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014科技创新人物”揭晓 乔杰获奖
导读 | “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评选结果12月24日揭晓。经过三轮评审,活动推选委员会从84名有效候选人物(含个人和团队)中,评选出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三大“科技创新团队”。 |
“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评选结果12月24日揭晓。经过三轮评审,活动推选委员会从84名有效候选人物(含个人和团队)中,评选出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三大“科技创新团队”。曲道奎、王坚、贾利民、邓中亮、舒跃龙、张红文、袁隆平、李兰娟、乔杰、戴建武当选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国防科技大学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荣获三大“科技创新团队”。
转化医学领域的获奖人物:
1. 获奖人:戴建武
2014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应用再生材料修复子宫内膜技术诞生的婴儿在南京呱呱坠地。新生命的降生见证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有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组织器官再生的梦想。
【科研成果】
受精障碍和子宫内膜瘢痕化是妇女不孕的两个重要病因。1978年英国科学家发明试管婴儿技术解决了受精难题并与2010年获诺奖;戴建武团队突破了再生医学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其发明的引导子宫内膜再生材料的临床研究已有多例患有子宫内膜瘢痕化的不孕受试者怀孕,第一例子宫内膜再生研究的婴儿于今年7月17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
【最初的梦想】
每个人的梦想其实是随着他的成长在不断变化,每个人的梦想随着视野的高度会变成许多人的梦想。
2003年我被中科院以“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建立再生医学实验室。我当时的梦想是能研制出再生医学的关键技术或产品,解决医学的难题。在与南京鼓楼医院的专家洽谈心肌再生的合作项目时,妇产科的胡娅莉教授问子宫内膜能够再生吗?我们知道试管婴儿能解决受精障碍,但是子宫内膜瘢痕化仍然是临床上的不治之症。我当时回答说应该可以再生。但实现这个答案的过程漫长又艰辛,整整6年。天道酬勤,2014年7月17日,第一例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究的婴儿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在产房里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哭声,看到家属感激的泪眼,我们深感创新路上需要的是付出和担当。
再生医学使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能再生。在不远的将来由于疾病或损伤导致的失明患者可以复明;截瘫的病人可以站起来;许多人都可以健康地活到120岁。我们离我们的再生医学梦越来越近了。
2. 获奖人:李兰娟
科研人生,守护生命,只为摘掉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她创建了新的人工肝系统,有效降低了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2014年,她进入“感染微生态”全新研究领域,为全球肝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成果】
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创立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阐明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从而确定了肝硬化的生物标记物。对中国及全球的肝病的卫生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最初的梦想】
年轻时,梦想可以很大很大。我依然记得我刚工作不久时碰到的那位患者,爆发性肝炎。他拉住我的白大褂,眼睛里充满求生的渴望。那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想个办法救他们,一定要努力,为摘掉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医生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要用智慧和艰辛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我要努力,无悔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培养……”
回首这最初的梦想,我深感幸福,所有为梦想奋斗的日日夜夜,才换来我脚步踏实,一步步离梦想越来越近。我用了20余年创立独特有效的人工肝系统,把无数重型肝炎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为他们挣得生的希望。我们建立了肝炎防治的示范区,肝炎的预防、治疗等得到规范化管理,事实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肝炎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3. 获奖人: 乔 杰
她建立了首个人类女性个人的遗传图谱,并在2014年将新的单细胞扩增技术成功应用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让患有先天遗传缺陷的夫妇拥有了健康的孩子。
【科研成果】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监测网络;建立了人类女性的遗传图谱,将其应用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高试管婴儿活产率;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过程的异质性。这些使不孕症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初的梦想】
选择医生这个行业,不仅是对治病救人有着无上的景仰,更是选择一份责任和奉献。医者仁心,热爱医生这个职业,虽然道路很艰辛,但拥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熟练的技术,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能够坦荡的面对信任我们的患者和朋友,这种成就感是真实的,是任何物质不能取代的。生殖医学更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光要诊治患者的生理问题,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孕症患者全家幸福的笑脸是对我们不断付出的最好报偿。
4. 获奖人: 舒跃龙
他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流感监测网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并通过研发诊断试剂成功防控了疫情。2014年,他又发现感染人类的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H10N8。
【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种新的H7N9禽流感病毒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通过研发成功诊断试剂和病原学研究,为我国成功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提供了技术保障,被国际上称为传染病防控的典型。
【最初的梦想】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同传染病不断做斗争的历史,从天花、霍乱、鼠疫到今天的埃博拉,我们无时不处在传染病的威胁之中。战斗是没有止境的,现在我有很多同事又远赴非洲帮助非洲人民抗击埃博拉疫情。我的梦想就是当任何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从容面对,人们不再害怕,社会不再恐慌。
