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急诊室故事》即将上映:24小时实录急救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12-25 新闻晨报 赞(2)
分享: 
导读
面对摄像头,你愿意袒露你的伤与痛吗?今年10月,78个远程遥控固定摄像头悄悄进驻上海最大的急性创伤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24小时记录下发生在急诊大厅的一幕幕,26号晚上将在东方卫视播出的《急诊室故事》里呈现。

面对摄像头,你愿意袒露你的伤与痛吗?今年10月,78个远程遥控固定摄像头悄悄进驻上海最大的急性创伤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24小时记录下发生在急诊大厅的一幕幕,26号晚上将在东方卫视播出的《急诊室故事》里呈现。

据悉,这些摄像头将在六院放置至明年1月,节目后期的内容还要以这段时间的拍摄结果而定。

不越界:说服病人和家属签署同意书

近200人的节目组分出了157人做工作,拍摄一周最终剪成1集

记者24号看到的第一集主要呈现了三个故事:利用电除颤方式为心肌梗塞的蒋宝泉进行心肺复苏的全过程、11岁男孩顾丞雨遭遇车祸动了三次手术终于免于截肢的历程以及因腿部被土方车碾轧的汪正芸不得不接受失去双腿的痛苦,其间还有为了调节凝重气氛而加入的伤情并不严重的患者的轻喜剧。记者注意到,部分家属和无关路人的脸、肚脐以下部位以及一些血腥场面都打上了马赛克,这正是节目组为保护隐私而做出的决定。

毫无掩饰的真实是该片的最大特点,但真实得来并不易。总制片人曾荣表示,《急诊室故事》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获得病患与家属的拍摄和播出同意,“前三周一共签署了127份同意书,已经远超我们想象了”。她介绍称,为了拍摄,除六院的急诊大厅有78个摄像头外(其中10个位于急诊室),还布了26路无线麦克风收音,签下同意书的病人和医生身上还会再插上无线麦克风,以获得更好的收音效果,因此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是没有摄像师手持摄像机拍摄的,“这样的技术在英美节目中已经广泛应用,地铁、机场、警局这些公共场所很多都是这么拍摄的,覆盖范围不但比手持广,而且不会给人紧张感,即使是没有镜头经验的素人也能展现出自然状态”。

对于同意播出的病患和家属,执行导演王昕轶表示了感谢之情,“我们明白,中国人普遍不愿意展露情感,更何况还是在急诊室中拍摄,感谢他们在目前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还能信任我们,节目很大一部分是由他们来完成的”。据悉,为了说服患者和家属,近200人的节目组分出了157人分散到不同科室及急诊大厅,24小时轮班说服他们签署同意书,一部分当场同意,一部分则是伤愈后才同意播出,这份同意书经过多名律师把关,界定了拍摄范围、拍摄承诺等多项条款,由于病人流动频繁,成片之前并不会给当事人审核,因此未获得同意的家属脸上会打上马赛克。

记者了解到,说服的理由根据对象会有不同,比如面对伤情较轻的病人会夸其帅气、上镜,而伤情较重者则会鼓励为主,部分病人和家属也会因认为拍摄时医生会更加重视而答应下来,此后节目中还会出现跳楼的高三学生、19岁孕妇脑出血必须照X光保不了孩子、家中氢气球爆炸受伤等案例。尽管如此,愿意播出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故事因此而没能展现。曾荣说,夜间的急诊室“奇葩”很多,比如半夜要求体检的、一溜20多人举着砍伤的手提着铁皮箱数着现金来看病的,虽然是24小时拍摄,但这些素材最终只能放弃,基本上一周的拍摄内容最终只够剪辑成1集。

不避讳:“板凳砸医生”折射医患矛盾

医生对拍摄不抵触,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

医院为什么愿意把急诊室24小时开放在大众面前?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是否会影响医生救死扶伤?取得患者的拍摄许可不易,相对而言,六院的医生对于拍摄并不抵触。

