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黑医生了,他们的不易谁知道?
导读 | 导语:一名心血管科医生一周内接了三个心肌梗塞病人,通常情况下是救不回来的,而他救起了其中两个。同行的羡慕、病人的感激,让他脸上有种意气风发的光彩。可后来有次见到他,头上包着纱布,问怎么回事,原来没救回来的那个病人的家属,在医生下班路上,往他后脑勺拍了一砖头…… |
导语:一名心血管科医生一周内接了三个心肌梗塞病人,通常情况下是救不回来的,而他救起了其中两个。同行的羡慕、病人的感激,让他脸上有种意气风发的光彩。可后来有次见到他,头上包着纱布,问怎么回事,原来没救回来的那个病人的家属,在医生下班路上,往他后脑勺拍了一砖头……
我是一个马大哈,从小做数学就常犯“7+5=13”之类的错,有次考试居然漏做两道题,白丢几十分。长大以后也经常糊里糊涂、丢三落四,最惨的一次是把刚买来的手机忘在了吃饭的地方,赶回去找时,手机已杳如黄鹤去。
这种时候,我就会庆幸,还好自己不是一个医生。假如我在给病人开刀的时候犯了糊涂,个把月后报纸上就会多一条《病人手术后常感到肚子痛,原来是医生把剪刀忘在里面了》。
很多职业对犯错的容忍度很高,犯了错也很好弥补。比如卖早点的阿姨可能不洗手就做饼,但很少有人会因此去骂她,最多下次不到这个摊子上去买饼了。超市的收银员有时会找错钱,或者收进了假钞,但罚点钱或赔点钱,这事情也就过去了。艺术行业更是如此,拍部烂片根本不丢人,只要赚钱就行,就算赔钱也没关系,再过三五年又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者可以当艺术顾问或评委。
只有医疗行业,绝对不能犯错。因为犯错的后果很严重,也因为对错很明了,谁都看得见。即使是护士给病人扎针,要是一针扎不进血管,你觉得病人会有什么反应?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心血管科医生。他在一个星期里,接诊了三个心肌梗塞病人,这样危重的病情,通常情况下都是救不回来的,而他救起了其中两个。同行的羡慕、病人的感激,让他脸上有种意气风发的光彩。可后来有次我见到他,头上包着纱布,问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旁边人悄悄告诉我,没救回来的那个病人的家属,候在医生下班路上,往他后脑勺拍了一砖头……
这些年,我们在医院门口见过越来越多的花圈,也会在报纸上看到,医护人员被打,办公室被砸。一些医院每年都有不少护士离职。我听到的主要出路有卖保健品、当私人看护等几种,最特别的一条是———出国,继续当护士。国外护士不会被病人打,工作没那么累,而且收入比国内高得多。
小时候看TVB剧,里面港女最心仪的男性职业前三名,就是医师、律师、会计师这三个“师”。亦舒小说里的女主角也会说:“他是个名医,收入很好。”当时觉得挺奇怪:律师社会地位高、收入好,这谁都知道;可医生明明属于赚得不多、工作很忙的职业,香港人怎么会那么想?长大以后才知道,在全世界,医生都属于高收入行业,只有在我们身边不这样。
我参加过一个患者代表座谈会,有关部门想问问大家,假如把药价降下来,把医生的诊疗费提高,破除“以药养医”顽疾,行不行?有个老大爷说,药价降下来,那敢情好,但患者负担那么重,医生的诊疗费就不要加了吧!
几年后,“药品顺加作价”大行其道,医院跟外面药店的药价基本一样了,医生的诊疗费呢,也增加了一点,从3元钱加到10元钱了。
中国的医生拿着远低于其他国家同行的诊疗费,干着比同行累得多的活,还冒着被打、被砍的风险。对病人来说,这并不是好事。有时跟医生聊起来,他们会说,对职业越来越没有信心了,不愿意子女再学医。
此外,医生越来越不敢动风险较大的手术了。我见过,有些特别危重的病人,医院害怕会被闹就不肯收,让病人马上转院到杭州去,结果去了杭州,那里的医生也不敢收,让病人再转院到上海或北京……而抢救病人最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个过程中一分一秒地被消耗了。
我是一个马大哈,从小做数学就常犯“7+5=13”之类的错,有次考试居然漏做两道题,白丢几十分。长大以后也经常糊里糊涂、丢三落四,最惨的一次是把刚买来的手机忘在了吃饭的地方,赶回去找时,手机已杳如黄鹤去。
这种时候,我就会庆幸,还好自己不是一个医生。假如我在给病人开刀的时候犯了糊涂,个把月后报纸上就会多一条《病人手术后常感到肚子痛,原来是医生把剪刀忘在里面了》。
很多职业对犯错的容忍度很高,犯了错也很好弥补。比如卖早点的阿姨可能不洗手就做饼,但很少有人会因此去骂她,最多下次不到这个摊子上去买饼了。超市的收银员有时会找错钱,或者收进了假钞,但罚点钱或赔点钱,这事情也就过去了。艺术行业更是如此,拍部烂片根本不丢人,只要赚钱就行,就算赔钱也没关系,再过三五年又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者可以当艺术顾问或评委。
只有医疗行业,绝对不能犯错。因为犯错的后果很严重,也因为对错很明了,谁都看得见。即使是护士给病人扎针,要是一针扎不进血管,你觉得病人会有什么反应?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心血管科医生。他在一个星期里,接诊了三个心肌梗塞病人,这样危重的病情,通常情况下都是救不回来的,而他救起了其中两个。同行的羡慕、病人的感激,让他脸上有种意气风发的光彩。可后来有次我见到他,头上包着纱布,问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旁边人悄悄告诉我,没救回来的那个病人的家属,候在医生下班路上,往他后脑勺拍了一砖头……
这些年,我们在医院门口见过越来越多的花圈,也会在报纸上看到,医护人员被打,办公室被砸。一些医院每年都有不少护士离职。我听到的主要出路有卖保健品、当私人看护等几种,最特别的一条是———出国,继续当护士。国外护士不会被病人打,工作没那么累,而且收入比国内高得多。
小时候看TVB剧,里面港女最心仪的男性职业前三名,就是医师、律师、会计师这三个“师”。亦舒小说里的女主角也会说:“他是个名医,收入很好。”当时觉得挺奇怪:律师社会地位高、收入好,这谁都知道;可医生明明属于赚得不多、工作很忙的职业,香港人怎么会那么想?长大以后才知道,在全世界,医生都属于高收入行业,只有在我们身边不这样。
我参加过一个患者代表座谈会,有关部门想问问大家,假如把药价降下来,把医生的诊疗费提高,破除“以药养医”顽疾,行不行?有个老大爷说,药价降下来,那敢情好,但患者负担那么重,医生的诊疗费就不要加了吧!
几年后,“药品顺加作价”大行其道,医院跟外面药店的药价基本一样了,医生的诊疗费呢,也增加了一点,从3元钱加到10元钱了。
中国的医生拿着远低于其他国家同行的诊疗费,干着比同行累得多的活,还冒着被打、被砍的风险。对病人来说,这并不是好事。有时跟医生聊起来,他们会说,对职业越来越没有信心了,不愿意子女再学医。
此外,医生越来越不敢动风险较大的手术了。我见过,有些特别危重的病人,医院害怕会被闹就不肯收,让病人马上转院到杭州去,结果去了杭州,那里的医生也不敢收,让病人再转院到上海或北京……而抢救病人最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个过程中一分一秒地被消耗了。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