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天使”变“魔鬼”?救救医生!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12-03 湘雅人在北京 赞(2)
分享: 
导读
医生从“天使”变成“魔鬼”,只用了三十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生再从“魔鬼”变成“天使”,又需要多久呢?

昌师兄没有救回来,大家很难过。

虽然上个月师兄病情恶化的时候,大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毕竟,师兄是才过40的人,实在太年轻了!

据“医学界杂志”统计,近两年来,全国已经有约15名麻醉医师猝死,其中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这些过早陨落的同仁,刺痛了医学界的神经,10.24日昌师兄出事当天,阜外医院手术室里哀鸿遍地,“大家落泪,不仅仅是因为他,更多的是为自己!在这条流水线上,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医不自医,医生的死亡,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可是,在当下的中国,医生的死亡,则格外的悲哀。

比如猝死。百度搜索“名人猝死”这个关键词,返回的信息有三百万条之多,事实上国人对“猝死事件”一点也不陌生。

2011年7月,原凤凰网总编辑、现百视通首席运营官吴征7月2日晚间因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年仅39岁。

2011年5月,37岁腾讯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因脑溢血去世。

2011年3月,汉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去世,享年55岁。

2009年8月,28岁的浙江卫视当红新闻主播梁薇在出差上海期间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去世。

2008年7月22日,39岁的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因心脏病去世。

2006年1月,37岁的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猝死。

……

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每当发生这样的悲剧,各行业都会表示自己的哀悼。唯有医疗行业,大家的哀悼里面,还有物伤其类的悲戚。

为什么?

因为医生的工作太辛苦?也对,也不对。其实能够把医生这个职业干下去的,都不怕辛苦,但我了解医生的软弱:怕公众(特别是病人)的不理解。

医学生入学的时候,是要举手宣誓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这种崇高的使命觉会一直伴随着医疗生涯。虽然随着年纪增大,慢慢也会懂得,即使带着希波克拉底的光环,本质上医生仍然只是在出卖劳动,养家糊口而已。可是没有几个医生,能够彻底丢开医生的清高。

的确,医生是最清高的职业之一。

因为清高,几块钱的门诊也按时地出,低得离谱的工资也平静地拿。因为是在救人啊,谈什么钱?!

可是公众现在是这样看待医生的么?曾几何时,“白衣天使”成了“黑心医生”了。

去网上搜索一下医疗纠纷的新闻,网友评论中的暴戾之气,还有对医生的普遍仇视,让人倒抽一口冷气!

如果我们认为,昌师兄的死,往小了说是为了病人的健康,往大了说是为了医疗事业(这基本上也是事实),那么,公众同意么?

这些事,简直伤透了医生们的心。

社会对于一个职业的认同程度,从大学的报考中最能看出端倪。

调查显示,七到八成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医学院报考人数下降也早已不是新闻。医学生源质量的下降让医学界担忧:我们的医疗体系要后继无人了。

且不提那些后来改行的。

哀莫大于心死,有一种解脱叫做“用脚投票”。这个社会实际已经用脚对医生职业投了反对票,就跟曾经用脚对生物行业投反对票一样。

我曾经跟医学界的前辈探讨,为何医生的处境如此糟糕,我国的医疗体系还能运转下去?结论是因为医生群体不流动。一般企业员工的跳槽是家常便饭,但是医生跳槽则很少见,特别是低年资医生。但是这并不妨碍后来的人用脚投票。

我还记得医学院的老师曾经无比怀念地跟我们讲起从前的公费医疗时代,在那些“过去的好日子”里,医生如何受人尊敬。

余生也晚,没见过那个白大褂光彩闪耀的时代,但如果那些都是真的,那么医生从“天使”变成“魔鬼”,只用了三十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生再从“魔鬼”变成“天使”,又需要多久呢?

我们不妨乐观地预测一下。

医疗体制改革完成,医疗机制理顺,十年。

医疗纠纷减少,医生社会形象提升,医学生源质量提高,十年。

医学生完成学业,博士毕业,十年。

磨练技艺,终成名医,十年。

……

医学的黄金时代,名医辈出的时代,离现在至少还有四十年。

而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你等得到么?

救救医生!

救救你自己!

(作者:张望,湘雅医学院02级校友)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