《急诊室故事》特设了一个小版块,由六院医师王韬来普及如何初步止血、如何拨打120、如何应对心肌梗塞等基础知识,王韬本人也是急诊室中参与到具体救治的副主治医师。他表示,对于要佩戴无线麦克风、并在充满摄像头的医院里工作,初期的确有不适应,但很快就恢复到日常工作状态,“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人的生命打交道,不会因为是否有摄像头而有所改变,抢救中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些。”在他看来,不但不会存芥蒂之心,反而感谢节目组能选择六院进行拍摄,“一两百人的拍摄团队24小时在急诊大厅,他们每个人都曾是或者是未来的病人,他们都认可了医生的重要性。医患关系的恶化已经成为社会焦点,节目能通过镜头真实展现我们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希望这样的合作能让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有所了解,以消解少数媒体和部分人对医院、对医生认识上的偏差,相互理解才能相互信任相互沟通”。

记者在预告片中看到“患者家属举起板凳砸向医生”的画面,导演郭娜表示,医患矛盾这个话题在之后会有所涉及,“医患关系恶化的背后是全社会的信任缺失和关怀缺失。知道医院的椅子和桌子为什么会绑在一起吗?很多人都猜不到,那是因为不少病人和家属会提起桌椅砸向医生,这么做只是从最低程度来防范类似的事件。我们每一集都是一个主题,第一集是以‘争分夺秒’为主题,记录了抢救突遭意外的患者过程,往后还会表现男护士女医生、老年病人、孩子、来上海求医的异乡人等多个主题,以求体现最真实的中国”。

不血腥:弱化创伤,画面不追求冲击力

肚脐以下部位都打马赛克,病人叫喊的音量拉低或去掉

《急诊室故事》开播的同天,恰逢深圳卫视《来吧,孩子》复播,后者5月首播时,才播了一集,就因部分痛苦和血腥镜头而受到争议,直至如今大幅修改后才得以复播。事实上,这两档节目来自于同一个团队,为了让如今这档大胆的节目能够走下去,《急诊室故事》 很“干净”,不但残肢、大面积创伤等一些较为血腥的画面打上了马赛克,就连病人痛苦呻吟、嘶喊的声音也做了弱化处理。

是否有故事因为太血腥而选择放弃呢?对于案例的取舍,曾荣说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可以选择的并不多,只要同意播出的我们都会用上,当然大故事是优先选择抢救室里的,毕竟这样的病人在医院待的时间长,会有更多素材”。不过,具体到各个案例中,相对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要么直接删掉,要么打了马赛克。

导演郭娜说,故事的讲述方式较为克制保守,处理时的确比较小心,毕竟这个项目有一定风险,“肚脐以下的部位也都打了马赛克,叫喊的音量拉低或去掉改配了背景音乐。当然这样不会完全感受到病人有多痛苦,但我们不觉得观众想要看的就是这个,一切还是根据故事需要来讲述对生命的敬意和爱意”。

总制片人曾荣补充说,在拍摄和剪辑中,我们发现最不幸的并非是那些肉体上疼痛的,而是孤独无人陪伴的病人,“这方面感触特别深,所以片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痛苦,更有亲人相伴的温暖的场面”。

拍摄团队感受:

现在导演开车只敢开40码

从前更多接触娱乐节目的执行导演王昕轶说,看到那么多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自己第一天去拍摄就没吃下中饭,心理积郁是整个节目组普遍面临的困扰,加上24小时轮班导致的身体疲劳,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为此医院特地请来了心理医生为团队减压,“我们不是专业医生,却每天都要面对鲜血和生死,我主要坐在中控室监控各个摄像头,冲击力相对没那么大,在各个科室和病患沟通的地面工作人员真的很不容易”。通过拍摄,整个团队都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总制片人曾荣说,每天结束工作后,同事们过马路都十分小心,开车的导演只开40码,“我们也想把珍惜生命的信条传递给观众,让大家重新思考并感悟生命的意义。”

急诊部主任出镜普及医学常识

在第一集的正片最终剪辑完成之前,《急诊室故事》经历了数个版本,先后邀请业内同行、普通观众以及医生等不同人群看片并据此修改,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主持的普及医学常识版块就是应看片反响后添加的。

“产生医患矛盾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常识性的医学知识普及得还不够,希望能通过电视传播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医疗常识。”王韬说。


(解放网-新闻晨报《用摄像头穿越“心墙”,24小时实录急救》)

评论:
评 论
共有 2 条评论
  • 游客
  • 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