恐怕是人类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如今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若是医院和医生瞬间消失,那一定会出现极大的混乱。
那么,医生的价值究竟何在?
医生的价值并非“治愈”
其实,在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同一个场合中,另一位国内互联网大佬发表了更令医学界瞠目的言论:“我们这代人真的有可能是永生的,所有的疾病将会被治愈,在未来的三十年……”只不过,这些话,由于更为耀眼的马云的在场,而被人们忽略了。
“所有的疾病将会被治愈”……GOD!学医越久,越会知道这话不靠谱。
现在的医学水平,发展到很高的层次了吗?我常常问医学生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大型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基本都在一万以上。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万号的病人之中,我们有多少能够治愈?说实话,在某些临床亚专科,一年也治愈不了多少病人。别说一些恶性肿瘤的重大疾病,就是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病多发病,谁能说治愈?我们处在一个连感冒都无法快速治愈的时代。
诚然,医学的重要任务是对抗和消灭疾病。但如今,面对这个世界上庞杂的疾病,医学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依然极其有限。我们对于疾病、对于生命、对于人类自身的了解还是太少。我们甚至都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疾病,躯体的,精神的,一过性的,或是永久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医学人文的名言,已经被说滥了。但不知道,那些互联网大佬们有没有听说过这话。“有时,去治愈”,怎么理解?是不是因为你是医生的亲戚朋友,或者你是大佬,医生们就给你“治愈”一下?不!是要在充分利用人类医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医患双方各尽各的本分、全力以赴,才能“有时”去治愈。
那么,对于大部分无法治愈的疾病,医生们就无所事事了吗?
很多就医十几年的老病号,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病治不好。可是,他们还是会风雨无阻的来医院看熟识的专家门诊。为什么?仅仅是为了“缓解或控制病情”吗?其实,他们是来寻求同类的安慰与帮助的。这个时候,医生的身上便承载着安抚患者心灵的重任。而在此时,医学那更为宏大的社会价值便显现出来:给予希望,给予安慰,消除恐慌。
在如今的文明社会中,医学已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医生,正是当今医学最重要的执行者。
那么,医学永远需要医生吗?
在17世纪的欧洲,有个名声不太好的男性助产士钱伯伦家族(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为医生把)。这个家族发明了产钳,但他们严格地保守这项“技术机密”并因此暴富。为了给他们的技术保密,在接生中他们严禁围观、并把孕妇的眼睛蒙上,甚至还要敲木棒和摇铃以掩盖金属产钳的撞击声。直到1730年左右,产钳才成为人类的共有财产。
在历史上,企图对技术进行保密以谋私利的医生,并不少。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旧医”。“旧医”的所作所为,堪称极度保守。
如今,“旧医”一代早已死去。那么,医学中的保守成分就会有所削减吗?如果马云当年不是投身于互联网工作、而是学医的话,那么现在他成为医界顶级大佬的可能性为零。原因就是一个:对于医界来说,年过半百的他,还太年轻。在互联网和电子等行业中70后、80后、甚至90后挥斥方遒的局面,在医学界是不可想象的。
对人体的敬畏、以及医学进展的缓慢都决定了医学的保守。保守行业的中,最为崇拜的就是经验。确实,有那么多诊疗的事情,需要医生基于经验的人工判断与操作。
愈是依赖经验,同时也就表明行业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每个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于是,“权威”或“名医”就诞生了。是否能够接受“名医”的诊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不公。
医学的本分,是“普济众生”。而人类的发展,更是需要“社会化大生产”。所以,医学的发展方向,除了医药技术本身的进步以“攻克疾病”之外,必然就是医疗的“同质化”以及“经验的程序化与信息化”。想象一下,当年轻的医生们能够以标准流程去诊疗重大疾病的时候,那么,他们已经像是纺织业最为繁盛时期的纺织女工一样,大部分的医生即将被人工职能的设备所取代。
我们要相信时代进步的力量。前阵子,我送支援云南医疗队到了云南曲靖第二人民医院。在这样一家地区医院里,我看到了1991年开展中国第一例腹腔镜手术的设备。当年,国内业界的很多人对于腹腔镜技术都不看好,认为:“腹腔镜手术的几个洞加起来,也要赶上一个小切口胆囊的伤口大小了……”他们不曾想,这种技术会成为外科学界划时代的进步。
面对科技的进步,医学界不能再固步自封。
那么,未来医学是否就能定位于治愈?依然不可能。《星际穿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在某个抉择时刻,女主角提出不再依靠理论分析、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人类实在太复杂,别指望能彻底治愈他们。既然不能治愈,就依然需要帮助和安慰。那么,未来的帮助和安慰,是否可以完全依赖互联网实现、而不再需要一个面对面的医生?我是国内最早的一代网民,当年能联机打打即时战略游戏,就觉得是很不得了的事情。而现在十几年过去,网络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相信互联网与科技的力量。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医生被替代的一天终会来临。
那么,马云跟这事儿能有多大关系呢?