2003年我刚从美国回国,亲眼目睹了一场毫无准备的遭遇战,这就是SARS。发生在2003-2004年应对SARS中的一幕一幕都深深地刺激了我,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2005年我们发现我国第一例H5N1禽流感感染病例,这是一个湖南农村的一个小男孩。检测结果出来以后,SARS阴影影响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针对我们的检测结果,世界卫生组织派出了一个专家组对我们的结果进行复核,这种怀疑的态度和当时国内外设备、技术手段的巨大差距更加激发了我的斗志,“要想让世界同行认可,你的技术水平就必须过硬,否则永远没有发言权”。同时它让我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传染病?在过去的30年中几乎每年都会出现1-2种新发传染病,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能是被动挨打,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10年织成了一张覆盖了我国31个省所有的地市级,包括554家哨点医院和408家实验室的大网,每时每刻在监视着病毒的变化。正是有了这张网,让我们能够在2009年甲流刚传入我国就被四川省成都市疾控中心捕获,使得我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干预流感大流行。也正是有了这张网,在2013年上海等地突然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内确定其病原是一种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
其他科技领域获奖人物:
5. 获奖人: 邓中亮
2014年,他领衔“羲和”系统导航定位技术,使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室内一米;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16个省和3100个大型商场、场馆,赢得1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他助推北斗,随梦前行,构建“天地一体”。
【科研成果】
完成科技部“羲和”重大计划年度任务,打破GPS垄断,提升北斗竞争力,邓中亮开展了“星地一体、内外衔接、高精定位、无缝保障”的水平精度1-3米、垂直精度小于1米的广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经济、社会、科研成果重大。
【最初的梦想】
在我看来,科研选择有时候是需要勇气和运气的。你必须要研究得比别人快,还得有突破和创新,天时地利人和都得有。
刚开始,我带领自己实验室的同学、老师们小范围研究。到后来,为了将室内定位技术很好地产业化,逐渐与国内优秀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只有把国家最优秀的资源整合起来,你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得最好。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成功研制了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该体制构建了天地一体的室内外无缝定位体系。突破了多项室内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瓶颈,其水平定位精度达到3米,高度方向精度达到1米,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解决了城市室内外定位与移动数据通信等多网融合与共享难题,为大幅提升国家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一切正是缘于我心底的那个梦想:“在国家羲和计划的指引下,推动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系统产业化,争取2020年达到1万亿的产业链,将来能让全球60亿手机用户都能享受我们的科研成果,开展室内外无缝位置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有人说INTERNET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认为位置网将改变世界。
6. 获奖人: 贾利民
2014年,由他参与组织实施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取得丰硕成果,CRH380系列高速列车在华夏大地飞驰;由他主导的高速列车“普系化”技术平台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他和中国的高铁科技团队,以世人注目的速度打造出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科研成果】
参与组织实施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是我国高速列车相关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研究者、组织者和决策支持者之一,是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架构者。
【最初的梦想】
我出生在新疆兵团十师181团一营驻地,一个位于祖国最西北部新疆阿勒泰的叫克木齐(蒙古语戈壁绿洲的意思)的地方,是一个地道的屯垦戌边战士的后代。那里交通曾经极为不便,每周有一班从乌鲁木齐来回的小飞机,去乌鲁木齐坐汽车要三天。
从出生到长大,一直与戈壁、草原、高山和屯垦绿洲为伍。在初中快毕业时,我把父亲和团部图书室的藏书几乎读遍了,知道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都有发达密布的铁路,随父母到内地探亲,也几次体验了铁路的雄浑和快捷(那时铁路平均速度60公里每小时),总做着铁路通到阿勒泰的美梦。
1980年我从兵团十师181团驻地巴里巴盖的团部中学毕业,高考我就报考了上海铁道学院,我是我们农十师的状元;当时,叔叔阿姨们就说,“文浩啊,好好学,快快地把铁路修到阿勒泰来”。经过整整10天的旅途(半天的汽车从181团部到阿勒泰,三天两夜的汽车从阿勒泰到乌鲁木齐、82个小时的火车从乌鲁木齐到上海)才到上海,开学已经10多天了,同寝室的同学以为那个新疆人不来了呢。
从那时起,铁路就成了我终身的事业,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为我的铁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和铁路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高铁科技团队的战友们让我有了为中国高铁贡献才智的机会。
7. 获奖人: 曲道奎
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88项第一,研发的机器人遍布全球15个国家。2014年,他首创了40吨“重载双移动”机器人系统,又以20千克大负载真空机器人领先全球。他和他的团队用满满的创新自信,书写着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新篇章。
【科研成果】
致力于推动民族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发展,他有一股“不信邪”的韧劲,打破了“中国人做不好做机器人”的魔咒;他以锐意创新精神,一次次填补国内空白,攀登产业巅峰,为实现科技兴国作出了卓越成就。
【最初的梦想】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机器人的梦想。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机器人作为一颗科学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我孩提时的心中。83年大学毕业前夕,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国外机器人的介绍,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机器人梦想的种子发芽了,于是报考了中国机器人研究的最高殿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师从于蒋新松院士从事机器人的研究,成为了我国最早一批机器人专业研究生,机器人梦想的航船开始起航。
90年代初我到德国留学,看到国外机器人早已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我们也要造机器人,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机器人”,新的梦想召唤我于94年初中断留学回国组建了中科院第一个机器人研究开发部,开始了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探索。2000年5月我带着我的团队,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机器人高技术公司,向着梦想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十几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88项第一,研发出了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5大系列30多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国防和服务领域,同时机器人出口全球15个国家,并以270多亿的市值成为全球第三大机器人上市公司。在2014年全球机器人大会上,我又成为了大会特约报告的首位大陆学者,机器人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梦想、奋斗,新的梦想、新的奋斗!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我的机器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交汇到了一起,我们正在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着!
