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另辟蹊径:B2B端定位急症和小医院
导读 | 远程医疗在中国受到政策限制,只能以机构之间的名义展开。虽然说B2C端的远程医疗暂时有瓶颈,但其实从国外的远程医疗发展来看,B2B端的远程医疗如果操作得当,短期内的医疗效果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反而更强。这对中国未来远程医疗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远程医疗在中国受到政策限制,只能以机构之间的名义展开。虽然说B2C端的远程医疗暂时有瓶颈,但其实从国外的远程医疗发展来看,B2B端的远程医疗如果操作得当,短期内的医疗效果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反而更强。这对中国未来远程医疗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先举一个美国的例子。在没有远程医疗的年代里,遇到缺血性脑中风的急诊情况,由于很多急诊室缺乏专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用针对此病的药物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导致很多急症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tPA的平均使用率只有5%。
而过去5年内,美国B2B的远程医疗发展很快。美国内科医师协会进行了一项长期调查,在2008年到2013年5年时间内追踪了13家没有急诊中风专家的小型医院,这些医院通常比较偏远,医师力量不足,通过InTouch远程医疗技术和大医院建立中风急诊援助计划之后,一旦遇到中风病人,可以通过视频立即与大医院的中风专家联系并获得诊断。在这5年中,tPA的使用率从4.5%增长到7.3%,尤其在病床小于200张的小医院,使用率从1%增加到7.2%。这大大增加了治愈的比例,控制了由于治疗不足导致的后期巨额医疗和护理费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B2B端远程医疗在急诊救助上机会很大,这或许是医疗信息提供商和软件公司的机会。因此,除了针对慢病的远程医疗机会以外,针对重症的B2B端远程医疗机会在中国也已经浮现。从美国的案例来看,未来中国的相关趋势可以概括为:连接小医院和大医院的远程服务,针对急重症,先从某些疾病着手建立援助通道。
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缺乏应对急诊的能力和技术。尤其在心脏病、中风高发的大环境下,针对这类疾病的远程救助通道对及时挽救病人生命意义很大。远程通道的建设需要的核心是视频和传输技术,然后是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前者主要是硬件,操作相对容易,只要统一配备视频和通话设备,以及必要的资料传输软件就可以做到。难的其实是后者。快速反应机制涉及小医院收治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启动远程应急通道,快速SOS到大医院救助中心,然后指派急症专家立即作出远程反应并实施指导。如果启动这套机制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过慢,就可能导致援救不及时。因此远程医疗在这方面除了配备硬件,更必要的是设置快速反应辅助功能,比如专科医生移动端SOS紧急救援通知,快速资料传输,实时影像等。这些都决定了B2B端远程医疗是否能有效的帮助病人。
在越偏远的地区,医疗驻点更少,医疗能力更差,单个小医院的辐射范围可能越大,对于急诊抢救的难度更高,因为病人在运输上的时间已经很长,到达医院后可能情况更为复杂,需要更快的反应。因此未来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需求可能是最大的。这个市场对挽救病人生命和降低后续医疗成本有着直接影响。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如果定位县级城市和农村,远程医疗的空间非常大,但这也会面临相关的挑战。如果是小公司进入,前期硬件的投入会比较大,对相关基层医生的培训也有一定的成本。对于以提供软件和相关服务的公司来说,这样做的代价会相对较高。如果依靠政府投入,则很难算准时间节点,机会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未来的发展可能还是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进入会比较容易操作。B2B端的远程医疗还可以引入远程医疗教育,这块业务在未来也会非常吸引人。目前国内已经有医院在操作,但还属于自发的零星式的。如果能将远程医疗教育也引进这一模式中,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比较大。(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