马云在干什么、马云想干什么
马云很强大,强大到他说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就必须得加倍重视。
我相信,马云说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是很认真的。(至于他所表达的“健康和快乐”这档子事,我倒认为是个烟幕弹)
马云在干什么?看上去,他强势地进入了医学领域。据报道,阿里加快卡位医药电商和医药大数据;加快在医药零售市场跑马圈地;帮助医疗机构实现移动医疗流程智能化;推出医药险等等。有评论指出,阿里是依托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开展综合性的医疗健康管理业务。
假设,马云的进展顺利,那么他的这些举措是否能“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换句话说,让社会对于医生的需求量减少?
那我们就要考量一下马云的举措是否能医疗的“同质化”以及“经验的程序化与信息化”。
便携式的可穿戴设备加上互联网,可以让身体信息和疾病信息成为“大数据”,从而有可能会让诊断不再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疾病数据的整合,使得我们可以更早地监控疾病的流行趋势;而更为便利的医药物流,使得疾病流行可以及早得到控制;依托互联网的远程医疗甚至远程手术的开展,也都会使得医疗资源更为集约。所以,粗看起来,马云的方向有可能会让社会对于医生的需求量降低。
马云和医生没仇,绝非为了“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才这么干。那么,马云想干什么?很多文章都说了,笨蛋,当然是钱。在商言商么。
其实,我倒是觉得,马云是个有追求的首富。前面我们谈到,医学已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那么,控制了医学流程的人,是否能够控制社会呢?这个不是有钱就能做得到的事情,这是很个不错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已不缺钱的首富来说。所以,我认为,马云这一盘棋真的好大。
马云的挑战
马云给自己的目标加了个期限,三十年。
为啥是这个期限?我想他大概考虑到如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是八十多岁、而他今年已经五十了。呵呵。这是个挑战。
上世纪80年底初,我读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想象2010年的生活。那时,我告诉老师,等到了2010年,我们一定会坐着宇宙飞船环游银河系,机器人为我们端屎端尿。可现在,2015年就要到了。三十年过去,现实很骨感。
就像《星际穿越》中所展示的,时间是制约我们的那个维度、那个障碍。对于马云设下的这个具体时限,我不是太乐观。一万年太久,可是,三十年就够?
不过,我并不觉的时间是马云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那就是信仰。近一年来,网络上调侃马云是“大师终结者”,因为他结交的几个“大师”都倒掉了。我谈这个事儿,绝非有讽刺马云先生的意思。相反,我觉得他在事业有成之后为避免辛辣空虚而去追求信仰,是值得肯定的事儿。只不过他运气不好,总遇不上真正的大师。
但马云在商业上是很幸运的,起码他经历了太多的成功。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太习惯性的乐观了。医学不同于商业,没那么多快乐。甚至,医学的本源就是与痛苦打交道的。做医学的领域,若要做大,必须得有坚定的信仰。
医学太复杂了。在每一种文化的视野里、每一个首富的眼睛里,医学都展示着不同的形象。
我更愿意祝福马云,企望向着“病有所愈,天下无医”的美好愿望无限靠近。
(“医史微鉴”微信公众号《让医生找不到工作:马云这是要下多大的一盘棋?》杨震)
未来社会需不需要医生?医生何时将会消亡?我一直觉得,这本是深奥的哲学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实在太过深奥,以致于,我认为若不对医学进行几十年的细致考察,都没有资格做出结论。即便是要说清楚,也要一本书的篇幅。
不过,看到很多大伙都在议论。我也耐不住寂寞,浅议几句,权当闲聊。
医生的未来与过去
未来的社会中,医生是否还存在?