8. 获奖人: 王 坚
他领导计算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核心技术--“飞天”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2014年,中国的云计算触发了金融、民生、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的变革。
【科研成果】
领导团队从第一行代码开始,自主研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飞天,搭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并致力于中国云计算生态发展,为中国未来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动力;领导自主研发了基于云的云智能操作系统YunOS;主导了阿里巴巴集团“去IOE”战略,引发金融、医药、政务等行业使用该模式,使得社会数据开始创造价值,提升社会效率。
9. 获奖人: 袁隆平
2014年,他和团队选育出的超级稻良种“Y两优900”在湖南的4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历经17年,他带领团队用超级稻创造了地球上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产量新纪录,他的“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科研成果】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最初的梦想】
袁隆平被广泛地公认为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具有增产20%的产量优势, 近年来在我国年种植面积中占总水稻面积的58%,年增产水稻250万吨,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研究更高层次的杂交水稻技术。他担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并于1995年获得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1997年他又开展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攻关,并率领攻关团队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先后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第二期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第三期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基于已取得的进展,目前已启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育种攻关,产量指标为大面积示范15吨/公顷,计划在2020年达标,2013年9月取得了百亩示范片亩产988.1公斤的最新进展,2014年10月,农业部组织相关专家,在湖南省溆浦县对102.6亩超级杂交稻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最终确定百亩片平均亩产为1026.7公斤。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获得20余项国内外奖励和荣誉,包括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奖”和美国“世界粮食奖”等。
他的科研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0. 获奖人: 张红文
他主持我国巡航导弹的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研发工作,技术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反舰巡航导弹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14年他和团队在巡航导弹的突防技术方面又取得新突破。十年攻关路,矢志报国情,巡航导弹成就航天强军梦!
【科研成果】
主持我国巡航导弹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重大型号研发工作,在导弹总体设计、新型发射技术和突防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设计和攻关成果,在新一代导弹武器中得到大量应用,使其总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直接推动了我国巡航导弹的跨代发展。
获奖科研团队:
1. 获奖团队: 国防科技大学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
2014年,他们连续开展高性能计算应用研究开发,第四次登顶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为国家多领域重大科学研究和多行业应用做出巨大贡献。他们就是创造天河一号、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防科技大学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
在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做出重大创新,研制成功的天河一号、天河二号计算机相继排名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在国际上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并已经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了重大应用效益。
2. 获奖团队: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
2014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验证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相关的关键技术,为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此次任务的就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
【科研成果】
瞄准国际航天技术前沿,在轨道设计与控制、气动、热防护、自主导航与控制、设备轻小型化等方面,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完成了飞行产品的研制与验证,实现了我国首次绕月自由返回、高速再入和安全着陆回收,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航天科技水平的提升,体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科学技术的带动作。
3. 获奖团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团队
他们劈波斩浪,航行六万海里;他们打破了新建科考船从下水到完成设计科考能力2到3年的世界惯例,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科学考察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他们就是在2014年4月8日驶向深海大洋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团队。
【科研成果】
作为我国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正式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深化我国深海战略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能力支撑,实现了我国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和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科技盛典》活动介绍:中国科技界奥斯卡
科技盛典是中央电视台继“感动中国”、“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体坛风云人物”之后,围绕科技宣传主题,全力打造的国家级年度科技盛宴。节目以“科学界的盛事、科学家的盛会”为策划思路,盘点年度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典型,弘扬科学成就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