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应用最大挑战:风险共摊和购买意愿
导读 | 医保资金个人帐户如何合理运用?各地开始研究不同的方案。大部分模式针对个人账户,这和储蓄型的个人医保账户操作模式有关。但最大的挑战也在于此,主要是风险共摊以及购买意愿。 |
医保资金个人帐户如何合理运用?各地开始研究不同的方案。深圳、厦门等地允许家庭互助计划,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家庭成员共用医保账户。上海则探索允许医保账户购买商业保险。
大部分模式针对个人账户,这和储蓄型的个人医保账户操作模式有关。但最大的挑战也在于此,主要是风险共摊以及购买意愿。
中国的医疗保险带有很大程度的储蓄性质,在个人用户对医保理解上,储蓄性远远大于保险性,这可能是中国文化所致。中国用户相对国外用户更关心所缴的费用有多少可以保本。而这在真正的医疗保险上很难做到。真正的医疗保险是对医疗风险提供财务上的保障,是消费型而不是保本或投资型的。这意味着用户所缴的保费形成一个资金池,在生病时给用户提供保障和服务,这里的核心是风险共摊。
而如果以个人账户为单位,允许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保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逆选择。无论购买的是何类健康险产品,自知有健康风险的人会更倾向于购买,而对自身健康有自信的人会不屑一顾。这里的逆选择风险会导致整个资金池的风险无法均匀分布,从而导致支出上的压力。
然后则是要个人购买意愿有多强。中国的医保账户储蓄特性虽然符合文化特点,但其实在门诊支出上,并没有保险的保障功能,只是用户在支出自己历年的账户余额。这才导致衍生出团体医保补充保险,提供个人储蓄账户基础之上的保障。但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保险,只是把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转为靠保险公司补偿。一旦用户出现较高的医疗费用,比如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治疗,甚至包括一些自费药和项目,医保储蓄账户和补充保险都很难支持。
储蓄账户表面上看用户没有浪费一分钱,而不是像消费型保险那样,如果一年没有生病,保费则打了水票。但储蓄账户其实并没有整体风险均摊的功能,不能在遇到较大风险的时候提供足够保障,从这个层面来讲,要个人掏钱去为自己的健康风险提前买单确实是很难的,这在美国都是如此,因此雇主才成为主要的保险购买者。
无论从风险控制还是从营销角度,从个人端切入都是一个相对困难的操作模式,且管理起来也并不容易。但目前雇主已经面对很高的员工四金支出,在没有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再大面积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不现实,可能只有小部分企业愿意这样做。其根本原因还是企业支付的医保金额是按照工资的比例固定的,并不和员工健康状况挂钩。换而言之,企业不需要为员工的健康与否承担经济后果。这和美国企业不同,因为其购买商业保险后,假如其员工很不健康,医疗费用支出很高,第二年则可能面临大幅保费上涨,直接和医疗费用绑定利益导致雇主对保险的态度完全不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即将推出的对商业健康险的减税政策将在一定层面推动用户的购买意愿。不过,这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总体的意义要相对较弱,因为中低收入人群的个人税收缴纳的较少,他们购买商业健康险所获退税也不多。对于一年5000元左右的中端健康险来说,月收入一万元以上的用户来说是比较划算的,基本不太需要自己补贴。这与主要由雇主购买的健康险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无法惠及普通用户。
所以,如何在政策制定上也惠及中低收入人群将是下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这不仅能惠及更多人群,更扩大了投保人群,进一步缓解医保的巨大压力。(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