几天前,看了美国大片《星际穿越》。我这人有点“职业病”,无论看什么影片都会专注于观察其中的医生角色以及医学元素。我看了那么多的科幻影片,其中很多影片都有“医疗”的情节,但是,对于未来医疗的描述,没有哪两部片子是完全相同的。在某些科幻片里的未来社会中,医生还存在着;而在另一些科幻片片中,医生已被“高级医疗设备”所代替。不过相同的是,这些科幻影片中大部分“医疗”情节都夸张而粗糙。
大概那些科幻片的导演和编剧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对未来的医学进行深入的思考。
电影《星际穿越》海报
医生是不是“永恒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是“展望”那难以预测的未来,恐怕会对这个问题感到无比困惑。但当我们回头看看过去,可能会豁然开朗。
医生并非“从来就有”。与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发展史比较,医生的历史相当得短。
前段时间在武汉参加学术会议间歇,我溜出去参观湖北博物馆。导游指着国宝“曾侯乙建鼓底座”告诉我,这件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做工精致复杂,如今难以复制。而我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文物本身。我在想,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在制作这件文物时,他们有没有医疗保障?有没有医生帮助他们?实际情况是,即便那时有着亦巫亦医的“医生”,恐怕下等的工匠们也不可能享受任何医疗服务。而这一答案引申出的人类学含义,可能会让如今很多医学“愤青”失望:在没有医生的时代,人类并没有灭绝,反而有着相当的成就。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平均寿命十几、二十岁,到达如今很多国家中的人均预期寿命八十多岁,这当中,医学或者医生的功劳有多大?可能比较有限。物质条件的改善、自然伤害的减少,恐怕是人类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如今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若是医院和医生瞬间消失,那一定会出现极大的混乱。
那么,医生的价值究竟何在?
医生的价值并非“治愈”
其实,在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同一个场合中,另一位国内互联网大佬发表了更令医学界瞠目的言论:“我们这代人真的有可能是永生的,所有的疾病将会被治愈,在未来的三十年……”只不过,这些话,由于更为耀眼的马云的在场,而被人们忽略了。
“所有的疾病将会被治愈”……GOD!学医越久,越会知道这话不靠谱。
现在的医学水平,发展到很高的层次了吗?我常常问医学生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大型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基本都在一万以上。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万号的病人之中,我们有多少能够治愈?说实话,在某些临床亚专科,一年也治愈不了多少病人。别说一些恶性肿瘤的重大疾病,就是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病多发病,谁能说治愈?我们处在一个连感冒都无法快速治愈的时代。
诚然,医学的重要任务是对抗和消灭疾病。但如今,面对这个世界上庞杂的疾病,医学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依然极其有限。我们对于疾病、对于生命、对于人类自身的了解还是太少。我们甚至都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疾病,躯体的,精神的,一过性的,或是永久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医学人文的名言,已经被说滥了。但不知道,那些互联网大佬们有没有听说过这话。“有时,去治愈”,怎么理解?是不是因为你是医生的亲戚朋友,或者你是大佬,医生们就给你“治愈”一下?不!是要在充分利用人类医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医患双方各尽各的本分、全力以赴,才能“有时”去治愈。
那么,对于大部分无法治愈的疾病,医生们就无所事事了吗?
很多就医十几年的老病号,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病治不好。可是,他们还是会风雨无阻的来医院看熟识的专家门诊。为什么?仅仅是为了“缓解或控制病情”吗?其实,他们是来寻求同类的安慰与帮助的。这个时候,医生的身上便承载着安抚患者心灵的重任。而在此时,医学那更为宏大的社会价值便显现出来:给予希望,给予安慰,消除恐慌。
在如今的文明社会中,医学已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医生,正是当今医学最重要的执行者。
那么,医学永远需要医生吗?
医生是否可替代
在17世纪的欧洲,有个名声不太好的男性助产士钱伯伦家族(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为医生把)。这个家族发明了产钳,但他们严格地保守这项“技术机密”并因此暴富。为了给他们的技术保密,在接生中他们严禁围观、并把孕妇的眼睛蒙上,甚至还要敲木棒和摇铃以掩盖金属产钳的撞击声。直到1730年左右,产钳才成为人类的共有财产。
在历史上,企图对技术进行保密以谋私利的医生,并不少。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旧医”。“旧医”的所作所为,堪称极度保守。
如今,“旧医”一代早已死去。那么,医学中的保守成分就会有所削减吗?如果马云当年不是投身于互联网工作、而是学医的话,那么现在他成为医界顶级大佬的可能性为零。原因就是一个:对于医界来说,年过半百的他,还太年轻。在互联网和电子等行业中70后、80后、甚至90后挥斥方遒的局面,在医学界是不可想象的。
对人体的敬畏、以及医学进展的缓慢都决定了医学的保守。保守行业的中,最为崇拜的就是经验。确实,有那么多诊疗的事情,需要医生基于经验的人工判断与操作。
愈是依赖经验,同时也就表明行业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每个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于是,“权威”或“名医”就诞生了。是否能够接受“名医”的诊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不公。
医学的本分,是“普济众生”。而人类的发展,更是需要“社会化大生产”。所以,医学的发展方向,除了医药技术本身的进步以“攻克疾病”之外,必然就是医疗的“同质化”以及“经验的程序化与信息化”。想象一下,当年轻的医生们能够以标准流程去诊疗重大疾病的时候,那么,他们已经像是纺织业最为繁盛时期的纺织女工一样,大部分的医生即将被人工职能的设备所取代。
我们要相信时代进步的力量。前阵子,我送支援云南医疗队到了云南曲靖第二人民医院。在这样一家地区医院里,我看到了1991年开展中国第一例腹腔镜手术的设备。当年,国内业界的很多人对于腹腔镜技术都不看好,认为:“腹腔镜手术的几个洞加起来,也要赶上一个小切口胆囊的伤口大小了……”他们不曾想,这种技术会成为外科学界划时代的进步。
面对科技的进步,医学界不能再固步自封。
那么,未来医学是否就能定位于治愈?依然不可能。《星际穿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在某个抉择时刻,女主角提出不再依靠理论分析、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人类实在太复杂,别指望能彻底治愈他们。既然不能治愈,就依然需要帮助和安慰。那么,未来的帮助和安慰,是否可以完全依赖互联网实现、而不再需要一个面对面的医生?我是国内最早的一代网民,当年能联机打打即时战略游戏,就觉得是很不得了的事情。而现在十几年过去,网络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相信互联网与科技的力量。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医生被替代的一天终会来临。
那么,马云跟这事儿能有多大关系呢?
马云在干什么、马云想干什么
马云很强大,强大到他说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就必须得加倍重视。
我相信,马云说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是很认真的。(至于他所表达的“健康和快乐”这档子事,我倒认为是个烟幕弹)
马云在干什么?看上去,他强势地进入了医学领域。据报道,阿里加快卡位医药电商和医药大数据;加快在医药零售市场跑马圈地;帮助医疗机构实现移动医疗流程智能化;推出医药险等等。有评论指出,阿里是依托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开展综合性的医疗健康管理业务。
假设,马云的进展顺利,那么他的这些举措是否能“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换句话说,让社会对于医生的需求量减少?
那我们就要考量一下马云的举措是否能医疗的“同质化”以及“经验的程序化与信息化”。
便携式的可穿戴设备加上互联网,可以让身体信息和疾病信息成为“大数据”,从而有可能会让诊断不再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疾病数据的整合,使得我们可以更早地监控疾病的流行趋势;而更为便利的医药物流,使得疾病流行可以及早得到控制;依托互联网的远程医疗甚至远程手术的开展,也都会使得医疗资源更为集约。所以,粗看起来,马云的方向有可能会让社会对于医生的需求量降低。
马云和医生没仇,绝非为了“让医生找不到工作”才这么干。那么,马云想干什么?很多文章都说了,笨蛋,当然是钱。在商言商么。
其实,我倒是觉得,马云是个有追求的首富。前面我们谈到,医学已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那么,控制了医学流程的人,是否能够控制社会呢?这个不是有钱就能做得到的事情,这是很个不错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已不缺钱的首富来说。所以,我认为,马云这一盘棋真的好大。
马云的挑战
马云给自己的目标加了个期限,三十年。
为啥是这个期限?我想他大概考虑到如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是八十多岁、而他今年已经五十了。呵呵。这是个挑战。
上世纪80年底初,我读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想象2010年的生活。那时,我告诉老师,等到了2010年,我们一定会坐着宇宙飞船环游银河系,机器人为我们端屎端尿。可现在,2015年就要到了。三十年过去,现实很骨感。
就像《星际穿越》中所展示的,时间是制约我们的那个维度、那个障碍。对于马云设下的这个具体时限,我不是太乐观。一万年太久,可是,三十年就够?
不过,我并不觉的时间是马云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那就是信仰。近一年来,网络上调侃马云是“大师终结者”,因为他结交的几个“大师”都倒掉了。我谈这个事儿,绝非有讽刺马云先生的意思。相反,我觉得他在事业有成之后为避免辛辣空虚而去追求信仰,是值得肯定的事儿。只不过他运气不好,总遇不上真正的大师。
但马云在商业上是很幸运的,起码他经历了太多的成功。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太习惯性的乐观了。医学不同于商业,没那么多快乐。甚至,医学的本源就是与痛苦打交道的。做医学的领域,若要做大,必须得有坚定的信仰。
医学太复杂了。在每一种文化的视野里、每一个首富的眼睛里,医学都展示着不同的形象。
我更愿意祝福马云,企望向着“病有所愈,天下无医”的美好愿望无限靠近。
(“医史微鉴”微信公众号《让医生找不到工作:马云这是要下多大的一盘棋?》杨震)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